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安徽铜陵义安区:践行常态劳动教育 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盛菁 | 时间: 2023-04-04 | 责编: 曹杰

当劳动教育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多样化,劳动育人才可能真正发生。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从学校层面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规划,做到思想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日常劳动与主题劳动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实现劳动时间常态化、空间全域化、参与全员化,在常态化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重构融合,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尝试根据需要编写学校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保证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

在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语文课劳动小故事、劳动名言的学习;数学课上摆一摆、做一做;英语课上各类头饰制作、佩戴;科学课上实验操作、发明创作;美术课上手工制作、作品展示;音乐课劳动歌曲的学习与创编等等。学生在学科融合间增长知识,提高劳动技能。

开展与劳动有关的社团活动,如剪纸、陶艺、手工制作、计算机编程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选相应社团,进行创造性劳动体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协作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创新意识。


升级赋能,拓展劳动实践新载体

挖掘生活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劳动习惯。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教育思想。学校构建了四大劳动教育板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校内的事情积极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校外的事情热心做。分学段设置劳动清单,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梯式劳动教育序列目标。

为了保证日常生活劳动课程落地,科学设计校内劳动项目。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任务单及学期劳动任务单,明确每周校内劳动实践时间,让校园日常劳动成为常态。二是充分挖掘家庭生活元素,开设“今日我当家”“我是家庭小主人”等课程,由低年级的盛饭收拾碗筷,到中高年级的帮助父母摘菜、做简单的饭菜等,在“好习惯养成”的系列活动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劳动素养。

建设部分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因地制宜开辟劳动教育基地近1000平方米。学校鼓励栽植多种类的花草,并开辟专门区域种植农作物,开展适宜的种殖活动,打造“开心农场”课程,吸引每个孩子参与到“开心农场”种植快乐中来,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各班积极参与,种植了月季、海棠、石榴花等多个花木品种,种植了辣椒、秋葵、黄瓜、豆角、西红柿等多种蔬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承担种植、养护等劳动任务,学习相关劳动技能和动植物知识。收获时季开展美食宴,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分外美味。有的班级还在窗台上、走廊开辟种植园地,更添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和载体。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积极协调工厂、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学生们来到太平中和生态园,感受生命的成长;走进狮子山铜矿,做快乐的淘金者;亲近“农民丰收节”,参与农忙,体验收麦子、掰玉米等时令活动;走入“铜草花”等实践基地,割草、插秧、采摘、种植……满足学生对于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创新实验的系统化劳动实践需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教育、非遗文化、现代农业等相结合,创造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

大力推进社会劳动实践教育。联合社区、街道及各类公益场所,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校团队组织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加强劳动,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学校组建“阳光志愿小分队”,深入村庄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志愿队走进老年公寓看望爷爷奶奶们,给他们带点爱吃的水果和点心、陪他们聊天、帮他们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等,让老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亲人般的体贴。每学期都会组织“清洁家园献爱心”活动,积极践行推广垃圾分类,通过清理村庄垃圾死角、小广告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

积极组织师生研学,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真实感受自然和社会。参观铜陵本地的红色基地,感受红色文化的传承;探索西湖湿地公园,领悟大自然的美;开展节粮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在每一次研学活动中,提高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

创设劳动文化传承主阵地。结合重大节日,端午节开展踏青、插艾、包粽子活动;中秋节开展赏月、做月饼、话团圆;元宵节开展包元宵、做灯笼、猜灯谜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多渠道表彰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型,在学生中牢固树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结合学校特色挖掘劳动教育素材,广泛开展以劳动实践为主题班会、劳模报告会、工匠进校园、素质达标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

家校协同,开辟劳动育人新天地

在家务劳动中自立自强。每一次放假,学校都会为学生专门布置家务劳动作业,包括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生活物品等,让学生学会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家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积极践行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

战疫有我,居家生活我最棒。疫情期间,学校不仅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还将劳动教育纳入主要课程,包含居家运动、家务担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垃圾分类我来教”等一系列活动。分年级提供任务单,为同学们居家生活提供丰富的劳动资源。学生通过这种生活的劳动储能训练,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蓄能”作业,体会了父母的不易,从而也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

保障机制,确保劳动实施有效性

加强组织领导。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明确相关部门职责,统筹开发和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协调学校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项目、组织实践活动。

加强师资队伍保障。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保持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加强安全保障。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学校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要制定完备的活动方案和风险防控应急预案。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

义安区实验小学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凸显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以劳动带动五育,促进学生全面、阳光、健康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学校将继续秉承“明德为先 行止有伦”的办学理念,构建“日新 日进 至善 至美” 的校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受益者,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引领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图文/盛菁)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