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如何构建——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圆满结束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06-14 | 责编: 雷后兰

6月11至12日,由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乡村教育振兴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年会”隆重召开。大会以“村小不小,协力同行——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为主题,邀请了诸多地方行政管理者、学者专家、校长教师与教育公益组织,从各自角度,共同探讨了如何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如何共筑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

本次会议共设置五个线下会场,分别位于浙江省缙云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河南省濮阳县、山东省曲阜市、湖南省平江县及沅陵县,线上线下,五地联动,为乡村教育工作者营造了丰富的交流空间。据统计,截至会议结束,各直播平台观看量近 100 万人次。

乡村文化的传承依靠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是村庄的灵魂,乡村的精神寄托在乡村学校,乡村文化的传承也依靠乡村学校。在100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乡村教育不振兴,就难以实现乡村整体的振兴,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作了“乡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灵魂”的主题发言。他说,乡村教育要根据乡村的特点,构建不同于城市的灵活、小规模的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也要努力构建自己的田园课程,培养熟悉乡村、热爱乡村,未来能够建设乡村的学生。缙云县的章村小学开展的“芳华课程”,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村庄,采访80多岁的老人,了解他们生活,了解他们的人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讲述他们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做的贡献,引导村民们尊老、敬老,形成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这些行动都是实实在在的振兴乡村教育的举措。另外,在综合改革中向乡村学校倾斜,切实为乡村教育提供保障,在留住人上面下工夫。大力发展涉农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乡村实用人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浙江省缙云县引进乡土文化资源改善学校教育,把婺剧引进学校,在改善教学的同时,也促进了缙云地方戏剧的复兴,深刻展示了乡村教育和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互相支撑的关系。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以“乡村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为主题作了发言。他表示,当我们今天说“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时候是基于一种教育理念:扎根才能生长,当下就是未来,在地化就是国际化。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走向未来。杨东平提出,培养乡村教育家是改善农村学校的治本之道,应不拘一格地培养青年教师,从学科带头人、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有乡村情怀、有教育理想的青年教师担任校长,打破统一化的定势,使得乡村学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

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了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走向优质均衡,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乡村教育生态这个话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首席专家康健指出,我们需要有一个有张力的教育生态,过去乡村教育生态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更受着分数论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的生态需要改善。

教育就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介绍说,她的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个具象的画面,像树林里有乔木、灌木还有草,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它们相互不影响又相互依存。她说,教育这样的系统除了用生态这个概念来类比,还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概念。如果只是因为成绩好,就能够吸走所有好的待遇和注意力、目光和评优;如果成绩不好,基本上就是遭受了“灭顶之灾”,这就是违背生态观点的做法。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农村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农村的学校往往在乡村之中,在生产之中,在乡村的社会之中,和自然很亲近。贵州正安县和溪镇杉木坪小学通过打造农耕陈列室、开展调研活动、建造农趣基地、组织多样劳动等形式,通过“农耕文化”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安排中,将在地资源转换为了教育资源。杉木坪小学校长蒋勃说,我们坚信当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家乡,自然与生活,与社会、历史、未来对话时,好的乡土教育便生成了!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梨林小学校长段济宁在介绍办学经验时说,“可游戏、可观赏、可读书、可品味……这种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生命成长、顺乎自然、呵护天性的教育,必定会给每个孩子留下快乐童年,美好记忆”。康健教授认为,在劳动课上,乡村的学校和孩子都有比城市优越得多的天然资源,这些自然优势也自然转化成面向未来的力量。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部主任王烽认为,学校办得很好,可能正说明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存在的价值,同时,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好也对我们整体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小规模学校小班额管理的模式是未来趋势,不同的班额不仅对于教学模式,而且对于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一些乡村学校天然就是小班,怎样探索小班教学,对我们构建班级教学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村小里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些老师承担不同的课程,这种全科教学在这种小规模学校里具有探索的价值。王烽认为,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纽带,让乡村真正实现现代化。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蒋莉提出未来乡村学校的理想样态应该是开放、链接、自主的,跟城市各种资源和人员互通的,接受外部力量的整合。她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未来完全可能弯道超车。但这样目的的达成,需要环境的支持,尤其是评价环境和教育治理体系环境的支持。

关于“如何建设具有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生态”,林小英认为,除了要呼吁整个教育体系中要低利害评价,教育局要放权,每个学校把自己的学校办好,每个老师把自己该负责的孩子教育好,还要努力营造氛围。林小英说,我们从缙云当地孩子的笑脸中,从校长的办学理念中就感觉到这就是一股面向未来的力量。当这种力量出来的时候,教育局、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积极地培育,让学校做出未来教育的样态。

地方行政部门如何支持区域教育生态构建

缙云县教育局副局长吴丽明认为,教育行政需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第一,应当重视基本法律的实施、尊重教学规律、落实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不能片面强调分数,片面关注知识技能和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把教育部门最应该做的保障底线的事情贯彻到位。第二,不能单纯用名校升学率等单一化的评价标准替代学校真正的价值,抹杀学校的主体性,替代学校的自主发展。他说,“双减”从教育本质来讲,第一“减”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的控制,第二个“减”是对孩子过高的共性目标的要求。“双减”的背后是“双增”,是支持孩子主体性的自主发展,是支持孩子个性化的自我发展,这才是“双减”背后我们要做的。

河南省濮阳县第一中学校长、教育部国培专家申建民提道,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的规定边界是比较明晰的,关键在于教育行政部门是不是恪守了这样的边界?这个事情难在认知,认知转变了就好办了。政策中各类帮扶措施,无外乎是让学校外部的人帮助到学校内部的人,提升育人方式,把理念落实到学校中。认知改变了,才能有后面的科学办学的行为。校长应该聚焦在学校的内涵上,梳理清楚教育的本质。首先关注教师,然后才有可能根本上落实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其次是关注课程的建设,关注我们的教学实施。

科学的评价不能仅仅盯住高考,高考是一种评价的方式,我们无法回避,也没有必要回避考试、分数和家长、学生、社会对于升学的诉求。重要的是我们怎么用绿色的综合性的评价,改善校内的教育教学。濮阳这些年跟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学业发展水平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性测评,引领办学,做扎实的事情。

关于“双减的背景下农村学校怎么样提质增效”,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潘巧明说,首先,需要县域里机制体制的创新,资源共享,县域的管理者通过信息化工程把城市里好的一些资源尽可能地数字化,推广到乡村中去。第二,在“双减”政策下最关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整个建设最关键的要素。优质的资源改革的手段和方法不可能通过特色的课程来实现,大部分还是要关注学科的课程。第三,有效建立教师发展机制,丽水学院承接了面向 336 位山区教师,为期三年的丽水市“绿谷双名工程”,旨在通过三年系统培养,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和知名教师,夯实山区教育的发展基石。“绿谷双名工程”项目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这些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第四,行政部门推动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需要怎样的外部知识环境和教育生态?”的话题,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雄辉介绍了他负责的大样本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调研,他说,根据调研,有很多年轻人愿意到乡村学校去当校长,县域需要建立机制,把这些年轻人选拔出来,送到乡村学校去锻炼。他提出:首先,是要推动建立乡村资源与乡村教育共建共享机制。其次是要畅通乡贤参与乡村教育治理的渠道,允许乡贤担任乡村学校的名誉校长、兼职副校长等职务,扶持一些农村的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在校收徒传艺,发展优秀的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鼓励和引导乡贤积极参与到乡村教育治理。并倡导乡村教师成为乡村社会的贤达之士。

山东省曲阜市教师教育发展服务中心教科室主任陈立峰介绍,往往是尽管我们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进行了传达,但是在考评的时候突出甚至聚焦了学科成绩,生态确实是不理想的。在我们偏远的小规模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研讨才能提高。曲阜几个校长 2016 年就组建了一个小规模学校的共同发展体,形成这个共同体以后,通过集中力量、汇聚信息,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落实我们初心理念。主要措施是通过校长论坛、教务处主任论坛、辅导员论坛、青年教师论坛,通过促进公开课,带动了我们的培训。教育政策很好,但是怎么落地?小规模的偏远小学怎么落地?缙云的经验给了我们启发,可以基于生态的理念,转化发挥我们身边的资源。

贵州省沿河县沿河民族中学校长李胜君聚焦招聘教师和留住人才方面,他表示,对于老师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科学管理。他说,教育是慢动作,而社会要求快,县中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小版,需要校长对整个教育生态进行兼容,对行政主管部门、家庭、社会、学生等等方面都要有平衡,尤其是利用外援的力量。比如说国家的托管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要让本地的教师实实在在动起来,不让他们躺平,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干好。

社会力量助力良好教育生态构建

在城市化进程时代背景下,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面临生源减少、经费分配、教师结构与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困境,但近年来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到,面对这些困境,有一批村小率先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为翻转乡村教育开创出一条发展新路。本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教育公益组织线上分享社会力量推动乡村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行动方式。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主要关注的议题是乡村儿童的成长,联合发起人骆筱红表示,作为一家公益机构,主要的三个角色是创新机构的呵护者、师生成长的陪伴者和教育资源的补充者。致朴聚焦在美育板块,他们发现,推动变革的主体最重要的是系统当中的每一位具体的教育工作者,所以致力于通过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好的美育内容和教师个人成长支持,以此让更多儿童得到适合自己生命成长的教育。

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发起人周健介绍了“一校一梦想”公益项目,他说,一校一梦想,是乡村教师自己提出来的梦想,所以感恩公益基金会也一直致力于激发老师的内生动力,通过社区之间的连接,扩大社会的参与半径,帮助乡村学校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

湖南弘慧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琦介绍道,弘慧以“陪伴”为切口,为乡村孩子、乡村学校、县域教育生态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陪伴网络,支持乡村学校做适合乡村孩子的教育,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有尊严有担当地融入社会,有尊严是自理自强,有担当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善良、勇敢,热爱家乡。

五地共同签署“缙云共识”

在会议的最后环节,21 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代表论坛组委会发布了振兴乡村教育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缙云共识《村小不小,协力同行,共筑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缙云共识”以小为大,走乡村教育振兴之路;突破“瓶颈”,走全面发展之路;沉到草根,走自下而上之路;以校为本,走内涵发展之路;优化生态,走区域共同发展之路;鼓励先行,走探索、创新之路!关于乡村教育的前途,“缙云探索”已经做出了回答:希望就在我们手中!村小不小,让我们协力同行,建设好小规模学校,为乡村教育构筑良好的教育生态,创造美丽乡村教育,促进乡村的振兴。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