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郭其俊:国人最不该忘却的教育家容闳和他的教育思想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郭其俊 | 时间: 2022-10-26 | 责编: 曹杰

容闳 中国留学生之父

人物手札:容闳(1828.11.17——1912.4.21),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其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引子】“百年奥运临北京,四海炎黄皆传人”

“祖国啊!母亲,我为你欢呼。”2008年,对于中国人而言,最大的盛事莫过于北京奥运会。从1991年3月18日北京奥申委宣告成立时,到2008年8月8日奥运会正式开幕,不难发现,北京奥运会前后历时17年多,凝聚了四海炎黄子孙的共同期待和集体智慧。“有些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困境时,别人也许失去了方向和信心,而他却下定决心并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1年2月,北京奥申委要给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一个多媒体陈述报告,4天内征集了几十份方案,感觉都不满意。万般无奈之时,奥申委想起了远在旧金山的著名华人设计师——王敏。王敏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后来还应邀担任了08奥运会形象与景观艺术总监。

“表现复杂内容时,往往简洁最有力量。”

王敏删繁就简,突出最能准确传递信息的元素“言简理尽,遂成王言”。其中,王敏对长城照片处理的思路,令人印象尤为深刻。王敏说:“中国首次申奥时,使用长城的照片似乎不太恰当。长城可能会传递出一种闭关自守的信息,但奥运会是一场摒除宗教、性别、种族、等差别,全世界运动员欢聚一堂的体育盛会,所以长城的照片暂时要删除。同时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象征着华夏儿女伟大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可以等到申奥成功后再使用。”

“唯有热爱、信念和追求,可抵岁月漫长。”

“做最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让世界因为设计而变得更加美好”,一直是王敏的热爱、信念和追求。需要指出的是,王敏是美国耶鲁大学培养的优秀研究生,毕业后,还留校成为了耶鲁大学一段时间的老师。耶鲁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耶鲁子弟多才俊,容闳不失第一人。”

始创于1701年的耶鲁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之一,历史上共培养出5位美国总统、65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菲尔兹奖得主和3位图灵奖得主,素有“总统摇篮”之称。耶鲁教员之间经常开的玩笑就是:“一不小心,你就会教出一个总统来。”

“好的大学就是能塑造你胸怀天下、昂然向上、爱国报国的精神气质。”

美国民族英雄内森·黑尔是耶鲁校友,他的名言是:“我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的祖国。”耶鲁大学还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留学生,当然远不止王敏一人,他们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影响尤大。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几十年,我真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第一位取得美国大学学士学位的中国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生、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另外,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人口学第一人——马寅初、中国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才女——林徽因等都是耶鲁大学的优秀校友。

“谁可称之教育家,唯见容闳在华发”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谁可称之为教育家呢?郭沫若曾经说过:“两千年前孔夫子,两千年来陶行知。”

“能向后看得越远,就可能向前看得越远。”

其实,郭沫若指的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个是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一个“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与“百家争鸣、人才辈出”交混在一起的时代;另一个是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充满灾难、落后挨打”“抵抗侵略、推翻帝制、民族解放”与“学术自由、人才济济”交混在一起的时代。

“教育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了为人类社会所需要做的事。”

在这两个时代,孔夫子和陶行知无疑是两个杰出的代表。但是,值得我们铭记的远远不止这俩人。以近代为例,至少还有被称为“北大之父”的蔡元培和“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等。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代表人们对蔡元培的尊敬和怀念。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似乎人们对容闳的理解和怀念并没有那么到位和深刻,甚至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容闳就应该是永远要铭记的教育家!我,作为一名新广东人。有责任和义务让容闳的故事与思想永远被流传……

【印象】“多元文化浸润,他不忘中华文化是根脉。”

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几百年前就和澳门仅一水之隔。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就出生在这里。

“一个人的出生地,常常决定着这个人的性格和走向。”

1834年,中外交往刚刚起步,西方传教士就开始以澳门为据点,以“免费行医和免费教育”为突破口,进行传教活动。

其中,澳门马礼逊学堂就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实腊夫人创办的、由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传教士布朗担任校长的学校。

无巧不成书,容闳家的邻居,恰巧是郭实腊夫人的管家。

因其时常来家劝说,考虑到家庭不富裕,父亲确有想让家里有一个孩子学习英文以便适应将来中外交往需要的念头等多种原因。1835年,7岁的容闳被父亲送到澳门马礼逊学堂,从此踏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人生之旅。

容闳在这所学堂度过了6年的时光,以学英语为主,兼学汉语及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

“本能的力量大于教育的力量。”

1840年,是悲情的一年:鸦片战争爆发、容闳的父亲撒手人寰。

1842年,容闳随学校迁至香港学习。

1846年,布朗因其本人及家属的健康原因决定离职回国。

回国前,他告诉自己的学生,因对这所学校深厚的感情,他决定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由香港基督教会的传教士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听说此事,容闳第一个站起来提出申请。后来有教会愿意提供第三年的留学经费,但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

一听如此,容闳立即本能地拒绝了赴美。他深知,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有其意识、骨气和尊严;他不忘,中华文化才是自己的根脉。

不仅此时,容闳一生都没有否定中华文化,只是要改良这种文化。

“全部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别人。”

1847年,19岁的容闳还是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告别悲伤、不舍和满面泪光的母亲,去了美国,入读马塞诸塞州的孟松学校。

“留学教育培养,他不忘爱国报国之灵魂”

1850年,22岁的容闳考进耶鲁大学。

在耶鲁大学,容闳不仅学习刻苦,而且还勤工俭学,其中就为同学办过伙食,后来,他又在耶鲁大学兄弟会担任图书管理员,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得以完成四年学业。

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一直坚持“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的思想和志向。

在那样一个年代,是谁让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始终怀有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呢?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生第一情。”

可以说,母亲在哪里,游子的心就在哪里。

母亲在故乡,游子的心就在故乡;母亲在中国,游子的心就在中国!

想起了母亲,异国他乡的游子就会萌发回家看看的心愿;想起了母亲,彷徨无助的漂们就似乎找到了栖息的家园。

是伟大的母亲和圣洁的母爱,让在美的容闳,始终怀有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报国之志。

容闳说:“予此时胸中爱母之深,恨未能剖心相示。”由此可见出洋留学的容闳对家中苦守的母亲的思念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年4月份,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发布了2021年学生和交流访问者计划(SEVP)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尽管疫情对中国留学人数有影响,但是中国依然是第一生源国,将近35万学生留学美国。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会不忘爱国报国之灵魂,因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伟大的母亲在中国。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笔者不禁由容闳想到南漂深圳十年的自己以及每一个南漂时间更长的特区人。在父母年龄渐老、身体渐弱甚至风烛残年、最需要陪伴的时候,却不能侍服堂内庭前,又怎能不感同身受、胸中疼痛。耳边不禁响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我好一阵沉默无语,眼里一红,不禁泪如雨下!... ...

【铭记】“实业救国,他促成中国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成立。”

晚清以来,中国国力衰落,内忧外患,祸乱不断。为救国于水火之中,包括容闳在内的很多有识之士和进步人士都开始投身于各种“救国运动”之中。其中,“实业救国”和“教育教国”曾是两面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引领潮流的旗帜。

“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取得成功。”

容闳以敏锐的视角和执着的努力,终与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相遇,从此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曾国藩知道容闳曾留学美国,便派容闳到美国考察洋人的工厂,采购洋人机器。1865年年初,容闳采购的机器运抵上海,中国近代史上首家大型机械厂“江南制造总局”宣告成立。

“教育救国,他组织中国第一批幼童官费留美。”

容闳自耶鲁大学毕业后,根据自身的学习体会,便有一个执念,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接受西方的教育,来促进祖国的文明和富强。

“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

1868年,容闳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

1870年,时机终于来了,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联合李鸿章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并且获得朝廷的批准。

1872年3月,曾国藩去世,留学计划没有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不要害怕你的生活将要结束,而应该担心你的生活从来没有真正开始。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情,那么就算障碍重重,你也会想尽办法实现它。”

1872年7月,容闳组织的第一批30名留学生赴美。

当时,学员年龄规定是十二至十五岁,需体格健康,懂中西文字,有殷实担保,留学时间规定为十五年。

中国幼童们,一律长袍马褂,仪态端庄。当他们到达美国哈特福德市时,全城轰动。

从1872年到1875年,容闳先后组织了120人赴美留学。

“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

派遣幼童留美求学计划后来虽然夭折了,但其效果、影响和意义无疑是极为深远的。留美幼童不少后来也成为国之栋梁。

留美幼童、毕业于耶鲁大学、放弃高薪选择回国效力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说:“我们要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对留美幼童、在耶鲁大学没来得及毕业就被招回的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清华年刊》称颂他“坦诚、忠实、正义、富自我牺牲精神,是为国谋最大福祉的真正爱国者”。

可以看到,尽管在容闳的背后,站着洋务运动清廷主导者坚定支持的身影,但历史给予了容闳,而不是这些大佬们“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定位,正在于他推动和组织的“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深著。

“只要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

参与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和组织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只是容闳一生追求救国之路中两个精彩缩影。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后,容闳开始支持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从一个实业救国者和教育救国者转变为一个革命救国者。

可以说,容闳在我们心中,应该永远年轻!

【探索】“容闳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为了完成救国兴国和优美人格的双重使命。”

容闳认识到,晚清中西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只有发展新式教育,才是拯救中国之出路。尤为可贵的是,容闳在倡导“西学东渐”之时,也自觉促进“东学西渐”,主张“中西调和”:“予之教育计划告成,而中西学术萃于一堂”。

可以说,这种努力寻求多元文化间的吸收借鉴与和谐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伟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容闳认为“善于教育者,必能注意学生之道德,以养成其优美之人格。”这也体现了容闳希望借助普及新式教育,塑造国人优美人格,唤醒民族民主意识的先进思想,具有了一定的追求个性解放、开新文化运动先声的思想萌芽。

“容闳的教育主张: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容闳一生“胸怀松柏之志,常保赤子之心,孜孜不倦的致力于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容闳认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籍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文化”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即要用西方科学和教育来挽救危亡的中国,使古老的中国在新时代变得更有生气。正如章开沅所言:“他留学美国的起因和归宿都是以近代西学改造中国,而不是纯粹的归化西方。”

“伟大的人是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伟大的孩提时代献给了世界。”

1912年4月21日,在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后的4个多月,84岁的容闳在美国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一直以来,广东都被误解为文化的沙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如容闳这般、历史上广东教育的扛鼎之人缺少真正的研究和宣传。

今年,是纪念容闳逝世110周年,我们研究、宣传、追忆和铭记容闳并努力践行他的教育思想。也是为了:“百年之后,若有人回忆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作为,不会只看到机械的应试、生硬的灌输、僵化的管理。我们这一代教育人,多少还是应该有些理想才不至于愧对于先贤、见笑于后人!”

【后记】“北京奥运今犹在,报国永有后来人”

耶鲁大学的优秀校友、著名设计师王敏在参与北京申奥的过程中,看到了中国设计和国际先进设计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但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设计发展的巨大潜力,更看到了中国设计界努力成为设计强国的强烈愿望和期盼。

“祖国啊!母亲,我为你祈祷。”一股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在王敏的心中油然而生,令他朝思暮想、梦寐不忘。在设计申奥陈述报告时,王敏就对奥申委的人说:“如果申奥成功,我一定回来。”得知王敏要归来的消息,中央美术学院向王敏发出盛情邀请,请他出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永远坚信:设计可以拯救国家,可以改变世界。”

当时,设计在国内被视为冷门.政府、企业和大众不明白什么是设计?为什么要设计?怎样设计?王敏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教育做起。2003年夏天,王敏正式出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并从此一直在中国,像他的耶鲁老学兄容闳一样,成为又一名爱国报国的擎旗者!

“美丽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因为它没有结局所以才会美丽。”

容闳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化成了千千万万个爱国报国的小容闳,他和他们的故事与思想一直在继续、永远被流传... ...“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但总有那么几个故事,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作者: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知名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评传第一人。

【参考文献】

1.《耶鲁中国人:容闳自传》(容闳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名人传记(上半月)》(2009年04期)“容闳:中国留学第一人”(牛红瑞)

3.《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论容闳的科教思想及实践”(黄晓东)

4.《芳华:华发40年人物撷英》“王敏:从奥运设计‘梦之队’到珠海国际设计周”(余佳)

5.《校长派》(2021-04-08)从“教育救国”到教育救人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