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郭其俊评吴颖民:他是现代粤派教育的一面旗帜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郭其俊 | 时间: 2022-12-11 | 责编: 曹杰

吴颖民 

基础教育著名校长

【人物手札】

吴颖民:1950年生,广东惠来人,1976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南师大”)化学系,1978年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附”)工作,1984年任华附副校长,1996年任华附校长,1999年起任华南师大党委常委,2001年起任华南师大副校长兼附中校长,2013年卸任华附校长一职,是华附任期最长的校长。2017年11月,被评为90位当代教育名家,是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学院院长、广东省第九届和十一届人大代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引子】

“平生喜寻源头水,也问支流派是谁。”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眼前带来的是轻和膨胀了的东西,但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可能都沉没下去了。”美丽的珠江——中国第三大母亲河,孕育了多彩多姿而又独具个性的“珠江文化”,但自古以来,其从未被中原王朝所待见,所幸近代聪明智慧的广东人,以大海为起点,面向世界并从世界文明的视角重新审读、认知和定格广东。直到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珠江文化”才开始进入所谓正统和主流的视域并逐步被认可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则更加突显“珠江文化”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站在“近代”和“现代”的交汇点上回望,“粤派教育”是“珠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近代广东留学教育第一人容闳、广东广府教育代表人物孙中山、广东客家教育代表人物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广东教育人都有一双目光如炬、炯炯发光的大眼睛,他们彰显了“近代粤派教育:睁眼看世界、充满力量感”的显著特征。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粤派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呢?我的目光和思绪不由自主地在现代粤派教育的一面旗帜——著名校长吴颖民的身上停留了下来,并试图用心从他的全世界路过。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风凰池。”

“脚步只有在不断前行时,才能把脚印留在身后。”

2017年11月2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联合成立的当代(也可以界定为现代)教育名家推选活动组委会推选的教育名家名单正式公布,全国共计90位教育名家当选。其时,广东健在的获奖者是吴颖民先生和钟南山先生。

此次评选,为我们勾勒出全国教育名家的三条专业化路线:1.致力构建中国当代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夯实理论基础、完善学科体系贡献很大;2.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带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3.直面教育重大现实问题,办学治校成就突出,引领和带动了区域乃至全国教育改革发展。以全国教育名家的专业共识为基础,从吴颖民的身上,无疑能找到探寻现代粤派教育个性特征的一条捷径。

【寻根】

“儿女虽憨素业存,颇能伴父饱菜根”

“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日子,是出生的那一天和明白为何出生的那一天。”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新的生命也在被悄悄地孕育着;1950年某一天的早晨,天空飘着五色彩虹,惠风和畅,紫气东来,一个教育金童带着“爱和责任”降临到广东省惠来县,他就是后来成为现代粤派教育一面旗帜的著名校长吴颖民先生。

“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凡事要靠自己”是吴颖民的家训,严格来讲,是父训。在改革开放之前,对广东人的家庭而言,悲悯温良贤淑的母亲最关心的是儿女的身体,而具有大海情怀的父亲关注的则是儿女的前途,并注意给予孩子自主、自立、自强、自信、自律和自由等“蓝色的理念”。由于父亲的人格魅力、社会视野和家庭地位等原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尤其大。

“凡事要靠自己,就是即使在逆境中成长,也要把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点滴。”吴颖民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但在他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突然就被打成了右派,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对他一家人的打击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父亲一直在儿女面前刻意隐瞒了干部家庭背景并且教育他们,凡事都得靠自己,不能靠父母的庇护和关照。家道中落时,“凡事要靠自己”成为吴颖民精神和信念的支柱。吴颖民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要严于律己、自食其力、自觉自愿和自强不息。父亲一直教育我们从小要好好读书,做内有文化、外有本领的人,并在我们回家被要求做各种家务的那段时间,教会了我们养成统筹兼顾、制定目标和规划时间等一生有用的做事习惯。”吴颖民还说:“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很豁达,做事从来不抱怨、不纠结、不后悔,特别是对自己做过的事情从来都无怨无悔。”

“在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人是孤独地靠自己站着的人。”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尽管父亲刻意隐瞒了干部家庭的背景,吴颖民不可能不感受到一个干部家庭曾有的氛围。而家道中落后社会冷漠、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残酷和困境,并没有打倒吴颖民,相反使吴颖民对社会、对人生、对“凡事要靠自己”的家训有了更为深刻、更加通透的认知,并促使他进一步修身立志、发愤图强,等待时机去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和社会。

正如吴颖民所说:“每个人都不可能选择出生的时代和家庭,但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考验和时代的挑战。”

“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等到初中毕业后,吴颖民还是因为右派家庭无缘读高中,从此开始了他五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刻骨铭心又不堪回首的知青岁月。吴颖民回忆说:“相对于其它高中毕业的知青,我只有初中文化,因为无法容忍和他们之间这么大的文化差距,就把我五哥的高中课本搬到了农村知青宿舍,晚上常常就着一盏煤油灯,自己去‘啃’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做大量的练习和笔记,碰到不懂的地方便向身边已经完成高中学业的知青请教。在五年咬紧牙关、默默坚持的知青岁月里,我通过自修基本读完了高中的各科课本,这为我后来有机会读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人都想改变世界,但很少人想到改变自己。”“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能够改变的”,在五年的知青生活里,吴颖民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抱负和追求。可以说,这是信念的旗帜引领,这是家训的伟大力量!

“人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1972年,没有高中学习经历的吴颖民终于抓住机会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1976年,吴颖民毕业。1978年,吴颖民带着“凡事要靠自己”的信念进入华南第一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工作,从此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所学校并在这里探索、践行和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成为现代粤派教育的一面旗帜。

【问道】

“借问粤派何处有?牧童遥指华师附”

“尽管不同时代的教育都是在另一种意义上殊途同归,但回归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一种路径。”在经历过近代广东教育先驱们“睁眼看到世界”后,现代广东教育好像又回归到“粤派教育”的出发点,其实它已经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品质和更高气度上的教育了。以吴颖民为代表的现代广东教育人,坚定不移地把教育的视角从世界拉回到“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身,尤其拉回到教育者本身,使“现代粤派教育”呈现出“更加充满力量地‘立身:身先示范、自强不息’、‘行己:行者无疆、行为有度’和‘达人:立达众生、通达育人’”等显著特征。

“现代粤派教育是‘身教’,即身先示范、自强不息的教育。”

《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晚清历史名人陈世宜说:“文字立教寻常耳,君独身教追如来。”北京大学管理学教授刘澜说过:“教育有三种:身教、言教和说教,其中,身教重于言教,言教重于说教。”

在刘澜看来,身教就是最高层次的教育。

人生即教育,吴颖民的教育人生就是身先示范、自强不息的人生。

吴颖民的教育之路并不平坦,入党的艰难也让他终生难忘,但他从来都没有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还是坚定地认为:“太过顺遂的人生未必是好的人生,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做好自己!”对后辈们叙说时,吴颖民总是显得很淡定。他说:“人生旅途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挑战也有机遇,有高潮也有低谷,有顺境也有逆境。挑战可能让你更强大,低谷可能让你更清醒,逆境更是不可多得的历练。重要的是顺境不陶醉,逆境不懈怠。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把握机遇,就可能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不要抱怨,抱怨于事无补,还可能导致生命的荒废。也不要总是后悔,后悔也不能让时光倒流,只有‘亡羊补牢’才有意义。”

“现代粤派教育是‘行教’,即行者无疆、行为有度的教育。”

我很喜欢余秋雨先生在《行者无疆》中的独白:“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处处的难题,只因为一个执着的信任,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我也很喜欢不知谁所讲的那句话:“人生如尺,行为有度,功不求盈,业不求满。你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你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你可以有尊严,但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蛮横。”教育即人生,吴颖民的教育人生也是行者无疆、行为有度的人生。吴颖民说:“‘敢为人先、与时俱进、追求卓越和使命担当’是华附的优良传统,也是华附文化的精神内核。‘不附炎趋势、不随波逐流’‘通达而不媚俗、自信不自傲’‘理想抱负高远、行为举止踏实’是华附人骨子里的品格。”吴颖民还十分注重引领学生思想解放、志在四方同时又爱国守法、行为规范,不断拓展和规范培养高素质现代人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夯实基础与发展特长、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业发展与身心发展、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适应学校生活与适应社会生活等诸多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现代粤派教育是‘达教’,即立达众生、通达育人的教育。”

《论语·雍也》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句意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也要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让他人行得通。可以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教育人生即教育人的全部世界,吴颖民的教育人生还是立达众生、通达育人的人生。吴颖民认为,“为谁成才、成何人才和如何成才”是立达众生的核心问题;时代主题、生活实际、社会思潮、学生需要,是通达育人必须始终关注的关键领域;学会以“学生立场、学生视野和学生表达”看问题,转变思维、话语和行为的方式,积极探索,让教育跟学生的成长更好地结合起来,是当今的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探索和坚持的事情。在华附担任校长17年,吴颖民始终告诫自己:“与学校之间,不只是因为你的工作成绩而让学校争光,更因为学校给了你展现自己的平台;与同事之间,不只是因为你的领导而让同事们取得成绩,更因为大家的成绩成就了你的管理;与学生之间,不只是因为你的带领而让学生们获得了良好发展,更因为学生们的良好发展实现了你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吴颖民多么值得教育人尊敬和看重。

“‘现代粤派教育人物’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让人知道广东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营养剂。”鉴于个人水平有限,以上对“现代粤派教育”的描述一定很不准确或只是一孔之见,但如果能引发研究“粤派教育”的热潮,权抛一砖、以求大方也是很值得的。

我知道,“现代粤派教育人物”绝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不仅生长在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大众的心中,而且生长在教育同仁的心中,更生长在南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群体记忆的心中。

但在我心中,吴颖民就是现代粤派教育的一面旗帜!

【沉思】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给人深刻印象的叙述,乃是文风第一位的东西。”2022年10月,吴颖民在中国教育学会新创会刊《中国基础教育》上发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并对如何办学育人做了系统思考,为我们探索“现代粤派教育”提供了很多参考和印证,令人印象深刻。

“一个人的风格有多大力量,就看他对自己的主张有多么强烈,他的信念有多么坚定。”

吴颖民认为:1.学校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与人本位的统一。

20世纪末之前,教育的出发点基本都是社会本位,很少关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20世纪末,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才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诉求,“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可。但为了防止陷入个人利益至上的歧途,学校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们:“最好的自己”是要把个人的发展意愿和目标,与国家、社会、时代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是以把才华和智慧贡献给国家为最高荣誉。否则,学校教育就可能培养出一批才华出众、缺乏担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2.学校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第一工程来抓。

把教师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工程,一定是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群体之间的跨界合作,无论是教学设计、课程整合还是课题研究,要让群体协作的自觉意识冲破教师自我封闭的局限,产生“1+1>2”的群体效益。

3.学校要积极主动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

当今时代的质量提升,一定不能再走拼体力、拼时间的高消耗、低收益的老路,要向科学技术要质量,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上的应用,让教育成为一项更具科技含量的工作。

4.学校要追求家、校、社教育的和谐统一。

学校是进行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是一个“小社会”,同时又与大社会(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积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让“小社会”与大社会相互补充,让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更和谐、更顺畅。

从1990年开始,华师附中每年组织高二年级师生到广东省贫困山区参加为期两周的农村社会实践活动,与当地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期间,学生既要参加农业劳动,又要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以及访贫问苦、科普宣传、支教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三十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开设这门社会实践必修课,从未间断。凡是华师附中的高中毕业生,不论走到哪儿,都念念不忘这段刻骨铭心的历练,这也成为他们日后面对困难挑战、勇攀事业高峰、承担国家使命的动力源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师附中就开发了系统的家长课程,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团、家庭教育兼职讲师团,设立了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和全校(分年级)家长大会,家长与学校之间有了经常性、全方位、深入的了解,实现了家校教育的高度和谐统一。

5.校长要成为精神领袖就必须持续提升自身领导力。

人们常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旗帜,是推动学校发展的设计师和引路人。校长的教育领导力可以归纳为五大方面,即愿景领导力、文化领导力、课程教学领导力、资源领导力和道德领导力。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只有校长、教师以身作则,爱学习、善学习,学生才会爱学习、善学习。所以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层面的追求化作学校课程建设的实际行动,构建起一个既体现国家意志、又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需要、规定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并建设完善规范化、体现育人导向、包括操作指引和评价标准在内的制度体系,是校长引领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职责与使命。

【后记】

“最高高处长长寿,赞叹中閒欢喜缘。”

“悲悯就像一条善良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风尘,它不一定济世,但一定有光,一定伴着感动。”如今,让吴颖民倍感欣慰的是,悲悯温良贤淑的母亲已经104岁了,正在度过幸福的晚年;儿子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拿到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现在是统计学博士,也是大数据领域的专家。

夫妻和睦、母亲高寿、儿子成才,应该是上苍给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吴颖民先生最好的礼物!

“时光不会说谎。有些东西,时光会如阳光下的河流向前驶去慢慢冲淡它;有些东西,经过时间的反复磨练只会更加深刻。”定格和漂流于研究“粤派教育”的河流,我将努力使“粤派教育”在中国大地上越发深刻!

【作者】

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知名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评传第一人。

【参考文献】

1.《秋光杂志》/腾讯新闻 | 《吴颖民:父亲教我凡事要靠自己,我也同样这样教育儿子》

2.华附133周年系列 | 《吴颖民老校长:从“行思悟道 立己达人——我的教育人生”说起》2021-12-11

3.《中国基础教育》(校长治校) | 《吴颖民:胸中有国·眼中有人·心中有爱:一位中学老校长对办学育人的若干思考》2022-10-28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