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未来学校|专家——如何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11-23 | 责编: 曹杰

2022年11月19日,以“未来学校:走向高质量的教育之路”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顺利开幕。大会主旨论坛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等前沿话题,邀请三位重量级嘉宾进行了深入而坦诚的主旨发言,格外引人关注。来自全国的专家、局长、校长和老师逾8万人次在线观看直播。为充分梳理和展现论坛成果,现将嘉宾发言要点摘编如下。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带来《数字化转型引领学校变革》主旨发言。杨宗凯从战略行动、实践探索和发展建议三个方面,阐述数字化转型引领学校变革的必要性、路径探索和当下任务。

杨宗凯认为:教育数字化的关键在“化”,就是在数字时代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构建新的教育生态。通过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创新,逐步实现流程再造,结构重组和文化重构,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历史进程,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杨宗凯展示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三个典型阶段:转换、转型、全面转型。在三个阶段中,教育数字化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结合。

转换阶段是数字技术融合到教育体系各个要素的阶段。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包括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一线学校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巨大提升;数字校园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等。

转型阶段是教育的自我转型与提升结构重建和流程再造。在这个阶段教育新型技术设施不断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如期开展,部分省市的教育数字信息化转型示范试点紧锣密鼓的开展,技术已经开始逐步改变教育结构。

如果说传统的转换是资源驱动,那么转型的核心则是知识与数据的双驱动。在这个环节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如何解析教学场景?如何适配教学资源?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等。全面转型阶段则以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全领域变革,构建教育新生态为典型特征。届时,教育元宇宙、人机协同的教学将成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典型特点。学校作为转型的主阵地,其资源、环境、评价、管理、师生、教学都面临一系列的革命性变化。

最后,杨宗凯给出了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八个建议:以人为本、应用为王、标准先行、注重评价、协同共享、完善管理、示范应用和加强研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为我们带来《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的主旨演讲。

陈如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陈如平首先带领与会观众回顾了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起,历经十六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中,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主要论述,展示了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提出全过程。陈如平提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陈如平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包含三大任务。第一,要大力推进教育新型基础建设,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以数字化带动转型升级,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第二,要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建设,成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第三,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深入推进地方学校试点,积极拓展智慧教育新应用的新场景、新样态,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

在带领观众畅想教育数字化将为教育带来的若干可能之后,陈如平提出当前的重要工作就是从“教育环境”“场景应用”和“数字素养“三个方面积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肖俊立足高等教育,结合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者整体联动,为我们带来《人工智能人才发展和平台建设》主旨演讲。

肖俊有感于当前人工智能产业人才缺口以及人工智能研发类人才和研究创新人才的缺失,提出通过创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AI科教创新开放平台,打通教育人才创新链,形成生态体系,应对以上挑战。

肖俊紧分享了浙江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教平台——智海。智海平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在线科研、社区发展、人才培养和产教生态培育等需求,面向人工智能科教领域中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创业三个主要维度,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及能力,测评标准不清晰,科教资源建设及共享标准规范不全,一体化服务环境及跨学科创新支撑不足等三个重大挑战而建立。肖俊还为全体在线观众简单演示智海平台的使用方式,让听众对智海平台的优势一目了然。

肖俊在分享中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