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思享会|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如何变革?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彭可馨 | 时间: 2022-06-26 | 责编: 雷后兰

人间六月芳菲醉,正是夏日折桂时。6月20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教育智库指导,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主题思享会在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小学(以下简称“莲花小学”)举办。来自北京市、重庆市、长春市、东莞市等地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共同研讨了“学校课程治理变革”这一命题,分享经验与行动智慧,并引导云端无数教育工作者来学习领会,共绘育人蓝图。

“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主题思享会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吴颖惠,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其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益田小学校长马方原,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吴倩,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等嘉宾出席本次会议。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其俊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其俊致辞。他指出,刚刚落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显示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改革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作为教育人要上下求索。

他表示,在深圳市福田教育倡导的“以品牌课程建设,助推学习品牌建设”的思想引领下,福田区莲花小学积极进行学校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走内涵发展之路。本场思享会,将借助莲花小学课程治理变革的经验,同各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共同探讨、深度交流,致力于助推福田教育人的专业化成长。

莲花小学校长王华斌分享“莲花生长”课程谱系建设的故事

莲花小学校长王华斌详细分享了“莲花生长”课程谱系建设的故事与经验。他生动诠释了莲花小学“为学生发展奠定人生根基”的办学理念,介绍了学校“品性教育”的育人目标,详细阐述了近六年来带领莲花教师团队,积极进行学校课程治理变革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起了特点鲜明的课程治理模式,不断开创学校课程发展新格局,有效地汇聚了教育智慧和力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了学校办学的高质量发展。

王华斌介绍,“莲花生长”课程谱系建设坚持两翼并举之方略。第一翼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基础和保障;第二翼是以“莲花山课程群”为代表的四大课程群,是拓展和升华。针对第一翼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以魅力课堂建设为抓手,实现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使学生从“教会、会学”转变为“想学、享学”;第二翼的“四大课程群”则分别为“校园课程群”“莲花山课程群”“国际理解课程群”与“家长和社会资源课程群”。

他说,莲花小学的课程治理变革创设了多方参与的良好育人格局,精品课程成批涌现,校园学习氛围浓厚,读书声、歌声、哨声、欢笑声如波浪起伏,学校已然成为学生喜爱、家长称赞、社会赞誉的区域品牌学校。

随后,与会专家对学校课程治理变革的“莲花样本”进行观察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作点评分享

“关于课程治理、课程哲学的莲花样本,是参考价值非常高的课程样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坚首先对莲花小学课程改革的前瞻性给予高度肯定。他说,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这样的命题深刻而有意义,共识如何达成?意见如何表达?相互如何沟通?行动如何协调?都要在课程建设中去实践,以做出回答。而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课程建设中落地,所得出的实践路径、探索成果非常有价值。

刘坚对莲花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两组追问:第一,课程改革从探索愿景到实现目标之间到底是什么机制?规律性的机制能让课程改革走得更好;第二,如何绘制莲花小学的课程总图景?这两组追问供莲花小学及与会专家研讨交流。

他指出,学校课程管理逐渐从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路径,转变为多主体分布式的路径。只有在共同愿景下,发挥每一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转变。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与刘坚的观点不谋而合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课程治理”这个词汇,明确了课程建设中需要重新协调、重新整合的过程。治理是需要多元参与的。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治理需要多元参与,课程治理仍需要多元参与。

她指出,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学校教育存在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五育融合和学段打通是课程治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

在过去多年的实践经验下,莲花小学打造了四大典型性课程群。在新的教育现代化治理背景下探寻课程建设的新路径,可将四大课程群作为样本对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课程治理的原则,即坚持标准引领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统一规范与特色创新相结合。

吴颖惠接着分析了义务教育新课程修订的主要思路。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创新导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吴颖惠最后提出了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部分特色和亮点,如培养目标转向价值观、品格、能力方面,课程结构、学业质量标准、实施要求、学段衔接等也作出了新调整。

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作深度分享

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林卫民作《课程治理与课程群建设》主题分享,他表示,莲花小学报告中提及的课程治理与课程群建设对自己启发很大,并在分享中介绍了本校的做法与思考。

在课程治理方面,他指出,治理相对于管理,最大的特点是共同参与,需要研发“领导者-领导者”的行为模式,而不只是传统的“领导者-追随者”单一的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校长主动把课程权力让渡给教师,在学校范围内,围绕着教师课程权力作出科学的制度性安排,构成教师课程权力运作的微观政治环境,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和活力。只有在制度化的课程权力安排中突显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并推进“多元参与”的课程行为文化,一所学校才能显现出应有的办学活力。

在特色课程群建设方面,林卫民强调,特色课程群是体现学校教育优秀品质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这是超越中小学学科、在课程动力系统作用下的自我突破。他从纵向、横向视角展开,汇报了本校外语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以及除了语言类课程群之外由多门课程组成的跨学科课程群、为“打造文理各学科优势”的学科内项目型课程群的研发。

他提示各位教育者,特别要发挥课程群补充课程和课程体系不足、减轻学生压力、满足学生不同兴趣需求、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等四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对此,中小学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卫民感慨,特色课程群建设任重道远。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益田小学校长马方原在分享交流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益田小学校长马方原认为,莲花小学在课程建设中遵循的三点原则,值得在课程治理变革中借鉴。第一是课程设计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聚焦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回归属性;第二是建构了自己学校独特的“课程谱系”;第三是以一种关联与整合的状态开展课程治理与实施。

马方原以本校开展的动物园课程为例,阐述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做法,并对本校在阅读、体育课程建设上进行的有益尝试作了分享。

他介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益田小学构建了“益童阅读”课程。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设计了“基础阅读-提速高效识字”“起步阅读:分层绘本阅读”“经典阅读:各年级古诗词背诵”“保底阅读:教科书中的书目”等内容,并开发了1-6年级保底书目。

体育课程建设上,学校目前形成了以跑步和跳绳为特色项目;体育游戏与走班选课为年段项目;以智慧跳绳与智能手环为诊断评价的三位一体课程框架。其中,健康跑项目作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成果颇丰。学生在记录圈数的同时,要以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为原则;地图上所呈现出的景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深莞两地的人文、地理、历史知识;而各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的距离换算,运用数学学科的知识,最终实现了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马方原总结说:“课程建设首先要认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体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发展高度,课程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他们成长发展的学习资源,让儿童在课程的中央能够茁壮成长。”

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吴倩在点评

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吴倩以《唤醒活力 全面而有个性成长——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学校课程变革的实践思考》为题展开交流与汇报。她分析了莲花小学课程变革实践背后的深层逻辑,即读懂学校、读懂教师、读懂学生,构建了一个分层、分类、综合、可选择的学校课程变革谱系。

走进新时代,怎样才能行稳致远?教育治理现代化是答案。随后,吴倩从本校“儿童立场”与“做的哲学”这一教育治理主张谈起,着重讲述了本校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课程创新实践。

在学科课程方面,她以语文学科为例分享创新举措。第一步,创新的“备”。系统性清理教学目标,学校让老师们通读1-6年级教材,发现主题的关联性,进行综合、分类,绘制出语文要素的关联图、目标系统图,在共识中建立目标体系,是落实课程变革的基础。此外,推行结构化的备课方式。从组织上,改变单打独斗、封闭的备课方式,完成从“我”到“我们”,从个人备课到团队指挥的备课升级;从资源上,聚合提供支持,实现以学习为中心的多渠道的支撑,提供方法、测验工具支持的备课升级。第二步,依靠课程综合化教学新形态“教·学工作坊”,同时研发“学·教小助手”。第三步,教学评价的数字化改造。

她将学科课程整体改革经验提炼为“化、联、跨、展”四个字,即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为校本的追求,实现目标的校本化表达;联系学校现有的实际和资源占有情况,做到通盘的、整体的思考,进行系统的规划;跨界、跨学科整合场景、资源、领域进行综合化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展示评价学习效果,为激发内驱、激活动力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平台,助力每个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组织出一种让生命增值的学术生活。

此外,吴倩还结合巴蜀小学“小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介绍了教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本校的跨学科课程创新。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作点评,平实深刻,有的放矢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作主题点评。他指出,莲花小学的课程体系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莲花小学是唯一一所把国际理解教育做成课程群的学校;第二个特点是,莲花小学的课程体系是自下而上的,即每个老师都参与生成出来的课程。他还表示,莲花小学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社会化学习、以儿童为中心、以人为本等多种教育理念,这与通识教育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实际三方面相通。

在莲花小学课程管理中心主任毛健薇、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林舒娜交流分享后,郭其俊最后作总结发言。

郭其俊针对会议分享内容提出三点延伸思考。他说:“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新课程?什么是莲花山新课程?在高度概括莲花山新课程主题性、概念化、结构化的特点后,莲花山新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仍值得我们进一步完善与拓展、定义与解读。”郭其俊对莲花山课程寄予厚望,期望莲花山课程越做越优化,产生的能量越来越大。

思享会现场

(文/彭可馨 编辑/若熙)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