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北大才女李纯:连接城市与乡镇,连结传统与当下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瑞鑫 | 时间: 2023-03-06 | 责编: 曾瑞鑫

她把自己亲自体会到的中国文化的美好告诉年轻人和全世界,她盼望能成为一道文化沟通的桥梁,让传统文化能走出去,把不懂的人接引到里面来。

——题记

一篇轰动一时、流传至今的爆文

15年前的2007年,一篇名叫《我奋斗了十八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风靡中文互联网,成为年度网民热议话题。文章讲述了一个来自小县城考入名校的孩子,来到大城市感受到种种反差,对于资源不均衡的感慨。文末所言更是激励了一代代年轻人——

“差距固然存在,但并不令人遗憾,正是差距和为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强了生命的张力,使其更有层次更加多元。”“那个故事,关于独立、勇气、绝地反弹、起死回生,我给不起儿子名车豪宅,却能给他一个不断成长的心灵。”

对现实清醒认知,却绝不颓靡;身处逆境,却依然昂扬向上。这篇文章在网络上霸屏、被各大媒体收录,获得《人民日报》公号10w+阅读,直至今日,每逢高考季,就会被大家翻出来感怀一番。它见证的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录的是不平凡的、涅槃而生的时代历程。

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李纯。李纯因这篇爆文,进入公众视野的。但在业内,李纯早已有了她的成绩与声名。

1999年,以北大毕业生的身份,步入社会,成为一名记者,李纯展现了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在没有微信、微博、头条号等社交媒体的时代,身为职场小白的她,靠着一部座机成功地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采访了当时红红火火的还珠剧组。在负责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品牌栏目“名企用人”时,她又凭着一腔孤勇,赤手空拳联络到了微软、宝洁、索尼等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为年轻人提供了一手的就业资讯。“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时任微软中国总裁唐骏、知名舞蹈家刘岩(“荷花杯”金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墉、编剧海飞(代表作《麻雀》《惊蛰》)、80后创业者戴志康等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相继进入她的视野,对谈、思想撞击,活灵活现呈现于她的笔下。从业不久,她编辑的作品即获得新闻报刊界的一等奖。尤其难得的是,她的提问能触发受访者的深度思考。一位受访的大咖回忆了和李纯的对谈,二人探讨了马加爵事件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后,随后大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到底是什么力量将马加爵推上了极端的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今天的大学生们有何种借鉴意义?”

一个年轻的记者,能触发诸多大咖的思考,进而引发时代之问。对于任何一个新闻人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际遇与幸运。

那么,这样一个李纯,是如何炼成的呢?

一腔热血,一份特立独行的勇敢

“我是抱着《唐诗鉴赏辞典》报考的北大中文系。”李纯在自己发表于《读者·原创版》的文章开头如是说。在过去高考“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年代,这份“冲动”听起来有点独立特行。

李纯的家乡洪湖,是中国若干小城镇的缩影,恬静、从容、美丽。在上世纪90年代,小镇步调缓慢,缺乏新鲜事物,生活有时像湖中的水一样缺乏波澜。

1995年七月的一天,一个名为“北大录取通知书”的石头让这潭湖水起了波澜,对一个连课外辅导书都稀罕的县城来说,这样的荣耀令人惊喜。

学生时代的李纯将上北大中文系作为自己的目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迷倒了她,“我想听中国最好的古诗词老师,讲解其中空灵的意境,我想在燕园的明月下和着此诗,举杯沉醉。”在外人看不到的地方,她付出了足够的辛苦与汗水。

进入北大的李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直自诩有天赋、快乐读书的她,忽然发现自己掉进才子才女的汪洋。来自南方的她,N\L不分,在普通话流利的大城市同学面前,甚是羞怯。不过这也给了她大量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北大的学术氛围自由且包容,太多优秀的人才,聚集在一起,碰撞出来的火花,足以让身边的世界都变得波澜壮阔起来。老师开列的长长书单,古今中外,诗词歌赋,将李纯的整个大学生涯装饰得锦绣斑斓。也许正是这段时期打开的思维和积累的素材,成就了她将来的文字能力。

毕业时,那颗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此时悄悄地种在了李纯的心里。

向世界述说中国之美,让中国融入五洲大洋

漫长的时间流变里,有人闪亮却稍纵即逝,有人沉默亦暗潮涌动。当李纯意识到有些人想把古典的文字,漫不经心地扫进废墟里时,那颗种在李纯心里关于传统文化的种子破土而出发了芽。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文化自觉之路漫漫,可那是走向世界的开始。

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施展拳脚,文化自信迫在眉睫。李纯深信在绵延千载的长河里,人如沧海一粟,在年光流转里,我们总能为世界留下些什么。2016年年底,这位北大才女毅然决然地转了行,离开了她热爱的、为之奋斗多年的媒体领域,新的领域,与文化传播和教育相关。

在转型过程中,李纯一直在探究一个问题,“应该怎么去弘扬传统文化之美,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世界?”

为了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李纯做了一系列的努力,笔耕不辍。

2019年,李纯主编的《洞见:培养你的全球胜任力》出版,在序言里,她述说了关于未来理想世界的图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希望这本书,能呈现未来一代的面貌,借此探讨“共享星球”的可能——“亚平宁半岛与华北平原,一样可以扬起悠悠的和风。从这里泛舟,驶向那星河辽远。”

2021年,由新航道创始人胡敏教授担任总顾问、李纯与著名学者廉思、爨体书法家毛广淞老师联袂编著的《古语金句》(中英双语)隆重出版,并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了学术研讨会。该书被业界誉为“四美合一”,即融合古文之美、现代文赏析之美、纯正的英文翻译之美、书法之美。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张斌平老师,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对这本书给予高度评价:“《古语金句》特别契合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经典传承方式,就是短语金句式。正是因为口耳相传的短句式蒙学,亿万人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精神内化于心。我们经常说‘礼失求诸野’,中国人真正的道德力量就是这样被激发与升华的。”

2022年,李纯关于金陵友谊奖、甲骨文研究者“汉字叔叔”的书稿已撰写完毕,拟出版……

如此繁重的工作,在外人看来,是枯燥,是疲惫,是繁琐,在李纯看来甘之如饴,因为这些作品让李纯的追寻有了答案。她是一个古典文学迷,也是一个科幻小说迷,大刘的《三体》,她已经翻来覆去看过多遍,她觉着,尽管世异时移、科技革命,新的数字产品不断地更新迭代,古老雅致的文化,却不受年光干扰,历久弥新。这个时代需要罗辑式的文化守望者,孤独、固执、坚韧地守护着文化的宝藏,直到星球存续的最后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文化传播的工作繁重,李纯的写作也仍在继续。2019年6月,《读者·原创版》全文刊登了李纯的新作《我奋斗了18年,到如今和你满庭咖啡一樽茶》,人民网公号转载,又一次获得了10w+阅读,又一次掀起全网热议。这一次的读者,从当年的70后、80后,变成了如今的90后、00后。文中她写道:“成功,不是战胜同龄人、战胜这个时代的王者,是从你的起点到你现在的地方所跨越的纬度。”“奋斗的意义,不在于给你一个清晰明了的回答。它是一小步一小步挪出来的天路,是以分寸之功,咬牙积累的山海之势。”

评论区依然是刻骨铭心、感同身受的共鸣:

“12年前还在读初中,至今依然记得语文老师课堂上声情并茂地念过这篇文章,人生确实该奋斗该自强,才能一步步走向自己理想定位的路途。”“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我奋斗了十八年”。念念不忘的,是弥合城市与乡镇之间的沟壑;心之所向的,是连结传统与未来,让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人们,懂得换位,懂得理解,懂得包容与融合,懂得珍惜。如李纯所言,穷半生之力,她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事,若这滴水,能在浩瀚大海中激起分毫涟漪,一圈圈扩散开去,赢得共鸣,那就无悔与值得。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