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2023届考研,三大因素降低初试竞争强度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曾瑞鑫 | 时间: 2022-12-26 | 责编: 曾瑞鑫

日前,2023届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已落下帷幕。本届报考人数474万,相比2022届457万,增幅仅为3.7%,为近7年最小增幅。而根据全国研招单位公布的2023届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也约为3%。

在本届考研全国总体报考录取比例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由于疫情影响、报考分布、就业形势、考生毕业路径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本届考研初试的实际竞争激烈程度,多年来首次下降。

首先,今年缺考人数增加比较明显,往年缺考率大约10%,但本届考研很多考场,第一科就出现了25%以上的缺考率。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因疫情影响了复习或者最后阶段阳性而弃考。

从北京化工大学考点出来的小张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考场应该来60人,但第一场就缺考了20多人。小张说,自己身边有好几个同学由于备考启动比较晚,今年二月才开始,又因疫情干扰多次被打断,学习效果不好,就放弃了,等着明年再考。

第二个因素,是考研选报决策的理性化。

持续多年的考研志愿选报分布,是超过50%的考生集中报考了不到15%的热门研招单位,很多硕士点报名人数超过计划录取名额十倍以上,而还有不少硕士点的报名人数远少于招生计划。但在今年,这种畸形竞争格局,将会一定程度缓解。因为更多考生,做了更加理性的志愿选报分析与决策。

在北京林业大学考场出口附近,记者采访了考生小陈。小陈说:“我基础还不错,刚开始挺自信的,很坚定地打算报考全国排名前十的某所985高校的工科学术硕士。但在考研备考过程中,一方面充分调研了自己专业在多所院校的淘汰率和对手的大致实力,发现最初想考的学校太难了。不仅最终录取率超低,而且好多二战三战且背景都是名校的对手。另一方面,我从五月份就开始进行一种挺科学的考点掌握度拉网深度测评。连续测了三个月,对自己真实水平和未来几个月可能提升的分数,有了准确的判断,从而把报考志愿下调到了合适目标。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考研过关概率肯定提高不少。而且,一起参加了拉网测评的同学,80%以上都调整了目标,甚至不少名校背景的学生都改报了低于本校的志愿。大家没有像很多师兄师姐一样盲目冲动,去死磕明显超过自己实力的热门硕士点。

这种回归理性的报名分布,较大范围的适度“逆向考研”,将比较明显的降低部分考生的初试淘汰率。

第三个因素,是今年更多应届考生由于做了考研和就业的两手准备,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单位,虽然也走进了考场,只是来体验而已,从而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初试竞争激烈程度。

考生小范走出考场时,虽然略显疲惫,但却难掩内心兴奋。他告诉记者,自己前段时间发烧了四天,到考前一天还特别难受,本想放弃,但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才坚持走进考场。虽然政英数都比去年难了,但三科考的很多题和海文老师辅导的内容很近似,所以信心大增。而且一起复习的好几个同学都已经找到不错的工作,虽然也来考了,就是感受一下氛围,最终都会选择直接就业。所以,真实竞争激烈程度肯定比看上去更低,能坚持到底的都是幸运儿。

记者在更多访谈中,发现在应届考生中,就业与考研同步准备的比例明显高于往年。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就业部门切实有效地给应届生做了毕业多路径统筹准备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很多毕业生基于特殊形势,拓展了视野和思路,为自己制定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发展规划。

部分考生反馈,本届考研各个统考科目的命题难度都有所提升,但由于能坚持认真复习并考完的人,在考生总量中占比下降不少,所以今年应该是初试最容易过关的一年。

也有不少考生认为,虽然初试通过率提高了,但复试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了。因为,从去年开始,很多研招单位对考生的科研能力、创新创业和综合素质,较大幅度提高了要求。很多初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都在复试中被淘汰。这也是之前少见的现象。说明国家招考研究生已经不再是仅仅看初试成绩,而对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评估在今年复试中很可能会再次提升权重,因为这些指标才是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核心目的。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