当前位置:

北格同盟画室:联考改革学习积累《高中必修美术鉴赏》第二课!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3-07-10 | 责编: 闫景臻

各省的速写改革已经开始,《美术鉴赏》这本书无疑是重中之重!小编将还原书本内容,希望能帮到同学们学习进步,大家一起学起来吧!

美术作品由哪些元素组成? 

我们如何进行鉴赏活动? 

①情境导入:在美术馆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作品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有些作品雄浑磅礴,让人振奋;有些作品肃杀寂寥,引人忧伤;有些作品亲近平和,温情脉脉。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②在一幅美术作品面前,我们首先会感受到线条、色彩、材质、空间等形式要素,它们构造出的视觉秩序让我们产生了第一层审美体验。然后,我们会看到形式要素塑造的形象和场景,比如人物、花鸟、山川川、河流等等。如果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还能读懂作品中讲述的故事,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信息。再进一步,如果能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社会背景、同类作品的历史脉络,我们还能够对作品的来龙去脉、立意宗旨、历史地位做出判断。至此,我们对美术作品才进行了较完整的鉴赏。

形式(一) 线条:线条是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元素它是点的运动轨迹,在绘画中的实线来自笔迹的游走,即便没有画出实线,运动的方向、目光的指引也可以让观者在心中感受到线条的存在。若没有线条,我们无法表现视觉世界。线条最直接的作用是勾勒形状、暗示材质。如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二羊图》,绵羊用细线勾勒出饱满的轮廓,山羊用干笔画出覆盖的皮毛,用笔用线不同,两只羊就有了鲜明的特征。中国画擅长单纯用线来表示形面与体积,如郑燮的《荆棘从兰图卷》,画兰画竹均是一笔下去,用笔锋、轻重浓淡的变化来表现叶面的方向及转折。

线条也能起到引导视线、组织人物关系的作用,尽管有些线条并不显著,却能辅助我们理解画面,营造出丰富的意趣。例如,南宋画家李嵩的《市担婴戏图》,他不厌其烦地用线勾勒出货担上层层叠叠的货物,并留下了“五百件”的字样,可见对自己的描绘技巧极为自信。而此画的精彩不仅在于炫技式的勾线,还在于姿态与眼神的互动:母亲看着怀抱的婴儿货郎看着扒货担的儿童,儿童拽着母亲指着货架,最左侧的儿童看着画外的观众,构成了丰富的人物关系,正是这些目光与姿态暗示的线条为画面赋予了活力。

⑤在表现内容的诸多作用之外,线条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中国画论对线条尤为重视,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以“六法”来鉴赏绘画,品评优劣,其中第二法即“骨法用笔”,指的是笔下线条似动物骨骼般劲健有力。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用笔时用了一段话:“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指的是顾恺之作画时成竹在胸,运笔迅速,线条连绵不断,周密完整。因此,用笔的力度、速度、角度、疏密不同,线条就具备了不同的品质。

一般来说,勾质平缓的长线条会给人连贯一气、通达舒畅的感受。《八十七神仙卷》描绘了87位道教帝君与神仙,衣带飘扬旌筛飞舞均由单线勾出,走线圆润连绵,如流水一般,富有动态节律,而短促交错的线条则容易给人紧张、热情的感受。19世纪后期的荷兰画家凡•高擅长用色彩与笔触表达强烈的情感,受新印象主义的影响,常用排列紧密而不连贯的短线,例如他的这幅自画像,虽面色沉静,画面中却涌动着一股狂暴的力量。

形式(二) :色彩。色彩来源于自然光的分解。在美术作品中,色彩善于吸引注意、唤起情感,是最生动、最具感染力的元素。不同的色彩搭配会产生无限丰富的视觉效果。

现代主义绘画中,野兽派擅用高纯度的色彩,施色主观大胆,凸显视觉刺激野兽派的称谓就由此而来。比如马蒂斯的《红色的房间》,高纯度的红色近乎布满室内,靛蓝的花纹从桌布蔓延到墙上,点缀上鹅黄和翠绿,奏出一曲富有活力的色彩乐章。用低纯度色彩作画也可以搭配得十分协调,比如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这幅《静物》大面积的黄色与灰色纯度都很低,中部的砖红瓶子与右侧橙色纸盒纯度稍高,成为视觉的重点。整个场景不温不火,却达成了精致的平衡。

在色彩搭配中,对比色可以相互加强,鲜艳明快,局部施用可以活跃画面气氛、突出重要景物。在唐代画家张萱的名作《捣练图》中两位捣练妇女的衣裳红、绿、蓝、黄交相构成对比,形象就远比附近的另两位妇女鲜明,在这一局部成为视觉重点。而邻近色的搭配柔和,不会造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大面积施用可为画面定下基调。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把山鸟图》以黄色、绿色为主色,看起来舒缓和谐。在细节处又不失层次的变化,画家运用工笔分染法,使枇杷轮廓和脐处深黄,果实浅黄,枇杷叶脉处深绿,叶边缘浅绿,经反复晕染,果实勾称饱满,叶片生动自然,画面清幽而不寡淡。

形式(三) :材质。美术是基于材料的创造。材料质地各异,金、石、木、棉,或光洁、或粗糙、或坚硬、或柔软,触感不同,唤起的情感反应也不同。中国自古崇尚玉器,玉石质地温润,敲击有清越的声响,因其温婉无暇,也成为美德的象征。丝绸品类极多,柔软光滑是共同特征,轻薄的可以做到“举之若无”“真若烟雾”,引发美好的遐想。

材质是三维艺术基本的表现维度。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思》是一个大理石的少女头像,她鼻尖秀挺、眼眉低垂,嘴唇圆润饱满,石材打磨得跟皮肤一般透亮光滑帽子上的织物较为粗糙,用短密的纹理表现,转折处可见织物的柔软。罗丹还有意保留了一整块未雕凿打磨的大理石.用粗粉对比莹润,用沉重对比轻盈,让观者的视线停留在少女的面容上。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对材质的使用更为单纯,《空间中的鸟》用极为光亮的青铜制造出一个流线型的形状,虽没有鸟的翅膀,但表现出了飞翔的速度感。

在二维艺术中,材质与体块、空间一样是制造出来的错觉,通过逼真的效果引发人们的触觉想象。北宋画家崔白有一幅名作《双喜图》,画中材质的表现极为精细,古树盘根错节,翠竹细枝劲挺,竹叶柔软,在风中摇曳。喜鹊翎毛层次分明,似有反光的错觉,山兔嘴边的须毛刚硬、背上短毛次之,耳背及耳郭内绒毛最为细软,崔白均用不同笔法一一画出,全画生机盎然。

形式(四) :空间。在我们日常的视觉世界中,人物都是在三维空间中活动,物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安放。对于二维艺术而言,空间则是虚构的,是用多种手段对真实空间的模拟。雕塑是空间性的美术,体块与空间构成正负关系,共同塑造出雕塑的品格。滑田友的《轰炸》再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惊慌失措地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情景。雕塑造型浑厚简练母子三人相依,连接为紧密的整体。下半部两个相似的斜向空间强化了疾走的动势,右上方的留白则暗示出危险的临近,渲染出逃亡时刻的紧张气氛。

绘画也一样,空间既提供场景,又能构造出画面的层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总结出用线性透视表现空间关系的方法,他们的画面好似打开的一扇窗户。例如拉斐尔所画的《圣母的婚礼》我们会感到空间向后延伸,人物站在真实的广场上,建筑在人物背后较远处,而不是悬在人的头顶,这都是向中间汇聚的地砖界线所造成的错觉这些线条会在地平线上交会于一点。

中国的山水画则不同,它有独特的空间表现法则,不讲究对单视觉空间的模拟,而讲究“山形面面观”,将不同视角下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个平面上,北宋画家郭熙将之总结为“三远法”。他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本人画的《早春图》中前景巨石层叠,山腰烟岚蒸腾,至画面上方山势突死,描绘的是在山下仰视山巅的高远景象。画面左侧沟壑纵横、溪水潺潺流出,远山被挡住大半,将观者视线引向山后,画面就有了深远之感。近处•侧母子挑夫相携上岸,一侧渔夫渔归,烟波辽阔,又给人横向宽广的想象,呈现出平远之势。郭熙的三远法让观者在二维画面中产生出丰富的空间想象,这是线性透视所不具备的。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