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在融合中创新”小学语文与美术融合的策略和技巧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2-04-15 | 责编: 闫景臻

随着人们对教育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生为本已经从理念走向了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实行语文和美术学科融合是“双减”背景下对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凸显教与学的互通、学科影响的共生。

202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第四点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按照我国现阶段对教育的要求,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国家课程校本化,学科融合常态化,是学校高品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学语文和美术学科两者关系紧密,美术是通过画面来描述场景、表达情感的学科,而语文则是用文字叙说场景、表情达意的学科。若两者融合实现资源互换,确定融合主题,明确融合目标,讲求科学策略,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素养的提高。该文就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小学语文和美术学科融合教学,谈谈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衔接目标

学科课程标准从整体上对一门学科作了规定,包括学科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认真钻研语文和美术的课程标准,有助于把握课标和教材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制定恰切、清晰、准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融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两者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等方面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效益,要做到这一点备课至关重要。

(一)教材内容的匹配性

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通览本年级的教材,反复讨论、研究、推演、演示教学后确定融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安排教学进度,适时探讨,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二)集体备课的科学性

语文和美术教师定期召开“碰头会”,确定阶段性教学内容,并充分挖掘美术教材中的语文资源,语文教材中的美术要素,延伸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反馈式备课的操作性

课前的集体探讨备课,虽然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只是课前预设,实际教学中,课堂具有生成性,不可预料的因素不可控,课后的及时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两门学科教师将课上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交流,反思教法,改进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积累教学经验,还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让语文课堂和美术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动力,教师充满魅力,学校焕发生命力。

二、获取学科特点,探索融合方法,提能增效

美术重审美培养:色彩美、人物美、图形美……语文重人格塑造,品质培养:是与非、善与恶、刚与柔……两者表面看来似乎联系不大,但是其内涵却有相同之处,想要探索语文和美术学科的共通性,需要的是教师去拓展空间、突破学科界限,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

(一)文以辅画

美术的颜色涂满语文课堂时,会让我们真正领悟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真正感受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将古诗、儿歌、课文、精彩片断、习作配以绘画,展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文字加工成画面的过程就是大脑的想象、联想无限延展的过程,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机械重复式的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讲一讲,让一切“活”起来。

1.儿歌配画

儿歌是儿童心语最贴切的表达,给他们一方天地用自己的笔将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种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画出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诉说对儿歌的理解。教师的适时引导,能进一步发掘儿童的创造潜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儿歌《摇摇船》,美术教师在教学《有趣的半圆形》后,就可以将给《摇摇船》配画作为第三课时进行教学。学生轻声读着儿歌,教师出示关键词“船、桥、村庄”,让学生想象、说出画面,再把画面落入画纸,装进脑袋。孩子们创新、创作,教师的指点、点拨,异彩纷呈的作品总是出人意料。

2.古诗配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既是文化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一首优美的古诗就是一幅意蕴深刻的画卷。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1课《流动的色彩》,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教材中的“滴、吹、流”让学生给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古诗《梅花》配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通过画各色梅花来感受梅花的坚强不屈,赞美梅花的凌霜傲雪。

3.日记配画

日记,是儿童用稚嫩的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一种形式。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写日记,每天重复一件相同的事,枯燥、乏味、倦怠、更是负担。这时换一种方式,将视觉语言变成文字语言。

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可采用画日记的形式,让学生用作画的方式来记录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事件,并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这样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日记,日记本上精美的图片里不仅是日记内容,更是孩子们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4.画示意图

语言文字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远没有图像直观,课堂上满黑板冷冰冰的文字,虽说教师粉笔字得到锻炼,但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教师带领学生把作者的游览顺序图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做一能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二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或学习,无论是积极性、注意力还是记忆效果都是口头传授等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预设的活动中,有助于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知识。

5.片断配画

课堂行为是强化的产物,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积累强化的过程,记忆是语言文字理解、掌握、运用的重要手段,但是反复记忆、练习会产生倦怠心理。多样化记忆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调剂学生专注力的不二之选,语文和美术老师紧密衔接,给予学生特殊的记忆法——用笔画出所感所悟,让学生把难以记忆的知识点尝试着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知识以画面的形式装进大脑“仓库”,事半功倍。

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两段: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展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的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里穿来穿去,好看极了。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文条;有的头上长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好多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遥遥;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了刺,鼓起来像皮球一样圆。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不清。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优美的语句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海参和鱼。语文课堂中虽然融入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边欣赏边品读句子,但是学生有“过目即忘”的本领。

为了让学生学会其中的习作手法,进行段落仿写,语文老师提前把这段话提供给美术老师。美术老师完成《各式各样的鞋》的教学后,让学生围绕这段话创作《各式各样的鱼》或者是《各式各样的海参》。冷冰冰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画面形象融进记忆,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并融入自我感受,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仿照这两段话,写出更多的优美段落,画出更丰富多彩的图画。趣味性的教学效果远胜于“声嘶力竭”。

6.课文配画

让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表面上只是一种教学形式的转变,实际上却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也是教师掌握学生知识反馈情况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并把这个故事画成多彩的画,让文字故事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色彩、图像、语言、文字融为一体,边读、边画、边思、边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在愉悦中创作,在创作中学语文。课文与画的融合,丰富学生的联想,用富有故事性的画来表情达意。

7.习作配画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所谓的妙笔生花对于学生而言成了“天方夜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应该“趣”字当先。教师在讲解习作要求和写法时,可让学生先画再写。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漫画老师》,先让学生画老师,然后说老师,最后写老师,将习作变成看图说话。如果学生没有系统的美术知识,不懂美术技巧,他们的画面就会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单调而乏味。这时候带着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问题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老师的神态怎样?为什么手会叉腰……这样,就使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使单调的画面丰富灵动了起来。一种神态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动作就是一个故事,让学生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会说话的,激活学生思维。提笔,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可以以“画”促学,比如一年级拼音教学完成后,可以和美术老师共同引导学生完成“字母树”……

(二)以画蕴文

美术教学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老师绝不能把美术当成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使之为语文和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服务。

1.美术课中的口语交际

美术课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只有说出了画面的内容,才能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让学生的画真正体现“画我所想”。比如:画《各种各样的鞋子》,美术教师就可以借鉴语文老师习作的做法:引导孩子把“鞋子”说具体:说说自己见过哪些鞋子?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适合在什么情况下穿?几个问题就将孩子们的记忆库存给调动起来了。孩子们说完后再画,画出的画更形象生动。

2.美术课中的看图说话(写话)

一幅作品的展示过程就是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过程,作品不能“一展而过”,而要仔细看图,详细说画。看图,看是基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理解深刻,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形象化记忆。

美术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看什么呢?一看教材,二看绘画作品。怎么看?一有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二说主体,如果主体是人物,就引导学生说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形体、相貌、服饰;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他在干什么,想什么……三说环境,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清楚,想象可能发生什么,写下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3.美术课中的诵读与积累

诵读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头悬梁、锥刺股”是苦读的典型。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成为埋头苦背的“苦行僧”,而应该让学生快乐诵读、主动积累,在执教《可爱的小动物》时,美术老师可以先出示关于动物的成语或古诗,让学生多种形式诵读,找出所读成语或者古诗中的小动物;然后搭支架(支架就是从集体备课中探讨出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出动物的外型美。如:我喜欢( ),请看它那( )的羽毛,那( )的嘴巴,那( )的眼睛,让人一看就产生爱慕之情。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但说出了动物的外形,为画画作铺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动物成语和写动物外形的句式。

三、提升学科素养,师生共同成长,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和美术学科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改革开花结果,每一次成功的教学,都会有收获的喜悦。

(一)以画育人,以文化人,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语文和美术学科的有机融合,以画育人,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文化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跨学科联系,让学生触类旁通,将所学用于其他学科,综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以改促变,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钻研教材,提高了教材把控力;合作备课时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科理解力;将教学得失转化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既解决问题又强化教育科研能力;将教学所得所感结集成文,调整和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

(三)以生为本,师资立校,促进学校高品质建设

学校以生为本,探索教学改革,教师在改革中更新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技能水平,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学校高品质建设的生力军。

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教学方式的变革,每一次创新都是经验的厚积薄发。加强语文和美术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以画激趣,以画育人,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焕发课程建设的活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路径,使教学活动充满勃勃生机。(四川省眉山天府新区视高小学 夏洁群)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