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校长专访:心中有“人”,育人有“道”,脚下有远方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05-05 | 责编: 雷后兰

人物名片:朱祥勇,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任成都市高新区石羊小学副校长、都江堰市崇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新新科学校书记、校长,现任成都高新新华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思想道德教育先进个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成都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成都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成都市优秀支教校长、高新工匠。四川省首批基础教育名导师工作室成员、四川省首届名师鼎兴工作室成员、成都市政府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委会理事、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高新区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高新区学科带头人。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或获奖文章60余篇,主持课题获得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成都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领衔建设的“百草园中草药工作坊”获教育部一等奖。

校长心语:学校是育人的地方,育人就是要育学生、育家长、育教师,核心在于生命的成长。

新者,始也;华者,丽也;新华者,为丽之始也。蓉城之南,府河之畔,在成都高新南区,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正扎根新川沃土,以“双减”为契机,开拓创新、风起扬帆、破浪前行,绘制多彩育人新蓝图。

记者走进这所学校,随处可见同学们自主创作的各类成果作品,川剧文化长廊文创作品流光溢彩,智慧农场里瓜果喜人,无土栽培箱里草药飘香,科创展区航模、3D打印作品让人应接不暇。在学校老师、家长、社会人士看来,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正朝着特色化发展迈进。“这是一所建校快八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建章立制基本完善的情况下,我们要思考如何打造特色,创建自己的品牌,使其获得长久发展”,现任书记、校长朱祥勇说。2019年,朱祥勇担任成都高新新华学校校长,他深感重任在肩,想要以特色立校,就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主动变革育人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积极回应“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新的发展时期,新华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融创教育为特色,坚持五育并举。让我们一同走进校长,走进新华学校,一览这所学校的华丽转身。

学习不辍,思考不止

——终身学习的引领者

“一所学校,只有校长具有终⾝学习的能⼒,才能调动教师终⾝学习的能⼒,教师具有终⾝学习的能⼒,才能调动学⽣终⾝学习的能⼒。”朱祥勇校长对记者说。70年代初,朱祥勇生于重庆永川,他的父亲是小学教师。小时候,他看到最多的就是父亲坐在一张陈旧的方桌前备课、看书到深夜的背影,父亲一辈子教了十多届学生,每一届父亲都会拿出一个新的备课本在上面重新备课,多年来,父亲的手写教案都已经快垒起半人高了。小时候,他不理解父亲都教了这么多届学生,对教材已经倒背如流了,为什么还要重新备课呢?长大了,他听到父亲和同事闲聊到“哪一堂课最成功?”父亲笑着说“永远是下一堂课”。正是父亲这种虚怀若谷、不断探索的精神影响着他。后来在他的一生中,不管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是一名校长他都坚持学习更新自我。学校的工作千头万绪,他仍然加入了四川省首届名师易国栋校长鼎兴工作室、计划单列市“5+3”中小学青年校长递进培养研修班、首批中小学名导师工作室刘希娅名导师工作室。“这些导师们用他们高瞻的眼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人格、精湛的专业引领着我,让我充满了敬畏之心,用谦逊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不断学习、思考并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视野,提升治理能力,提升办学水平。”

父亲的影响让他明白“教育在很⼤程度上,就是⼀个⼀个榜样的历程。”早晨8:00早读前,下午下班18:00后,老师们会在学校教师群、教研群、课题组群、班主任群看到朱校长转发的各种学习文章,各种线上培训链接,这时,你就知道朱校长又开始学习了。受父亲影响,朱祥勇校长一直酷爱阅读,就算再忙,他都坚持早晚读。他带着老师、学生正在进行一个读书打卡项目——3x时光成长计划,每天200字去发现、实现、呈现。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坚持400多天,去年还整理出了学生们打卡的教材。

在朱祥勇校长的意识中,阅读不是语文的专属,而是每个孩子应该具备的基础能力,更是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路径。“阅读不单单指向知识本身,更要指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起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坐标,借助阅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综合发展。正是朱校长这样的认识,新华的阅读开始尝试打破语文学科的藩篱,打破学科的界限,学科互助活动产生了。跨学科阅读改革,就此开始。

中小学生都害怕作文课,学习的游戏化很可能是未来学校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通过游戏来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朱校长带领一批热爱写作的老师开发游戏作文。走进新华的作文课,孩子们欢声笑语。他们玩“罗老师会听字”“新编击鼓传花”“狐假虎威”等游戏,在嬉笑怒骂中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完成了。在朱校长的倡导之下,老师们在尊重教材能力序列的基础上,已开发了几十个游戏体验的作文活动,让孩子们玩得好、写得好。

“校长给老师做榜样,老师给孩子做榜样,那么你的榜样做起来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个简单的在教室里‘我说你听’的过程,其实是大家在起——一起做、起学、起研究、起做项目的过程”,朱校长总结道。

从管理到治理

——让人人成为学校的主人

“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校长所管理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我认为每一所学校都应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这是融创教育下新华学校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无论是面对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在成都高新新科学校任校长开始,我就开始思考使学校的管理机制由以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过渡到扁平管理,让每个人成为学校治理的‘先生’,让每个人有责任和担当。”

2020年10月13日,新华学校“新家长研修院”启动仪式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成都市教育局德育和宣传处杨忠斌处长为朱祥勇校长授牌。朱校长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学校治理要有融创的融创视野,从学校层面,整合学校人才、环境、资源等一切育人要素,通过正确的抉择和有效的管理,使其融合、融通,构建多个“教育世界”(学校、家庭、社区等)相互融合且不断创生的学校治理体系,创造适宜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帮助师生实现生命的完整成长。

通过划分“三段”、兼顾“双线”、着力“三式”,“二级六会”治理结构让家校社企四维发力,重构站位更高、视野更广、格局更大的育人治理体系。

在新华的食堂,记者能看到佩戴徽章的节粮员管理食堂光盘行动;在农场,能看到护绿员在精心管理植物,组织学生参加田间劳动;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能看到卫生员在认真组织值日生打扫教室,检查个人卫生,宣讲卫生健康知识。此外还有图书员、节能员、行规员等十大员学校实践岗位,他们都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而设置的岗位。

朱校长说在融创视野下,一切可以育人的要素皆可成为学校治理所用,学生、教师、领导、家长、社会都是学校治理的主角,课堂、教室、家庭、社区、社会都是学校治理的空间;课本、活动、生活都是治理的主题。

从学力课程到融创课程

——从育分到育人的课程建设

朱校长笑着告诉记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充满能量的种子,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挖掘潜能。为了实现生命种子‘共生’的理想与图景,需要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适宜的‘生态场域’,这个‘生态场域’就是系统的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需要着力把握好‘融合’这个关键词,让各种教育要素紧密相连、一体协同,共同生成良好的育人生态”。十五年前,朱校长在新科学校就开始建设“学力课程”,变革传统课堂,改革教学模式,着力课堂“内驱力、构建力、实践力、整合力”的“四力”培育与训练,彰显生命个性,释放生命潜能。

“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要求,朱校长来到新华学校就着力实践和落实“五育并举”。“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区域要求,我们的课程都必须从零碎走向融合,课程结构从单一走向综合。”他一直在思考研究学校课程的整合问题,“融合需要视角,需要抓手,再美的珍珠也需要一条线,才能得到一串项链。如何找到那条线,让珍珠成为项链?”为了能够精准地进行改革,他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结合学校“培养植根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创新终身学习的新华人”的育人目标,提出“融合创生 协调发展”的课程目标,聚焦学生发展的“一核三力”,构建基础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多元化、探究课程自主化,与国家课程融合、与校本课程贯通、与学校特色结合的“新华人”课程体系。通过国家课程链接起跨学科为特征的“交叉课程”和以学科外延为特征的“拓展课程”,采用纵横交互的结构化设计,从横向结构与纵向结构两个方面构建融合创生课程体系。一方面围绕“大概念+”开展学段间的纵向统整;探究“学科+”开展学科间横向式统整,形成了横向融合课程;以“开门办学”的思路探究“教室+”的实施路径,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融创教育平台。特别在“川剧课程+”“劳动课程+”等课程统整上办出了特色。

“不管是‘三力’课程还是‘融创’课程,其实我一直思考的是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高阶发展、持续发展如何得到支撑。”从人才创新培养的角度出发,朱祥勇校长在新华学校大胆实施课堂改革。如果最核心的教学形态没有改变,那么就意味着教育教学没有实质性变革,朱校长提出了以“大概念”教学为抓手的融创课堂建设改革思路。融创课堂就是融教于学,融学于创,以学为中心,以输出为标志的自主学习课堂形态。其主要特点是把死的知识变为活动问题,将活的问题变为情境活动,最终指向理解迁移,举一反三。

将融创课堂落地的是“三三三学历单”。朱祥勇校长说“三三三学历单”是以学生视角编写的导学单,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体现。“三三学历单”注重问题分层设计,难易有别,练习方式多样,注重学生能力、品格、思维培养。通过学历单把“狂轰乱炸”的作业变到“精准定位”,把“反复操练”变为“吸收内化”,把“散点练习”变为“结构构建”,把“枯燥无味”变为“丰富有趣”,把“书上知识”变为“身边知识”。

融创课程还特别强调跨界课堂的建设,在新华“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不是一句戏言。体育课堂不仅教数学还教川剧、语文、历史。当有人还固守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时,新华学校在朱校长的带领下早已尝试着突破和转型,探索着课程的重构、知识的整合、方法的融合。然而在当初,朱校长还是受到很多老师和社会人士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是搞噱头,“但是我始终坚信学生是人,他的生活是完整的,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是不分科的,我们培养学生是为了他将来能够进入社会生活,走向创生。”近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围绕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精选和设计课程内容,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占本学科总课时的10%,强化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增强了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近年来学校以“整合”作为核心理念与指导方法,为建构全面培养模式,在“五育”融合思想的指导下,逐步总结出大概念统整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在充分尊重各学科本质与逻辑的基础上,以学科内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整体育人功能。以跨学科实践活动、超学科实践活动发挥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整合育人功能,逐渐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培养模式。

从生涯教育到成长指导

——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奠基

“生有涯而学无涯”是智慧,“学有涯而生无涯”是现实。学生的成长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考试,但是,学业总会阶段性地结束,而未来的人生之路却很长。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要从关注学业到关怀整个人生。在十多年前,很多高中学校都还没有开始探索生涯教育的时候,朱祥勇校长就在所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开始探索生涯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提升对自己、学业、职业的认识,掌握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教会学生作出人生选择。

“物质生活越来充盈,却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合群、孤僻、不知与人如何交往,这些都是社会情感缺失的表现,这对孩子的影响远比分数重要”,2019年,朱祥勇校长在生涯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生指导的内容,立项省级课题《九年一贯学生成长指导课程实践研究》,从品格、生涯、学业、心理全方位进行指导。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之下,创造性的实施了“全员导师制”,全体教师都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一个老师对接三到五个学生,从学生一年级入校到九年级离校,全程跟踪学生的发展,个性化地解决学生“学习力”“发展力”“实践力”方面面临的困难。

上海市师培中心德育研究部主任,上海市中小学全员导师制项目组核心成员李敏博士对新华学校开展全员导师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认为,“新华学校全员导师制是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基础上的师生双向成长,是实现师生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

从七彩评价到“三力”画像

——帮助孩子打破人生的天花板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天花板,我们的孩子往往在分数的天花板面前止步不前,也不知道将来该如何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然而教育不能够只盯着眼前,或者仅仅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发展。因此,我在当校长的过程中一直试图帮助孩子打破这些天花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生命,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幸福”。基于这样的认识,十年前在新科学校的时候,朱祥勇校长就开始探索综合评价,构建起“七彩之星”学生评价体系,即“单彩”“三彩”“五彩”“七彩”。每项设有“单项星”和“综合星”,按时间又有“周之星”“月之星”“年度之星”。“七彩之星”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一个长期评价,实现了评价激励机制的长效性。“七彩之星评价制度,使各班的七彩之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和榜样,在全校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掘潜能,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班主任李老师评价到。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多一个平台,学生就多一个特长”,2019年来到新华,朱祥勇校长大力发展学校艺术特色和科创教育,体教融合,儿童川剧、数字美术、智慧农场、垃圾分类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多样发展;轮滑冰球、管乐团、啦啦操、川剧、无人机飞行、机器人、跆拳道、足球、网球、合唱、古筝、数字美术、创意画、装饰画、科创、心理等特色城市少年宫课程……孩子们在活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快乐学习、大胆分享、健康成长。

教师拥有一种特长爱好,并深深地钟爱着,就会搭建一个平台;学校拥有一种设施,并坚持开放着,也会成为一个平台。这样的平台,那样的平台,朱祥勇校长想着、念着、给着,孩子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成长发展台阶,为未来的人生舞台一次又一次预演着。

2022年,新华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华大脑评价体系,通过多维的数据来全面了解一个学生,探索数字化时代更多元的学生成长评价体系,逐渐形成新华学子“三力”成长模型。“三力”即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力和实践力,是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后,更高层次的素养培养。其中学习力包含发现、思考、整合;发展力包含品格、规划和合作;实践力包含行动、审美和创造。多力并进,让孩子在新华学校不仅能够获得知识的增长,还能在个性特长、自主学习、合作创造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舒展,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将学生“三力”评价系统映射到国际流行的9大核心能力,并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全校学生整体的发展画像,以成长为导向,成才为目标完善我校学生的评价模型。

从苹果教师到领雁教师

——悉心打造教师团队

融创课堂的深入推进,学生成长的深度指导,最离不开的就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团队。“都说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我觉得一群好教师更能成就一所好学校”,朱校长说。关于教师团队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健设,朱祥勇校长比较有发言权。在新科学校任校长时,新科刚建校,加速、优化教师队伍培养,成为了学校发展迫在眉睫的重大难题。对此,朱校长提出了学校发展“教师第一”的办学主张。在他看来,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站在教室讲台上的那个人决定着教育的基本品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成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研发,课程就成为无源之水;没有教师的实践,理想课堂就成为水中月。

“我一直认为教师的发展只有差异,没有好坏。差异是一种资源,不是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只有发展优势,才能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朱校长提出“人人能发展,个个会发展”的教师发展观,学校采用多把尺子评价教师,让每位教师清楚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层面上,设立了“苹果”系列教师称号。每一类型的苹果都有她的内涵,相应的标准和对应的学习课程。

2019年,朱祥勇任职新华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来到新华,我发现教师队伍很年轻,学校教师一共143名,其中90后的老师有91人,占63%;自聘教师88人,占比61%。”面对新华学校具体的校情,朱祥勇校长又开始新的教师培养的新思索。根据“阳春德泽、新华生辉”的办学理念,“融创育人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朱校长提出了培养“融情融智 守正创新”的融创教师培养目标。为了让学校教师目光一致,心之所向皆为新华,朱祥勇提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教师发展的文化理念,提出要关注每一个、每一类教师的成长——“万类”;学校为教师提供自由发展的时空、平台和差异发展的路径——“霜天”;希望教师拥有自愿、自主、自省的选择权利,具备自觉、自为的理性行动能力,达到竞相成长的自由状态——“竞自由”。

春来秋去的大雁在飞行时总是结队为伴,编队飞行的大雁能够借助团队的力量飞得更远——协同会增加70%的力量,实现1+1>2。朱校长受此启发,打造“雁阵式”教师培养模式。梯队分层,对标提升分层探索教师发展,开发了“四向三级”羽翼课程。“四向”是专业型教师、德育型教师、学术型教师、管理型教师四个培养方向;三级是抚翼——展翼——引翼三级课程,对应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梯队。三级课程从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四个方面设置,青年教师更侧重教学能力、教育能力课程的学习,成熟教师更侧重突破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的提升,私人订制,定向培养。以此为基础,分层分级建构教师专业能力评价体系。

专家引领方向,骨干以身示范,青年教师是新鲜血液,如果能实现三级跨层,每类老师就可以实现跃层发展,因此在三级梯队的基础上,以项目为驱动,跨层构建“1+1+X”雁阵小分队。“1+1+X”是指1名团队导师,1个种子教师,X指5至6名教师。“1+1+X”组团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价值引领,精神构建;项目驱动,在行动中学习;学·展·评·思融为一体;学术积分,以评促发展。“为了激活老师们内在动力,我们不断创新系统有效的评价体系,为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记录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新华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中现有四川省名导师工作室成员1人,成都市名校长工作室领衔人1人,成都市初中校长领航班成员1人,高新区学科带头人4人,高新工匠2人,市区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17人,区级优秀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教坛新秀32人。近年来,教师获奖数量和级别逐年攀升,论文论著获奖或发表376项,国家级奖项119项,省级奖项12项,市级奖项150项,区级奖项95项;教学技能获奖375项,国家级88项,省级14项,市级42项,区级231项;教师在区级及以上活动中作经验交流32次,上研究课58次。倡导和主持的《融创课堂:重构关系的教学范型》课题荣获四川省政府成果一等奖。

“作为一名校长,要始终心中怀揣学生的成长需求,家长、社会的人才要求,把他们的需求、要求内化为学校和教师的追求”,朱祥勇校长常常对学校干部和老师们说。当校长十多年,他始终立足立德树人的宗旨,不追求时尚、时髦,不迷信名家和书本,不炒作,不急功近利,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脚踏实地致力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改革、课堂建设、队伍培养,在时代的浪潮中抵御虚名和浮华的侵蚀,遵循教育的本质,咬定青山,一注百年,坚持正道,始终如一。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