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亲自研究推进,各部门协调配合,抓好贯彻落实。四年多来,安徽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在加强党的领导、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育和专业素质发展、教师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教师地位待遇和表彰、经费保障等方面均取得新成效。
据悉,近年来,安徽教育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底,安徽专任教师76万人,其中高校专任教师7.1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68.9万人。其中中职3.1万人、普通高中8.6万人、初中17万人、小学26.9万人、幼儿园13.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178人。
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本科以上学历占75.5%,普通高中研究生学历占8.9%,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22.3%,分别比2017年提高12.2、2.1、4.7个百分点。拥有国家级人才1097人次,省级人才886人次,高校人才中心、创新高地逐渐形成。
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不断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9.9%、20.2%、29.8%、27.4%、40%。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45岁以下分别占66.7%、95.0%。教师资源配置不断改善,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生师比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幼儿园生师比从2017年的24.2:1下降到16.4:1。
聚焦立德树人 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成立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建立省党政领导联系高校和市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出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责办法、分类管理实施方案,严格落实高校及二级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召开高校意识形态座谈会,带头到高校宣讲,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教育工作,看望慰问教师,帮助解决问题。教育规划优先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政策红利照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
抓实教师思政工作也成为了安徽重点工作。近年来,安徽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率先成立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打造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大数据平台。统筹2113名编制配备高校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出台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岗位津贴发放管理办法,人均不低于1000元/月。印发加强新时代高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联合沪苏浙共同成立“长三角地区学校教师思政工作联盟”。组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严格师德师风管理。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每年设立一个鲜明专题,先后开展了“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作师德表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和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年等系列主题教育。印发《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建立师德师风舆情日报、专项治理月报、典型通报、整改问责等制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建设全省教育系统舆情处置平台,形成“预警、分析、研判和应对”闭环,完善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编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
培养补充优秀教师 着力加强师范教育体系建设
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近年来,安徽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师范教育体系建设,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强力推进下,安徽实施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省级财政在生均拨款之外对省属本科高校师范类本专科生设立师范生补助经费,并将补助标准由500元/生提高至1000元/生,2019-2022年累计安排补助经费1.9亿元。
与此同时,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成为应有之义。据悉,安徽本、专科院校师范类专业每年培养近3.5万人。2018-2021年,安徽省属高校的师范类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分别年均增幅9.1%、19.1%,高于全省其他专业7.3个、2.6个百分点。优化教师培养结构,依托省高师联盟实现错位提升、特色发展,建设有特色的师范教育专业集群。
与此同时,安徽还加强了师范教育学科、科研平台、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人才引育建设。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协议,加强师范教育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设立北师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安徽分中心,支持安师大设立省教师发展中心。争取北京师范大学支持,会同安徽师范大学,帮扶阜阳师范大学。
推进师范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公费培养、定向培养或到岗退费等方式,大力实施公费师范生和“优师计划”“硕师计划”“特岗计划”“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等专项,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师范专业。2018至2022年,公费师范生文科投档分逐年提高。特别是“优师计划”报考踊跃,高中起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扩大招生规模。制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方案,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提高师范生综合能力。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立项建设94个。
聚焦提升综合素质 着力加强骨干教师精准培训
近年来,安徽持续抓好国家和省级培训,成立省级教师培训专家工作组、专家库和培训基地校,强化“国培计划”市级统筹,省、市、县级分别培训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农村骨干教师和校(园)长。将教师培训纳入省政府民生工程,组织开展结项验收和年度绩效评价,推广优秀案例,提高培训质量。
对标高质量跨省市研修。加快融入长三角,组织优秀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联合培训、领航工程研修等赴沪苏浙名校培训项目。每年选派100名高中校长赴北师大研修。累计选派2000余名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开展国内外访学研修。
好政策帮助一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合肥市一六八玫瑰园学校教师赵伟便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如今的赵伟早就没了几年前刚入职时的青涩和胆怯,30多岁的他正迎来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感觉自己这几年最大的成长是对教材的融合创新,例如,上初一的数学课也可以融入初二课程的相关内容。”在赵伟看来,创新力是自己得到的最宝贵财富。
这份财富从何而来?赵伟的回答是“平台”。
2013年,赵伟来到当时刚建校不久的一六八玫瑰园学校,在学校为年轻教师“引路子、压担子、搭台子、扶梯子、数牌子”的各种举措下,赵伟记不清有多少省市教研员、老教师帮他磨过课了。一节课最起码要磨个五六遍,每次都有新变化,“正是一次次的改变,让我站在讲台上充满信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力如何提升,方法同等重要。为此,安徽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持续推进智慧课堂应用培训工作,自2019年至今累计组织开展智慧课堂培训共计2329场次,参与教师超过34万人。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引领带动中小学教师、校长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学校治理。蚌埠市、合肥市、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实施皖江学者、“特支计划”、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资助、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高职、中职“双师型”教师分别占73.16%、55.65%。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中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196个省级名师工作坊和8个长三角名师校长工作室。实施高等教育省级质量工程,累计培育高水平导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2295名。出台《加强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遴选1895名首席教师组建工作室和教师团队,,实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培养乡村基础教育领军人才。
聚焦合理配置师资资源 着力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早上提前半小时到教室,下班了还在办公室准备教案。”从被推着往前走到自觉奋进,肥西县桃花镇中心学校教师余晓艳感触颇深,“以前觉得考上编制,就拿到了铁饭碗,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不努力,可能就会在双向选择中被‘筛’下来。”
“摇摇晃晃”的椅子只有能者方可坐稳,一大批教师的斗志被激活了。教师职称评聘由县域内统一管理,使更多业务能力强但资历尚浅的教师看到了晋升希望。
余晓艳是安徽持续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缩影。近年来,安徽持续深化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按照“标准统一、动态调整、余缺调剂”的基本思路,统筹存量编制资源,按照“统一标准、岗位统筹、分类核定、职数统管”的原则,打破岗位资源校际壁垒,实行集中管理,统筹使用。在5个县(区)开展“转事权、放人权、给财权”三权统一改革试点。并同时健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完善交流轮岗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校长任期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定期轮岗。2021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交流轮岗校长、教师占13.5%,其中骨干教师交流34.9%。
创新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城乡统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增加核定周转池编制2.5万名。强化省级统筹,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6所高校落实周转池编制8546名。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意见》,探索创新“管理团队编制保障法”。
聚焦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安庆巿宜秀区罗岭中心学校韩龙、霍邱县第一中学杨明生等省内优秀教师再获表彰。“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共有1306名教师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向在乡村学校从教30、20年的教师发放荣誉证书23.5万份、9.4万份。通过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等对教师出资奖励。印发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清单,规范中小学幼儿园“进校园”活动,减轻非教学负担,为教师营造教育教学的良好环境。
据悉,安徽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奖励补贴同步考核、发放的长效联动机制,财政转移支付与待遇优先保障政策落实情况挂钩机制,印发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中小学教师待遇优先保障政策落实挂钩的实施意见,对保障不到位的地区,扣减财政体制补助基数。指导高校按照“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原则,创新绩效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创新创造活力。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机制,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落实特教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发放特殊津贴。并出台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实施意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财政教育经费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