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黄谨: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塑造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姜丽丽 | 时间: 2022-07-15 | 责编: 雷后兰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大中小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教育智慧可以传承?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对广东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学校长黄谨进行专访,就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广东省珠海市第十六中学校长黄谨

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

中国网:珠海市第十六中学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

黄谨:珠海市第十六中学于去年9月份刚刚开办,是珠海市香洲区最小的一所初中,学校目前仅初一年级共6个班,现在有300名学生。

新学校自有新气象,珠海市第十六中学在传统文化落地方面也有一些初步探索。首先,我们着手建设校园文化,在树立“一训三风”上,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融合。我校校训为“知行合一,至诚无息”,取自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比如,学生如能专注学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是“敬业”的一种表现。

其次,为了落实新课标和国家课程的要求,珠海市第十六中学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我校有一批理念先进而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项目式学习有机融合,在七年级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语文组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前往珠海“红色三杰”之一苏兆征的故居实地探访,了解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通过为革命烈士立传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中国网:您选取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校园中落地实施呢?

黄谨:珠海市第十六中学的校风是“利己达人”,鼓励老师、学生不仅自己要站得住、行得通,也要考虑到别人能否站得住、行得通,即教学生如何做人处事,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老师的榜样作用很重要。

学校教风取自《中庸》,“君子时中,和而不流”,“中”不是中点,其关键在于掌握一种动态的平衡,寻找到最合适的点;同时老师要保持“和而不流”,保持思想的独立和主见,而不是凡事只听校领导的安排,只有老师思想独立,才能教出思想独立的学生。作为学校领导层,要为老师们服务,搭建平台,从而让学校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此外,作为教育人,老师们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传承、有坚守、有付出,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老师身上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

项目式学习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塑造

中国网:本次致敬活动中有哪些项目让您印象深刻?

黄谨:在评审过程中,上海参赛的一个初中组,这个团队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为何选在上海?同学们的思考、探究和实践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团队通过行走、探访红色黄浦,弘扬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将静态的历史人文课堂向动态的校外实践延伸、拓展。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丰富多彩的红色革命场馆,行走过程中集观察、记录、提问、探究、感悟于一体,在行走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成体验与思考,增强历史认同和情感认同,使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红色历史从老建筑中走出来,融入生活中的日常,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网:“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强调项目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黄谨:项目式学习的一大特点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各种能力和素养。

在以往考试中,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考查,落实新课标则需要注重情景化的教学,这就促使老师们转变教学观念,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国网:您认为项目式学习方式对于塑造校园文化有哪些影响?

黄谨: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本身就是对校园文化的一种塑造。比如,传统的课堂文化强调“老师讲、学生听”,强调遵守纪律,而项目式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更多的是学习的引领者、陪伴者,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这种学习方式背后的教育思想,恰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思想是吻合的。

中国网:项目式学习对老师有哪些挑战?

黄谨:项目式学习对教师团队要求比较高。首先,老师需要认同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其次,项目式学习需要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对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对老师的课程研发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中国网:您认为“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有哪些特点?

黄谨:从内容维度上说,这一活动聚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上,既是热点,又是亮点。“致敬活动”将项目式学习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别具匠心。

从学习方式的维度上说,相较于讲授和灌输,项目式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中一个大学生项目中,组长带着组员实地探访家乡尚未被挖掘和宣传的革命事迹,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宣传了家乡、开发了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实实在在地为家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从活动设计的维度上说,此次致敬活动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打通了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不同的学段,展现了不同学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很有广度和深度。

中国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教育智慧值得传承?

黄谨:比如,孔夫子因材施教,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传达出一种师生平等的观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汲取非常多的智慧和营养。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助于规模化地实现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

中国网:您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什么关系?

黄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中国网:您认为在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中为什么专门举办“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专场活动?

黄谨:“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活动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新实践,以5C核心素养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出发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为大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搭建了一个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这一专场活动意义深远,能够引领大中小学生在体验、理解、感悟、践行、传承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见证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力量,探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智慧,用项目化学习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培养具有中国精神、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姜丽丽)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