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他是“特级校长”+“特级教师”的代名词——郭其俊评著名校长程红兵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12-27 | 责编: 罗天林

引子

汪国真先生有诗曾云: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对于少数人而言,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

2020年6月,遍布大江南北的中国金茂员工,聚集在金茂北京总部以及全国各地分公司大大小小的会议室里,只为做一件事——聆听一场探讨 “未来教育”的线上演讲!

此次演讲的主讲人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基础教育界著名的书生校长:程红兵先生。

程红兵从“中国的应用能力”、“美国的创新能力”和“欧洲的思想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开始说起,层层推绎,步步换景,极具引领力、感染力和穿透力,让听众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记时间的存在。

毫无疑问,这次演讲,是程红兵演讲的代表作之一。

“因为追求卓越,所以永不满足;因为放眼未来,所以永无止境”、“ 教育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未知的明天”、“未来不是你要到达的地方,而是你要创造的地方”和“领导力就是引领众人去一个未知地方的能力”等一系列信手拈来的金句,无不体现了程红兵的 深厚学养、未来取向和世界眼光。

青年作家、著名导演郭敬明说过:“生命若给我无数张面孔,我永远会选择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

那是因为小明他还很年轻。

对于不算年轻的程红兵而言,“未来教育”应该是他愿意触摸的最幸福的一张脸。

人物


程红兵:金茂教育集团总校长兼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创校校长,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督学、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等职,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上海市高中语文教材审查委员、上海市高考命题语文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劳模协会科教分会副会长。

印象

“他是自喻为一介书生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杰出的人是决不会滥用自己优点的,他们会意识到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就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程红兵是闻名全国的著名特级校长、著名特级教师,他却自喻为“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本是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著名校长李希贵谈程红兵时说:“在中国教育界,‘书生校长’已经成为程红兵校长的‘注册商标’,我很欣赏红兵当校长的风格,因为他的原因,校园里也充满了书生的气息,其实,这种气息正是孩子们需要的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论程红兵时说:“校长本应是书生——学识、品格、理想、良知、风骨、气节、操守……但在这浮躁的时代,校长渐渐失去了可贵的书生气。程红兵以自己的坚守,还原了校长的书生本色。”

“年轻的时候,可以选择为理想而崇高的死;年渐长的时候,需要为理想而卑微的活。”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对哪些学术上建树卓越,还能自喻为“书生”的教育人,都充满了尊敬!

因为,他们都是能守护好一颗纯粹的灵魂,记住了该记住的,忘记了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安安静静、心无旁骛地办教育。

“他是为阅读而来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院研究发现,要成为一名好医生,需要和同行不断交流,而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不太需要和同行不断交流,这就是学校集体备课始终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因为,教师的成长更多的是依靠其阅读的历史、学生时代的学习体验、工作以后的个人钻研、探索和实践。

而研究人的发展,都要追溯到其儿童时期。

“如果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将使他们从此以后一生都很难有思想的能力。”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这里的阅读虽然是指“大阅读”,包括通常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请名家指路”等,但其中最基本的阅读还是“读万卷书”。

程红兵在儿童时期的阅读,就为其后来的教育人生积聚了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和文化的力量。

1974年,13岁的程红兵开始在上饶市第一中学读初中,任班长,后来当年级团总支书记。

当时,程红兵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找同学借书读,有时为了能借到一本书,不惜出卖劳力,去同学家帮劈柴、做蜂窝煤,干各种体力活,然后借来了一本没头没尾的书挑灯夜读,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完再把书还给人家,以赢得别人的信任,下次好再借。

乌申斯基说:“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

少年程红兵就已经意识到,读点文学作品,和“大师们”直接“对话”,让自己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昧、思索并汲取、消化,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

匆匆初中那年,程红兵已经偷偷读过:《青春之歌》《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上海的早晨》等。

大量的阅读使程红兵原本就不错的写作水平又有了更大的提高,老师经常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在班里朗读。每到这时,程红兵就特别得意。偶尔作文写得不太理想,程红兵都一定要修改到老师满意并拿到班里朗读为止。

“学生时代,是隐藏在我们心中最纯真的部分、最温暖的地带。怀念学生时代,总能给我们有些疲惫的身体以清新的鼓励,也能给我们有点带皱的心灵以温暖的抚慰。”

1976年,15岁的程红兵进人上饶市第一中学读高中,那时学校每年有半年时间学农,在农场劳动。程红兵即使白天很累,到了晚上仍然找来许多书阅读。有一次,程红兵看了《三国演义》觉得不过瘾,看到《三国志》,抱来就啃。

程红兵还用零花钱、压岁钱买了不少文学书,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等,从此就有了和别人交换书的资本了。

阅读,其实是人的生命最重要的行走方式。

时至今日,程红兵回忆时说:“我不能确切地说出到底哪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哪部小说的哪些细节给我以灵魂的撞击,但是可以说,在不知不觉的阅读中,自己的心灵变得更加丰富了。于是我觉得,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过,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学生从小就应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做题人。文学作品能够唤起孩子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唤起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伟大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是为课堂而生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作为著名的特级校长+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经常受邀受聘指导国家级骨干教师。

他应北京师大、华东师大、陕西师大、湖北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师院、华南师大、中山大学、浙江师大、山东省教研室、江西省教研室、陕西省文联、南昌市教委、广州市教研室等单位之邀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珠海、杭州、广州、海口、太原、成都、南昌、温州、扬州、银川等百余个城市作过专题讲座和上过示范课,有的城市还去个好多次。

我在南京工作时,就多次聆听过程红兵的讲座和示范课,真是启发很深、受益良多。

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在程红兵看来,好的课堂也要让孩子具有“活跃的智慧”,它至少可分为三个层次:“规范课堂、高效课堂和智慧课堂”。

对这三个层次课堂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程红兵高出一筹的文学天赋、错落有致的表达技法和古典思辨的哲学境界。

程红兵认为,规范课堂有三个“当”度:目标适当、内容恰当、方法得当。

教学目标适当,就是要聚焦学生的行为,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

教学内容恰当,就是说教学内容必须科学正确;

教学方法得当,就是教师上课要自然、得体,不要做作,想办法和学生拉近距离。

在谈内容要恰当时,程红兵说“教师要保证课堂内容恰当需做到以下几点:检查——什么是学生已懂的;概括和提炼——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讨论和交流——什么是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讲授和阐明——什么是必须老师讲的;活动设计与示范——什么是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

故事,甚至“笑话”,最能传播教育人的教育智慧。

程红兵常举“三枪拍案惊奇”的“笑话”:有老师问学生,黄花岗起义第一枪是谁开的?第二枪是谁开的?第三枪是谁开的?学生一听蒙了,不知所措。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原文是: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程红兵认为,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程红兵认为,高效课堂有三个“精”度:目标精确、内容精当、方法精准。

教学目标精确,要有水平要求,要有数量概念,要有质量要求,要有时间概念;

教学内容精当,要根据学生来设置教学,目中要有人;

教学方法精准,要做到心中有数,基于每个学生的差异。

在谈方法要精准时,程红兵说:“教师、学生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三要素,它们至少有三种组合方式。第一种组合方式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这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二种组合方式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这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方式,教师是导游,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种组合方式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完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最理想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难实现的方式,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正如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我可以把马领到河边,但我无法保证他们都喝水。”

程红兵还举一生动的故事: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上公开课时,出了一个上联“同学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要求学生用学过的古诗对出下联。一学生说:“老师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听课老师哄堂大笑,执教老师两颊绯红。你不能说这位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但她没有备学生。她在设置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可能会怎么回答,老师该如何应对。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要沉着冷静,让学生说出他为什么这么回答,让他说出这样思考过程及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原意是:我们这位老师待学生非常好,长得像杏花一样美丽。今天能有这么多外校的老师来听课,说明她的影响很大、名声在外,所以就“红杏出墙”了。

程红兵认为,智慧课堂有三个“更”度:思维层次更高、开放程度更广、文化意味更浓。

思维层次更高就是要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

开放程度更广,也就是要把课堂打开,把学生思维打开;

文化意味更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要有自己的价值思想。

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

教师在智慧课堂中追求的不应该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因为,“只有在‘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是师承人民教育家于漪、著名校长冯恩洪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

名师出高徒,高徒承名师。

牛顿说过:“如果我能够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一尊著名的雕塑,可能没有名字,但我们能明白雕塑的喻意:老师驼着学生在刀锋上行走,或是师傅驼着徒弟在刀锋上行走,喻意老师的伟大和师傅的不易。

在程红兵的教育人生中,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师傅。

于漪,人民教育家,著名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

2010年2月2日,当选为2009教育年度新闻人物;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6日,当选“最美奋斗者”。

人生格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冯恩洪,1946年出生,教育改革家、著名校长、著名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现任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业界普遍认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冯”的说法(北有魏书生、南有冯恩洪);

1993年,冯恩洪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收录于《当代世界名人录》;

199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播出对冯恩洪专访。同年,中央儿童电影制片厂将他的教育理念编成故事影片《世纪桥下》全国上演;

2006年,中央电视台将他倡导的教育改革以二十三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盛产金苹果》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第八套和外语频道播出。

核心理念:规范+选择,合格+特长

2014年始,《人民教育》杂志改版,增设了《人物》专栏,受邀作人物报道的程红兵并没有写他自己,而是以“我的导师于漪先生”为题,饱含深情地写了他和他的导师于漪之间的故事。

程红兵说:“现在说导师,好像比较多见了,说得多了这个词就不显得那么庄重了,但我这里用导师一词是郑重其事的,因为我以为不如此,不足以表达我对于漪老师的敬重。”

程红兵陈述了成为于漪先生徒弟的由来,是建平中学和浦东新区教育学院都聘请先生做他的导师,从而成了先生的弟子。

程红兵简介了于漪先生的身世,先生是江苏镇江人,中学毕业于镇江中学,大学毕业于复旦大学,先任中学历史教师,后改行当语文老师,半路出家,用尽心血,凭自己的刻苦钻研成为名师。她的名师称号是一堂课一堂课磨出来的,是几千堂公开课上出来的。后来“文化大革命”来了,她遭受冲击,备受折磨。“文革”结束,她重新走上语文教师岗位,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从教研组长到学校校长,克服种种困难硬是把一个烂摊子学校发展成一所名校。

程红兵重点回忆了与于漪先生相处的许多动人情景,包括,初入教坛时先生给素昧平生的他回信、初到上海被邀请到先生家作客时倾心相谈、35岁被评上上海市特级教师时先生的任人唯贤和力排众议、准备南下深圳时先生特地为他准备了两件白色的短袖衬衫并嘱咐他要多研究初中生和小学生等等,其情其景,无不令人动容。

程红兵说:“我很幸运,这20多年来,能够领教于漪先生的学术经验、实践感悟和人生体会,能够享有作为学生的荣幸与荣耀,我唯有以此自勉——秉承先生求真务实、兼容并蓄的治学风格,谦逊、宽容、和睦的为人准则,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让真理、真情的光芒照耀自己、感召他人,努力成就教育的人生、智慧的人生!”

程红兵另一个师傅是著名校长冯恩洪。

早在1994年,是冯恩洪把当时已获评全国优秀教师的程红兵从革命老区上饶,调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建平中学任教。

9年后的2003年,又是冯恩洪把建平中学校长的接力棒交给了程红兵。

他们师徒之间的感情,更是非同一般。

观察

《归来》

“愿你出走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2020年6月,程红兵再次出山,创办一所全新的学校--上海金茂学校。

新学校,需要有新的愿景,需要向董事会、员工、学生及家长、社会传播新的办学目标和教育使命。

而要描绘这个愿景,需要创校校长用心理解、用力建构、用情表达,而支撑新学校愿景的理念体系,更凸显创校校长理论功底、文学才情和办学经验。

在理念体系中,金茂这所学校核心表达是什么?

程红兵确定了金茂学校的核心表达(slogan):“金茂华夏,新生未来。”

程红兵认为这样的核心表达大气磅礴,意味隽永。其含义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一,金茂(于)华夏,新生(向)未来,即:金茂学校立足于华夏大地,她是面向未来世界的崭新生命。

其二,金(童)茂华夏,新生(创)未来,即:金子般的儿童在华夏大地上茁壮成长;一个个全新的生命,将创造美好的未来。

“金茂”“华夏”“新生”“未来”四个名词概念的组合,把“中国”与“世界”,把“今天”与“未来”,把“学校”与“学生”,把“理想”与“使命”串联起来,产生了比较大的思想张力。

程红兵确定了金茂学校的基本定位是:“现代化、国际化的未来学校。”

所谓现代化,即精神入世,也就是说期望学校师生的精神现代化,思想理念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同步;

所谓国际化,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植根中华,放眼世界,与世界先进同步;学校师生能够自由行走世界,与世界交流;

所谓未来学校,即学校将构建开放、互联、互通、智能的智慧世界,同时也将构建开放、包容、大气、文明的文化世界。

程红兵确定了金茂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对话世界,连接未来。”

秉持开放办学的基本理念,与世界对话,与未来相连,构筑最富有人文性和未来性的教育时空环境,空间上与世界相连,时间上与未来相接。

创造高人文性的教育;构建高选择性的课程;培养高未来性的公民。

让学生立足中国,对话世界;立足当下,走向未来。

程红兵确定了金茂学校的校训是:“正心,求义;语理,行道。”

正必始心,求必在义;语必达理,行必务道。我们以为此乃中华君子的品格,亦是现代公民的气质。

正必始心,即言修养从端正品德开始,诚意正心,成就善良品性。求必在义,即言追求理想,追求正义。

语必达理,说的是语言表达适切在理,明辨是非,通情达理。行必务道,说的是行为实践合乎规律、合乎道义。

很显然前二者说的是道德伦理,说的是理想抱负;后二者说的是言语表达,说的是实践行动。

程红兵确定了金茂学校的发展愿景:“建构未来教育的金茂范式,创造基础教育的金牌IP。”

程红兵不想在一般意义上办一所学校,而是希望探索未来教育的基本规律、基本范式,希望借助这个学校的办学实践为基础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教育治理模式、课程教学范式,成为一个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金牌IP。

金茂IP(Intellectual Property)折射的是金茂学校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层面的涵义,它最终要和人们产生教育上、文化上与情感上的共鸣,成为师生的情感寄居之地,成为当地社会的文化地标、价值高地,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现代化。

可以说,程红兵对金茂学校理念体系的建构和表达,堪称新学校创校校长的教科书。

《智创》

“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能够智慧地开创新的局面。”


学校发展的永恒主线是守正创新。

“创新乃是指继往开来。……创新工作,其成败大都取决于我们能否恰当地继承以往丰富的经验。”

2003年,程红兵接任建平中学校长,彼时“以金苹果为标识”的建平中学已是闻名全国的教改名校,前任校长冯恩洪“办‘规范+选择’的新学校,育‘合格+特长’的新学生”的理念、实践和经验,在基础教育界可谓是妇孺皆知。

程红兵高度认同冯恩洪的理念,但他同样也清楚,学校发展需要传承,关键是传承什么?

对建平中学来说,最需要传承的应该是冯恩洪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和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永不停止的演变,无疑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作出新的调整。”

按照“由外围逐步向核心逼近”的战略规划,针对不少学校因“有学校文化之实,无学校文化之神;有课程改革之名,无课程文化之实”而“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普遍现象,程红兵提出学校文化应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学校文化精神的现代化。

他将建平原有的“合格+特长”培养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开始把课程改革和课程文化作为变革的主要载体。

程红兵评价道:“这个阶段的课程改革最有价值的是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的水乳交融,在课改的同时促进课程文化再造。自觉的课程改革必然伴随自觉的课程文化,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自主选择的学生文化、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去重新认识和发现课程,重建新的课程,优化课程文化,实现课程现代化。”

2004年,建平中学参加上海市实验性示范高中总结评审,以9项指标全优的成绩首批通过验收。

2006年,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发表长篇通讯《文化铸精魂,激情满校园》,专门报道建平中学的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

《变革》

“变革不仅要来自内部或外部,而且要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循环。”


“理想不在过去而在于未来,人不能回首和恋慕过去,而应面向未来,应该主动地参与变革现实。”

2013年,时任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的程红兵选择南下深圳,担任全国首个“公立非公办”学校——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创校校长。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是由福田区政府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合作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被媒体称为“基础教育界的南科大”。

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课程建设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等方面,作为创校校长的程红兵给这所学校带来了“改革+改进”的气息。

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方面,程红兵很好地实施了“由管理走向治理”的变革。

充分发挥“公立非公办、政府企业共管”“类同于美国的特需学校、英国的自由学校”的体制机制优势,让教育由内部循环,走向教育与社会的双循环,通过权力多向度、多元化、多主体合作的新型主体关系,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权力运行模式,以及基于功能转换、机制再造、制度更新的学校治理体系重塑路径,提出了以“放开”为核心的学校公共治理模型。

2019年12月11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历史上首个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治理体系变革研究——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例》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结题证书。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程红兵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结构的思想。

之一是由“体系课程”转变为“谱系课程”,其核心是由静态课程转向动态课程。学校的课程谱系包括3个层面:必修的国家课程,其改革方向是校本化实施;选修的学校课程,其改革方向是生本化建设;自修的特需课程,其改革方向是个别化服务。

之二是由“统一课程”转变为“差异课程”,其核心是由群体课程走向个体课程。学校全面实施走班制、选修制、特需制,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不同学习兴趣,不同发展方向。

之三是由“单维课改”转变为“立体课改”,其核心是由机械的跟风式课改走向充满活力的自觉课改,由单一维度走向全方位系统改革。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程红兵很好地尊重了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规律。

其一是确立“目的人”的教师观,将教师从“工具人”转变为“日的人”。“目的人”的教师观关注教师作为人的需要和尊严,不再仅仅以外在的社会工具价值的实现来辨别、评估教师,而是把社会工具价值的实现与教师个人成长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成为张扬个性、肯定自我、升华精神、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

其二是构建“异质化”的霸师队伍,要让不同文化背景、学历、毕业院校、职称、年龄、职业背景、性格的人组成学校教师队伍,异质才有碰撞,才有活力。

其三是守护青年的从教初心,不是不要教师学会出题、解题、训练学生的能力,而是让他们继续读书,用读书滋养自己的心灵和书生气质,不让心灵之花枯萎,也不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养成的读书习惯、研究习惯、创新意识。

其四是努力习得教学规范,就是习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规范、基本准则,但又不能让教学机械刻板。

其五是鼓励教师开展个性教学,因为教学既是共性的,又是个性的,教学的个性显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化的特性,个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教师的独特教学风格。

程红兵举例说,培训青年教师要从课堂模型研究入手。课堂教学模型指的是课堂教学的“要素提炼”“ 要素组合”, 即先将课堂教学的要素提炼出来。要素即规律,即课堂教学基本规律,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对象、不同目标、不同情况,将这些要素选择性地加以组合,组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变成由一系列课堂教学模型组合起来的千变万化的模型群。

后记

“我们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重新定义年轻。”


2020年5月4日的前夜,著名演员何冰在bilibili网址发表了献给新一代的著名演讲《后浪》,整个视频文字优美、镜头干净、剪辑明快,一气呵成而又气势磅礴,每一字句都言之有物、堪称经典。

“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充分体现了对年轻人祝福,同时也体现了“不再年轻的人”的豪情。

不算年轻时,程红兵和我来到深圳工作,媒体常用“深圳基础教育百万年薪双子星”来形容我俩,其实是媒体高看我了,自己和程红兵的差距一直比较大。

“更年轻的心灵,能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愿程红兵先生永远年轻、永远开心!

郭其俊2020年8月于深圳。

评论


郭其俊: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教科院及附属学校党委书记,著名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曾任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副局长、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等职,是全国中小学百名优秀明星校长,深圳市首位"百万年薪"公立高中校长和公立教科院院长,也是《人民教育》2014年向全国重点推介的高中校长。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