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近日,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闭幕式在云端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组委会、中国网教育频道共同主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入大中小学校园?中小学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哪些独特优势?中国网教育频道策划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系列报道,本期采访了重庆市教委原副巡视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源田,对上述问题进行解读。
重庆市教委原副巡视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李源田
中国网:李教授您好!请问您对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有什么评价?
李源田:首届“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学习活动(以下简称为“致敬项目”)是一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校园、关涉课程、理解传承、发展学生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活动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纵向选择主题、横向联系学科、立体融入社会、自主合作探究、集成研究成果、拥有创新意涵这六大显著特征。“五有”是其突出的价值所在:导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有抓手,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有动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路径,培养沟通合作能力有场景,展示交流研究成果有平台。
致敬项目将传统文化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提出从身边的传统文化现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同时,对学生在研究方法、团队协作、交流表达等多方面的锻炼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致敬项目必将推动大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关注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网:您作为评委,对本次致敬项目的学生表现有何感受?
李源田:作为评委,我应邀参加了中学组12个项目学习活动的线上答辩环节。既是参与,也是学习;既有评价,更是鉴赏;既有提问,还有思考。
首先,从项目选题上看,充分体现出当代中学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宽广视野。从古法造纸、土家草鞋,到油纸伞制作;从广州凉茶、簕古粽香,到中医传承;从西安鼓乐、剪纸文化,到服饰变迁;还有“吹糖人”、香云纱……可谓精彩纷呈,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小觑。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科研方法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涯。学生们尝试通过数据收集,材料分析,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归纳,通过整理研究,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这正是让学生走向高质量学习的过程,也正是国家所倡导的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的积极探索。
第三,从成果形式来看,多数研究成果概念是清晰的,支持的论据也较为充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初步体现了学生团队的独立思考,亲身实践的体验感悟真切,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也有可取之处。
第四,从答辩表达来看,多数团队准备充分,表达清晰流畅,部分选手表达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优异的品质。答问环节沉稳,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
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表现总体较好,能够按照答辩要求和项目式学习的要求展示交流学习作品和成果。学生的表现反映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反映学生所在学校和教师指导的效果,这是对传统纸笔测试的有益补充。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是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重要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家校社教育协同的重要内容。
中国网:您认为在中学生群体中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价值和意义?
李源田:在中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价值。
其一,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其二,这是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其三,这是基于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其四,这将会在中学生的心中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可以滋养学生形成中国智慧的未来之路。
其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立志奉献祖国,成就精彩人生。
中国网:您对此次致敬项目有哪些建议?
李源田:对于此次致敬项目,我有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和传播力度,营造更好更浓的氛围,影响和引导更多的区域和学校参与其中,形成更大更强的文化场域。
二是引导组织和培育一批种子、基地、样板学校,分类别、有组织、成体系地推进“致敬项目”,更容易出成果、成精品、有影响。
三是分门别类组织遴选一批专家学者和一线优秀教师,形成“致敬项目”专家资源库,更好的培育、培训、指导学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是联络相关媒体、平台或者公益捐赠者,组织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致敬项目”(项目化学习、创新教育实践、优秀成果推广等)公益讲座,持续推进项目不断深化发展。
五是结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致敬项目”项目化学习来改造当前的学习。让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注重审辩思维的教育有更多的生长点和结合部。
六是从本次学生表现看,初高中学生能力存在差异,建议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为初中组和高中组。大部分项目团队都是本校同年级学生组成学生团队,建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建立致敬项目在线学习平台虚拟社区,鼓励跨年级、跨学校、跨区域组建团队,使得本项目更具特色和吸引力。(文/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