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让孩子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双减”背景下,学校的“加减”之道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付欣 | 时间: 2022-02-23 | 责编: 罗天林

今年教育界最大的举动莫过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很多家长开始纠结孩子的辅导怎么安排?孩子的双休日怎么安排?孩子会不会因为双休日没有安排而无所事事?网络游戏会不会因此趁虚而入?双休日两天在家里大眼瞪小眼会不会滋生更多的亲子矛盾?“双减”文件落地,引起广泛关注,也送来了新的课题:在属于家庭的时间里,如何管、怎样教?既关乎每个家庭,也关乎每所学校。我认为改变“应试教育”的老路,通过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为确保“双减”政策发挥实效,我提出创建新型学校的发展思路“1+2+3”模式,即:“一个课后延时大活动”增强学生体质;通过“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学生眼界的宽度”让孩子拥有“获得感”;从“常规课堂管理、课后延时管理、社团管理”提升服务品质;达到“五维目标”。即:从学生健康成长的维度来说,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学生立足未来社会的维度来说,把学生培养成为将爱国情感、交际能力、协作意识、文明素养、健康身心、创新精神集于一身的人;从学生终身学习的维度来说,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独立自主的人;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维度来说,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勇于担当的人;从全球一体化时代的维度来说,把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

一、“双减”带给家长的焦虑,需要学校化解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先进行改革,聚集“三个重点”:关注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优化作业设计;提升课后服务,形成了“适度宽松、严格到位、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的教育。“适度宽松”:就是秉承孩子的活泼天性,依托教育资源优势,重视课程开发与动手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内生动力和潜能。“严格到位”:就是在学业和学生品行养成方面,该管的还要管,学业考核要严格,品行操守要严抓。“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希望学生利用好40分钟的课堂时间,做到学、思、践、悟,“努力追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确定“三位一体”的研讨方式,把“新常规 新课堂 新作业”作为教研主题,围绕“新”,分年级、分阶段逐步推进。即:第一,紧扣学习要素,打造形成“新常规;第二,用好课堂作业本活动,呈现“新课堂”;第三,依托”新作业“,提制优化“新课堂”。

作业是落实双减的助推器,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优势,带领学科带头人研讨设计新的作业形式,最终采用“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按照“保底+提升+延展”三个层次进行设计: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大量作业。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提升性作业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跳一跳就能够着的练习”,让优秀学生做“导航者”和“引路者”;延展性作业采用“作业超市”“特色作业展示擂台”等形式,学生自主选择,推行“9点后,不作业”行动,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到六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一小时,保障学生每天足够的睡眠时间,保证学生回家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家务劳动、阅读和文艺活动等。

二、“双减”带给家长的认知 需要家长同行

当前,“双减”政策、“五项管理”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成为社会对教育关注的焦点,给学生的校内学习、校外生活和家庭也勾勒出不一样的轨迹。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和身心的共同发展?家校如何真正有效地践行“双减”政策,真正达到“双减”的根本目的?“双减”下家长该着力做什么、什么才是面对未来孩子真正需要的关键能力?“双减”后家校的协作合作需要作哪些调整?

1.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双减”背景下,更应增加父母陪伴的时间,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学校和家长要在负担上做“减法”,育人上做“加法”,在更高层次的“升维”减加中,最应该增加的是学生的“闲暇志趣”,家长要引导孩子把简单的兴趣转化为可以一生追求的志趣,并且培养对此项志趣的坚守精神,让学生学会接受并承担。在今天这个更强调突出个体专长的时代,家长为孩子制定的升学计划应逐步调整为生涯规划,看得长远,走得长远。在“一减一增”的背景下,家长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有方向、不焦虑,做智慧型家长。

2.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学习了。

3.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环境很容易改变一个人,尤其是对孩子而言。和睦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孩子只有生活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会懂得去爱别人、爱社会。

面对未来,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业水平发展,还要更加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力、专注力、学习力、克服力、抗逆力、创造力等。高考命题方式的变革,阅读力是基础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增加阅读能力。书读的多了,我们自然就知道,对待父母,要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对待老师要:“有事,弟子服其劳”;对待同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对待学习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从“幼不学,老何为”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就会喜欢。

4. 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双减”也为家长学习提供了重要契机,家长要和学校、老师做好教育路上的“同盟军”。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更要让孩子在生活中收获心灵的成长。

在1-2年级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从幼儿到小学生转变的几个重要变化、先抓好习惯、“双减”政策下,家长不要看到结果就给孩子贴标签,这一阶段家长除做好基础知识“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复习”高效学习习惯培养外,还要重视孩子良好体能、生命能量、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多参与校内外有意义的亲自活动,从而让自己的心态自然过渡。

在3-6年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双减”之下,应承担好家长的角色担当,做学生的心理营养师,学习引领师,人生指导师,习惯监督师和兴趣合伙人。

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有相应的行为担当:监督孩子学习,帮助养成自律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重视日常陪伴,注意用心与孩子沟通;与老师相互配合,支持老师工作。

三、“双减”带给学生的改变 校园变成乐园

童心是儿童发展的密码,当然也应是教育的密码。我校以新的理念为导向,以“1+X”研究为载体,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即:“‘1’指:一个大主题;‘X’指:学校创新的特色作业、特色课程、特色活动”。

(一)特色课程助力校本教研

1.语文学科以“大阅读+”项目化学习为导引

在全国“大阅读”背景下,对全校同学进行了调查,借助后台大数据统计,定制语文学科以“大阅读”项目化学习活动为导引,采用“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路径,遵循“趣”中求实、“活”中求新,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成长素养的需求,站在学生视角,尝试设计了“阅读+”创意素养作业。

一年级:阅读+创意拼音、汉字联想画。老师们结合孩子的天性,让拼音和汉字“动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摆一摆,当拼音和汉字遇见创意,迸发出无限精彩。二年级:阅读+诗配画、识字小报。吟一首诗,赏一幅画,认一些字,包含着学生热情的创意剪贴拼搭作品,展现了孩子们对诗文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也充分展示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三年级:阅读+绘画日记、名字里的故事。绘画日记以“孩子的方式表达孩子的心灵”,鼓励“原生态”,培养观察、绘画、表达的能力,促进心智健康成长。学生们探究自己名字的秘密,深度挖掘名字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年级:阅读+观察日记、阅读提问卡。有趣的“观察日记”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体会到了连续细致观察的乐趣;阅读提问卡改变了学生被动阅读的状态,学习筛选问题,培养了积极思考的习惯。五年级:阅读+民间故事连环画、快乐读书卡、书签制作。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巧妙地将图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我们感受到童心所焕发的缤纷色彩。六年级:阅读+“经典润童年”活动。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路和呈现路径。在孩子们的笔下,作业变得不再单调、枯燥,它唤醒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孩子们追求丰富多彩的创造力。

2.数学学科以“玩转数学+”项目化学习为导引

数学学科为营造“爱数学、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氛围,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作业梯度,从单一到多元;注重联系生活,从统一到分层;注重类型丰富,从学科到整合;注重文化拓展,产生引领孩子从清浅驶入浩瀚。

有趣的拼搭:学习了立体图形,小朋友们根据学习体验,利用身边熟悉的图形和物体,进行创意拼搭。有趣的图形:小朋友们利用角、七巧板、圆等平面图形设计出丰富生动的作品,编出有趣的故事。小鬼当家: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购物、家庭支出管理中品尝数学之趣。数学乐园:数学不再是面无表情,严苛枯燥的计算,它的面孔变作了一份份精美的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不仅拓展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力、思维力、创造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点最好的方式方法,学生们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知识整理,把主题、关键词、图画、颜色等以图文并重的方式创建记忆链接,打开了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3.综合学科以“传统课程+”项目化学习为引导。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性活动,依托课程时间,学校形成了新的系统课程“传统课程+特色课程”: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个人专长,开设特色课程项目,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体育类:“绳彩飞扬”(大绳,小绳,花样绳);“毽舞翩翩”(单人踢,盘踢);“国球雄风”(乒乓球);“羽你同行”(羽毛球);“足下生风”(足球:颠球;定位球);趣味篮球(原地运球,30米行进运球;S绕障碍运球;定点投篮);“彩圈旋转”(呼啦圈)“拳拳赤子”(武术);“三人四足”;拔河;短跑;立定跳远;投掷沙包等。艺术类:戏剧、唱红歌、绘画(水粉,水彩,油墨,蜡笔),书法(硬笔和软笔),口才;泥塑,剪纸,口琴,模特,独舞,独奏比赛。技能类:一至二年级:穿衣服、叠衣服、系鞋带、系红领巾、洗晒衣服、整理书包;三至六年级:穿针引线、我的拿手菜、生活才艺秀、水果拼盘、爱心义卖等等。科普类:科幻画、科技小制作、科学小实验、科普小剧场。社会实践类:少年农科院、“劳动美”社会实践、家乡风景、风俗文化、特产小吃、历史名人、民间故事等等。

(二)特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1.别样的阳光大课间。“霜降草花落,林柯亦纷披”。学校以大课间为面,以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等为点,倡导简单易行的课间活动,学校少先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出活动倡议,把老师们童年的经典游戏——丢手绢、跳房子、跳皮筋、翻花绳、投沙包、踢毽子、编花篮等传统游戏,搬入校园,然后对各班学生代表进行培训,各班选择适合自己的游戏项目进行课间活动,孩子们踩着铃声来到操场,阳光大课间活动准时启航,小小键子飞起来、花样翻绳玩起来,快乐沙包丢起来,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快乐。

我们还加入了丰富有趣的“桌舞灵动 音韵飞扬”桌舞律动操。伴随着桌面韵律操的旋律,在欢快、奔放、节奏感鲜明的音乐伴奏下同学们在课桌上或挥动手臂,或击掌,表情夸张大胆,动作规范,自信和自强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课桌上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了学生们阳光、自强、朝气蓬勃的少年风采。

2.精彩社团助力“双减”。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的主渠道,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努力实现课后服务百花齐放。

课后延时服务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服务,由本校教师负责组织,保证每天有活动,活动有特色;其次是面向特长学生的特色社团,采用混龄编班和同龄编班相结合的方式,由本校有特长的教师和引进的专业教师教学。所有教师根据个人专长设课,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按需“点单”,不同学生每天的课程不同,且上课场地不同,为此设计生成三类课表:一班一表、一师一表、一生一表,真正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保证学生安全的同时也减轻了管理压力。

学校分别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精心打造了舞蹈、绘画、篮球、足球、手工、啦啦操等30多个学生社团,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多种兴趣需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校园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们各有所爱,各有所乐,校园俨然成了他们的课后乐园,展现了一幅幅“秋日胜春朝”的蓬勃画卷。

3.“大阅读”在行动。为保障“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地实施,学校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单一乏味的读书作业,变成了令学生喜闻乐见的诵读活动。通过全学科阅读的开展,学校形成了“三级、四项、日打卡”的全学科阅读特色教育。三级管理:学校、班级、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并逐层进行常规检查,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成果展示,形成“计划管理”“常规管理”“作品展示”三级管理模式。四项常规(晨读、午诵、暮省、周交流):晨读:内容为中华经典诗词、国学阅读、学科知识阅读,可以配乐诵读、学生领读等多种形式,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并能做到熟读成诵。午诵: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高段班级开展1—2分钟的“即兴演讲”活动,中段进行“口语作文”片段练习,低段开展“1—2句话”活动。暮省:学生每晚在家抽取10分钟,对一天紧张有趣的学习生活进行回顾和反思,使学生自我调节,改善学习策略,促进自主学习。周交流:每周对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进行总结,一、二年级制作读书卡,三至六年级写读书笔记,将阅读与日记、随笔相结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各班还个性化地利用钉钉、微信等平台,搭建读书擂台,固定阅读时间,晒阅读内容,比阅读时长,分享阅读所得,互相监督,共同成长,读书已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开放“朗读亭”。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和综合素养,为激发师生阅读兴趣,创建书香校园,学校开放“朗读亭”,为大家提供安静的朗读空间,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走进“朗读亭”,每个人都是朗读者,借助专业的朗读设备,让灵魂与朗读来一次诗意的碰撞,感受文字的魅力、阅读的力量。

4.红色文化进校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学校创新“三三九”红色育人活动——发挥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构建红色教育共同体,达到全校教师师德修养得到深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强化,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优化“三个目标”;落实聆听革命故事、追寻伟人足迹、唱响红色旋律、阅读红色经典、观赏红色电影、做“红色宣讲员”、绘制百米画卷 、童心歌颂祖国等“九大行动”,打造精神谱系,探索一条利用红色资源夯实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红色育人之路,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让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财富和革命先烈在艰苦奋斗的岁月中沉淀凝聚的撼天动地的力量在一代代后辈之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5.小小农科院,耕耘天地间

本着“五育并举,科研兴校”的原则和初心,利用学校的空地开辟出来,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以大带小、分类组合,建设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科学实践,即以“科学试验田”为科研中心和“课堂微体验+家庭再延续”的活动,让农科院的少年研究员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意志,享受参与科学研究所带来的快乐。

6.少先队组织加“营养”。通过活动阵地给学生思想上加“钙”;开设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给校园生活加“味”;开展特色少先队活动,在各节点加“营养”。如:“喜迎国庆”系列活动;“我为队旗添光彩”新生入队仪式;“九九重阳节”尊老敬老;“大队干部竞选”“经典游戏入校园”“童星闪耀”学生素养大赛。

通过多种有效举措,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经过学生自荐——班级推荐——年级评选——学校审核,最终,学校遴选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突出的“孝亲敬老好少年”、“助人为乐好少年”、“诚实守信好少年”、“勤奋好学好少年”、“自立自强好少年”、“拾金不昧好少年”、“品学兼优好少年”、“阳光少年”等20位新时代好少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品质教育”贡献力量。

“双减”承载了社会和千千万万个家庭对教育的信任,面对时代考题,“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们会以当代教师的热情与智慧,使命与担当,不负党的嘱托,不负时代期盼,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作者:驻马店市第三小学 付欣)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