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手札】
刘根平:深圳市南山区政协原副主席兼南山区教育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州大学特聘博士实践导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20年当选“深圳教育改革先锋人物”。出版《潜课程论》《班级管理》《质量与效能:美国创建一流基础教育的启示》《南山教育行思录》等专著6部,发表《论“教育力”》《焦虑过度与个性发展》等论文50余篇,翻译出版20余万字英文论著。
【引子】
“说出去的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而写下来的字却能历久弥新。”
2021年2月25日上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联合区发展研究中心组成干部考察团,到南山区教育局进行交流、调研和研讨,结束时,时任南山区教育局局长的刘根平分享了南山教育丛书,其中有他本人所著的《南山教育行思录》。
与其它考察时一样,作为一名研究者,我喜欢把“考察”上升到“观察”的层面,于是,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南山教育行思录》这部书上了。
伏尔泰说过:“友谊是敏感和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其实,友谊还远不止人和人之间的情愫。
时光荏苒。
2021年6月,刘根平,拉开了和他主政了8年之久的南山区教育局局长岗位之间的距离......
今天,写关于刘根平及其著作的评论,除了带着中肯和理性的色彩来叙事忆人之外,也是完成“赠书”和“评书”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一、【地上本没有路】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笃定的价值观。”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给自己一个笃定的价值观”,是我很喜欢的著名局长、校长李希贵先生的名言,也是包括刘根平在内的不少教育局长的执念。
时光倒流至2019年8月26-27日,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系统举办暑期校(园)长学习会,在会上,刘根平做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创建世界一流教育而共同努力”的主题报告。
创建世界一流教育?一石激起千重浪!
有人说,以南山教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创建世界一流教育,那是适逢其时、正当其势;也有人说,以深圳教育今天的底蕴和成就,谈创建世界一流教育,那是夸夸其谈、夸大其词。
争议从来都不是坏事,它有利于人们厘清概念。
“创建世界一流教育”,其实首先是一个学术性问题。
联合国高级政策顾问、“国际教育基准”项目专家、因对世界教育的贡献而被授予“哈罗德.麦格劳奖”的薇薇恩.斯图尔特,在2017年出版的《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一书中就指出:“如果我们现在对全球化和教育有一种世界性的认识,如果我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并使其更加现代化,那么我们一定能为子孙后代建设一种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教育体系。”
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思考建设人类教育共同体,建设扎根本土、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教育,其实也是当下世界教育人的共同话题!
其目的在如薇薇恩.斯图尔特所言:“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教育,是为了给下一代提供更多的经济发展机会,没有国家甘心做世界的‘鞋子制造工厂’。”
也正如刘根平所说:“创建世界一流教育,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争第一,而是要与其它一流教育一起,为办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为推动各国、各民族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0年4月,刘根平心血之作《南山教育行思录》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大新华书店发行,到2020年6月,短短两个月,就已经是第三次印刷了。
透过《南山教育行思录》,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并理解“创建世界一流教育”的实践基础、理想追求和情怀担当,还可以了解并理解刘根平主政区域教育的心路历程!
二、【神奇的天路】
“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情怀!”
细研刘根平走过的道路,不难发现:其有不少与别人“一样又很不一样”的地方。
阅历,丰富多彩的阅历,让其理论研究得以在基础教育实践创新中落地生根。
刘根平1963年生于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1981年以察哈尔右翼中旗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取东北师大教育系;在东北师大学习生活12年(本硕连读7年、留校工作5年);1988年被派往东北师大附中,开创了“教育学硕士到中小学任教”的先例;1993年调入深圳,进入博伦职业技术学校筹备组,先后任职教导主任、副校长;1996年,出任全国第一个区县级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区教科所所长;1999年,任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校长,成为当时深圳最年轻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校长;2003年任南山区教育局副局长;2007年,以副局长身份卸任南外校长后,又接任蛇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育才中学校长;2013年成为南山区教育局长。
专业,秀出班行的专业,让其能够正确描绘出区域教育发展的“正弦曲线”。
刘根平出版《潜课程论》《班级管理》《质量与效能:美国创建一流基础教育的启示》《南山教育行思录》等教育专著6部,发表《论“教育力”》《焦虑过度与个性发展》等论文50余篇,翻译出版20余万字英文论著。虽然这些并不是专业水平高的唯一标志,但星光不负赶路人,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回归探索中,一条“以改革为横轴、以质量为纵标”的“正弦曲线”清晰而科学。
追求,砥砺奋进的追求,让其坚持用“创建世界一流教育”来发展学校、成就师生。
2002年,是刘根平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受深圳市委组织部委派,赴美国加州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在此期间,他独立调研、撰写出版了15万字论著《教育质量与效能:美国创建一流基础教育的启示》。对中外教育的深度比较,加之教育国际化的视野和理解,使其牢固确立“教育必须置于世界坐标系中,反映人类最优秀的发展成果,并以此确立教育标准”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理念。
三、【走自己的路】
“最有效的教育领导者能够不断地审视自己的信仰,是不是真正地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老师、服务于学生,而不是去关心自己是否永远正确。”
“我写故我在”。
写作,是人的思维体系、话语体系和行为体系的综合体现,也是人心路历程的呈现。《南山教育行思录》堪称教育局长的教科书。
01【书中之思】
“无限理性|溯源性与原点性,阶段性与并行性,引领性与赋能性”
溯源性:逆流而上寻求历史根源,对于归属感不是很强的城市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刘根平注意把南山区的历史溯源到1700年前东晋王朝设立的东宫郡后,南山乃至香港和深圳历史文化之根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驻人心田。
原点性:不忘初心,才能不枉此行。从原点出发,就是不忘初心。原点是战略,教育系统变革的方向不能背离系统的愿景、特质和核心价值观;原点是需求,教育系统变革要依据顾客需求去变。所以,一端是系统需求,一端是顾客需求,原点性思考就是系统变革必须依据两个需求进行,刘根平主导的变革一刻也没有离开原点性。
阶段性:阶段性思考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思考,当把自己放在一定阶段上思考的时候,就会更加清晰自己的使命、担当和方向。刘根平依据历任教育局长的任期以及取得的主要荣誉来划分阶段,把自己放在“追求教育内涵、探索教育国际化”的第五阶段上并确立自己任期的愿景:“打造人民满意的南山质量。”
并行性:并行性思考,就是“既要也要”的思考。
引领性:引领性思考就是“取法乎上”的思考。
赋能性:刘根平认为,管理、制度、教研要为教师赋能,成就教师精彩,把教师职业从一种谋生的手段,转化为一种把品味幸福、服务学生和完善自我作为“职业理想”的事业。
02【书中之索】
“专业取向|转变思维体系、话语体系和行为体系”
教育是一种专业,必须有教育内行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与同行对话,做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事。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同时,“只有当我们清楚知道教育中哪些是不能改变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哪些是可以改变的。”
在刘根平看来:
转变思维体系,就是要实现才由战术思维向战略思维的转变,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由习惯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变,由经验思维向理论思维的转变,由片面思维向系统思维的转变......
转变话语体系,就是提倡与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时,讲真话、实话、家常话,要学会聆听、多讨论、常对话......
转变行为体系,就是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按规则行事;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和教育方式,构建学习共享系统;就是要经常调查和预测社会需求,用有需求、有特色、有质量的服务来吸引学生、教师、政府、社会的关注和投入......
03【书中之梦】
“为未来画像|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
每个教育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每一任教育局长也都有自己的教育愿景。
有学者曾经说过:“没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
作为学者和领导者兼融的刘根平从“真理、理性、价值”三个维度,来思考和描绘南山的教育梦。
真理,即对教育本真的认识;
理性,即能对教育进行理性分析,明白实现教育本真的策略和方法;
价值,即坚守心中的教育信念,做出选择并努力追求。最终集大家的智慧,确定了南山教育的理想:“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位教师都精彩、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
04【书中之的】
“定义标准|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
2011年初,我从《辞海》中的质量定义:“产品或工作优劣的程度”出发,对学校质量进行了描述和叙述,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2011.2)上,自认为是质量研究的学者之一。
当看到《南山教育行思录》》中刘根平关于质量的描述和叙述,确实让我看见了另一扇窗以及窗外更学术化的世界和更美丽的风景。
刘根平从质量的英文“guality”解释出发,对质量进行了全面演绎和推理。
“guality”本指某一给定实体的性质,只描述事实,不做价值判断和好坏区分。随着使用语境的变化,质量定义中出现了价值判断的成分,使质量有了评价的意义。
200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中指出:“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收获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了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益处。”所以,“教育主体生存和发展需求”是提供教育质和量的潜在力量和最终极落脚点。同时,“社会进步的劳动力和成果的需要”使高质量教育的结果从可能转变为现实,“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提高质量提供人力、物力等条件支撑。
刘根平说:“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是一个教育结果,而是包括环境、资源、学业、文化等全部要素的连续全面的创造和监控的过程,是一种教育哲学和教育美学。”
刘根平认为,教育的质量标准有宏观、中观和微观几个层面,但无论哪一个层面,都要对标国际标准,用发展的眼光做好顶层战略设计并以此来谋划长远持续发展。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刘根平把“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确立为其行动目标,围绕“国际化、信息化、均衡化、素质化和个性化”,实施质量攻坚十大行动,包括:教育概念更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校园建设、职业、民办、幼儿教育优质协同发展、深化推进科研教革、品牌学校打造与推广、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高中特色化发展、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教育国际化推进等。
“一个人确立自我发展性目标的过程,事实上也是脱离世俗评判标准,建立自我评判标准的过程。”
05【书中之策】
“先手棋.组合拳.制高点|‘党建+督导’、集体化办学、振兴北部片区......”
任何区域的教育要能快速发展、领先发展和持续发展,都需要下出先手棋、打出组合拳、抢占制高点。
刘根平主政期间,南山区有不少精彩之笔:在深圳率先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首创学校“党建+督导”模式;在深圳率先推出“榜样教师计划”,让榜样成为区域教育的最直代言;在深圳率先引入“伟大原著”培训项目,不断“抢占教育国际化的制高点”;形成集体化办学品牌的特区经验:从组建具有共同基因的“加入型”教育集团的1.0时代,到组建母校孵化新校的“内生型”教育集团的2.0时代,再到强调各成员校内部共生共享的“复合型”教育集团的3.0时代。
完成区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历史重任:通过巧对六张牌:“与大学联合办学凸显品牌、成立联盟校、进行九年一贯制探索、新建学校、高中易地重建、联合优质企业和学校办学”,采取七大行动:“加快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建设、打造新优质品牌学校、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北部流动、提升学校发展内涵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推动民办教育优化升级”,促进了南山教育的南北优质均衡。
06【书中之眼】
“重塑时空|教师宣言”
《南山教师宣言》是《南山教育行思录》一书中温暖、清澈和明亮的书眼。
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成就性格。”
围绕“唤醒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教师体会到职业的尊严与欢乐”,有比列出“几个不准”的负面清单更好的办法吗?
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28000名教师共同勾画出教师团队的愿景:“引领、关怀、启发”,希望通过愿景宣言,让教师更专注于为未来目标而提升专业水平;
2013年,刘根平决定发布《南山教师宣言》,明确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使其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同时也向社会做出教师的庄严承诺;
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发布《深圳教师宣言》;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人民教师誓词(征求意见稿)》。
如今,在各种场合的教师宣誓仪式,已成为教育系统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书,而评书就犹如品茶,茶静,茶净,茶镜, 品的是茶,静的是心。”
以上书评,草草而成,难免挂一漏万。其实,书中精华远非这些,值得我们不断用心研读。
四、【联系】
“追求成为教育家型局长是每一位教育局长的人生理想。”
长期以来,我国对“校长发展”的研究要弱于对“教师发展”的研究,而对“教育局长发展”的研究又要弱于对“校长发展”的研究。
而对“教育局长的核心素养、‘教育家型局长’成长的路径和方法”等相关研究则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笔者浅见:
“领导力”是“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成长的基础。
领导力的本意是领导者的共同特征,因而也是“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成长的基础。
有人认为领导力是职位,似乎只要当上了领导,就有了领导力,但我们看到因为“世袭制”(如一些私企)或“钱权交易”而当上的领导,未必有领导力。
有人认为领导力是能力,似乎只要有了能力,就有了领导力,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有某个方面能力的人,未必有领导力。
那么,什么是领导力呢?
北京大学教授刘澜先生认为:“领导力是行动,是带领团队实现目标的行动,是动员群众解决变革性难题的行动,而职位和能力只是领导力的资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总是从行动开始,都有改造自我的能动性。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次改名的故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美谈和佳话。
原名陶文浚的陶行知,因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19岁时给自己改名“陶知行”,喻意“认识先于实践”。
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于是在43岁时,又改名“陶行知”。
再之后,他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更高阶段,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当然,领导力也并非领领导者所独有,任何人只要开展行动,就在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总是用行动来解决教育中的变革性难题,这也是教育局长领导力的核心。超越“世俗”和“功利”是“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坚持的底线。依据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角色丛”的理论来观察教育局长,会发现:教育局长在政府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担任着行政管理者和执行者、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社会期望者和服务者等多种不同的角色。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角色是什么呢?
国内著名教育学者、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北师大教授张志勇先生认为,“教育领导者”的角色是教育局长的主导性角色,其它角色都是辅助性的角色。
按照张志勇先生的观点往下追索,仿佛能感觉到:“受政府委托领导和管理好区域教育事业所需‘必备的政治品格’和‘关键的教育领导力’”应该是教育局长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反过来,教育局长的核心素养也会反映在“政治、教育、行政和社会”等不同的维度上。
而要成为“教育家型局长”,需要从哪些方面来努力呢?
张志勇先生认为,最基本的标准有四条:1.超越“世俗”和“功利”;2.有鲜明的的教育主张;3.有深刻的教育洞察力;4.真正爱孩子。
其底线是超越“世俗”和“功利”,教育局长对教育看得越远、理解越深,与“世俗”和“功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越大,对自己的挑战性也就越强。
“情怀”而非“情商”是“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发展的原动力。
一般认为,在领导和管理中,“情商”的重要性要高于“智商”,那是对一般的教育局长而言的。
我们分析一下就能明白,教育局长解决技术性问题需要“情商”,也需要一部分“智商”,但解决变革性难题则需要“智商”,所以,对“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而言,“智商”的重要性要高于“情商”。
“大学虽已遍天下,世间再无蔡元培。”
虽然蔡元培先生的黄金年代是在北京大学度过的,但蔡元培还是孙中山先生邀请和任命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从蔡元培先生的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家”需要的极高“智商”。
“成长中的教育家型局长”的发展,需要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可能会是世界眼光、自由精神、创新意识、教育慧根和人文情怀等,其核心应该是人文情怀。我的老乡严华银教授认为,这种“情怀”,常常表现为高尚、大雅、正能量和动力十足,一旦形成或者成型,就会如同永动机一样为教育局长的生活、工作和事业追求提供勃勃生机和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
五、【尾声】
“不知为什么,我的文章喜欢在诗或歌中开始,也喜欢在诗或歌里结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不经意中,从脑海里跳出了几句凌乱的陶渊明的诗句,让我好一阵恍惚。
恍惚间,我依稀看到刘根平主政南山教育期间,行思在“创建世界一流教育和追求成为教育家型局长”这条神奇天路上的背影!而耳边又仿佛响起从远处呼啸而过的高铁上飘来的歌声: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
南山荔枝蜜桃会更加香甜,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郭其俊2021年11月18日于深圳
【作者】
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知名教育专家,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