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谢波:体育评价,重在过程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谢波 | 时间: 2023-03-03 | 责编: 曾瑞鑫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当前疫情形势下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当前疫情形势下学校的体育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通知要求体育老师要切实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安排学校体育考试时间、组织形式、考核项目、考试方式、赋分方式等,要加强过程性考核,可根据实际适当调整考核项目。在此之前,上海、江苏、广东、贵州等多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发布了相关信息,江苏省明确2023年各设区市中考体育正常实施,可调减体能耐力类考试项目。而上海则更加一步到位:今年上海体育中考统一考试暂停,相应成绩按满分15分计。

本次通知明确一个事实:体育中考可以取消,但是体育教育不会取消,体育评价更不会取消,反而要求更加过程化、个性化、精准化。早在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改进对学生的评价。中小学应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之中。”本次教育部的决策很好地体现了该文件的精神意图,也正式把“体育评价的过程化改革”提上了日程。

体育评价的过程化改革势在必行,即便不在疫情下,体育评价也应该是过程化的,而不只是统一考试。然而,体育评价的过程化改革一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体育课的开设陆续提出了刚性要求,严禁挤占和挪用体育课,并推动体育课程学习向课外延伸等,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无法解决体育课的边缘化状况。一方面因为观念的差异,导致各地执行力度不一致,有的地区严格执行,有的地区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因为阶段的差异,导致“年级越高,执行越差”,产生了“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学”的情况。更加令人不安的是,出现了“体育应试化”倾向,凡是考试要考的,都重点训练,凡是考试不考的,都统统取消。尤其是各类培训机构推出的针对考试的考前培训,又把体育推向了功利化、应试化、程式化的危险边缘。这与国家的“双减”政策严重背离,更与体育的强身健体的初衷背道而驰。

体育是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必须推进协调发展,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才是体育的“初心”。要想去除体育教育中的功利性、应试化、不均衡等问题,就要大力推进体育评价的过程化改革。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育人主体对于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的评价,其中包括是否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否真正做到“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是否保证“校内、校外、户外活动时间充足”。二是要针对学生个体在体育课内课外的运动表现评价,其中包括是否按时上课、是否满足运动时间与运动强度,是否养成运动习惯,是否成绩进步,甚至是否存在运动伤害与风险等。

大力推进体育评价的过程化改革,一要依靠数字化手段,打通学生、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确保学生的体育课时、运动时长、运动强度、自主运动等符合国家要求与成长规律;二要利用终端采集运动数据,然后平台集成、分析、共享数据,自动生成过程性的体育成绩单,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克服“临时抱佛脚”的应试体育;三要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直播、互动、在线训练等方式,突破单一的学校体育课模式,实现课后与家庭自主运动,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与运动氛围。

刚刚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如此看来,以数字化促进体育评价过程化,是符合国家教育战略,又符合教育规律的重要举措。加快数字体育建设,实现过程性评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