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每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有的来到了足球场上结伴踢球,有的在乒乓球台前“捉对厮杀”,有的坐在电脑前编写机器人操作程序,有的走进美术、音乐等功能教室“学习才艺”……2023年春季新学期一开学,铜陵市中小学校“双减”课后服务课堂有声有色,显得格外热闹。
据了解,为加快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省级实验区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大力探索“双减”课后服务和“五大行动”课程融合路径,铜陵市中小学“因校制宜”,将体育、美育、劳育等课程作为“双减”课后服务课堂必设课程,引导青少年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艺术才能和劳动技能的育人目标。
在铜陵市枞阳县会宫中心学校,每天上午大课间,融入黄梅戏曲文化要素的广播体操——“黄梅操”,成为学生们的“最爱”。该校在课后服务课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通过开设黄梅唱腔班、表演班等课后服务,引导学生们了解学习传统戏曲——黄梅戏,创新形式传承国粹,受到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地处偏远的郊区周潭中心学校则通过课后服务特色课堂,探索出一条校园体育项目地域化特色发展之路。该市久负盛名的“东乡武术”成为了学校的一道“招牌”,该校通过组织武术名家编写了“东乡武术”校本课程,建立周潭中心学校“东乡武术”队,成立“东乡武术”学生社团,聘请当地非遗传承人入校担任武术“教头”等举措,不断放大课后服务课堂吸引力。课后服务“东乡武术”课堂已经成为学生们竞相“追捧”的“金课”,累计参与学习的学生达800余人,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不仅磨炼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也让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传承。
而在该市铜官区坚持“以武育人,以武化人,以武养正”理念的柳园小学,强化素质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该校体育教师张艳创编《36式太极刀》,并在课后服务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该校创编的节目经层层推荐选拔,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全国总展示活动,成为安徽省唯一进入全国总展示武术类节目的学校,让学生们在“双减”课后服务课堂中学到的才艺有了更大的展示舞台。
据悉,作为国字号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铜陵市以推进“双减”为抓手,大力实施课后服务再提升工程,在构建高效基础托管课堂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课后服务“德智体美劳”五大课程体系。不仅戏曲、武术等特色课程进入到了课后服务课堂,科技创新、劳动教育等课程也深受学生们的青睐,“双减”形势下“五育并举”课后服务阵地越来越牢固。
培育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卓群少年”是该市义安区顺安中心小学重要育人目标。该校强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打造特色课后劳动教育课程,坚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融合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建立“家园、校园、田园、社园”四园联动,以劳育人,以行铸魂,让劳动教育在菁菁校园“生根发芽”。
在铜陵市十二中,人形机器人创意编程等科技创新课程成为课后服务重要特色。该校依托在课后特色托管服务,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丰富课后服务课程,让学生在“玩”中提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青少年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和科技素养,把科技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不仅如此,铜陵市在课后服务过程中积极打造灵活化德育课堂,通过统筹校内外德育资源,发挥多方力量,鼓励“五老”“法治副校长”等德育力量进入校园,开展爱国主义、心理健康、生态环保、生命安全等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发挥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校外教育场所作用,打造红色教育、思政教育、科技教育等多样实践课堂,让青少年学生在“双减”课后服务课堂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夯实担当意识,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管婷婷 徐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