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北京冬奥会终于快来了!北京市教委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传承奥林匹克精神,因地制宜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助力北京冬奥会。
坐落在北京二环内的东城区前门小学的孩子们,也早就盼望着冬奥会的到来。冬奥会的临近,大大激发了前门学子的爱国热情,孩子们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和冬奥知识,力争在冬奥会期间,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之美。
作为一所拥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老校,前门小学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见证了百余年历史沧桑;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适逢北京冬奥会举办前夕,前门小学既承担着传承华夏文明和奥运精神的使命,又承担着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文化的重任。为此,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创新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全球意识和跨文化理解能力;制定冰雪课程五年规划,从课程、师资、场地等方面,让冰雪运动成为前门学子新的生活方式。
01汉字——探索华夏文明的密钥
“孩子们,你们看看,这个‘武’字像什么?”
“‘武’里面有个‘戈’!”“里面还有个‘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你们观察地很仔细!关于这个‘武’字,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呢!”
“您快讲讲吧!”
老师望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说道:“春秋时期,有位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晋楚争夺霸主之位时发生了邲之战,楚国大获全胜。战后有人向楚庄王建议道:‘大王何不把敌人的尸体都堆积起来,以显示我们的军威?’楚庄王摇摇头说:‘止戈为武,真正的武,是要能停止干戈,战争的终极目的是奠定和平而不是炫耀军威!’”
“事实上,奥运会的起源也和‘武’字相关。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对比中西文明,会发现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期,西方的古希腊也正处于城邦混战的阶段,集会比武成为培育士兵的重要方式,并由此演变成体育比赛。公元前776年,伯罗奔尼撒的统治者伊菲图斯组织大规模的体育竞技活动,这就是第一届古代奥运会。”
原来,这是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小学的一堂语文识字课。通过追溯字源,孩子们在故事中了解到古人在造字之初的用意,原来简单的汉字里竟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涵义。楚庄王对“武”的解释,寄托了古人向往和平、期待和平的愿望,而几乎诞生于同时期的奥运会,亦承载着人们对于和平孜孜不倦的追求。跨越古今,和平一直是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前门小学的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于“武”与“和平”、对中西文明交融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早在2013年,前门小学研发团队依托高校汉语言文字专家的指导,一直致力于“字源识字”课程的研究,通过编撰《小学生字源识字手册》来提升教师文字理论素养,还独创“汉字趣谈”、“识字口诀”等趣味教学方式,孩子们在看字形猜字义的过程中,提高了识字效率,减轻了识字压力,还培养了学科思维,提高思维品质,既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又领悟到华夏文明的独特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提升文化自信。但如果没有对华夏文明的了解,文化自信可谓是无根之木。
作为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可以说是与华夏文明同起同落的存在。汉字是一座横跨古今的桥梁,连接着炎黄子孙数千年来对自然、对万物的认知山脉。在于立宁看来,学习汉字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加强汉字文化教育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用字源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既能解决汉字教学中的难题,又有助于传承中华文明,可谓是一举多得。
前门小学不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汲汲于追求传统文化的创新。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虽说地处北京市前门地区,但提起前门的历史风貌变迁,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陌生。如何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前门文化”呢?张玉茜老师动起了脑筋。此时,张玉茜恰好负责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在线创客行为大数据采集及智能分析的青少年创新素质测评系统研究”子项目的研究。
如何才能完成前门这一地标性建筑群的虚拟搭建呢?张老师和学生们先通过视频了解正阳门箭楼、城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等建筑群,然后走进前门大街,在实地了解了建筑布局和历史变迁后,学生们开始尝试着搭建。万事开头难,有的学生围着建筑转圈,有的学生开始搭建却又一一拆除……
“孩子们,要想顺利地搭建出正阳门城楼,我们首先该做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思考了一会,有的说“得先确定立柱的位置”,有的说“得通过计算确定建筑在虚拟课堂中用几块方块”,通过确立搭建步骤,孩子们还分配了任务、共同制定了工程进度表。
最终,具有浓郁特色的前门大街建筑群以VR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孩子们通过自己搭建,不仅体会到古代工匠精神,还学会了有计划地做事,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
在前门小学,传统文化创新性的学习如“春夜喜雨”,在学科的天地中默默浸润着孩子们的身心。
前门小学开设了京剧校本课程,推出富有浓厚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民族文化》教材。走进美术老师王奥青的课堂,孩子们正全身贯注地创作自己喜爱的历史人物的京剧脸谱,有的孩子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英勇无畏的花木兰,有的学生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豪情盖世的曹操。孩子们不仅是在创作艺术品,而且通过了解历史故事、学习民族文化,学生们还树立起担当意识和高远的志向、培养了家国情怀。
02北京二环内的冰雪课堂
前门小学位于北京二环内,寸土寸金,高楼林立,在场地有限的校园内开展冰雪课程,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借着举办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北京市教委联合有关部门在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场馆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广"队列滑"、"轮转冰"、"旱地冰球""仿真冰壶"等特色项目,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校长于立宁和副校长高翔联合社会资源、带老师参加培训,一步步解决了场地、师资、设施、装备等问题,将前门小学打造成为一个冰雪乐园。
学校没地方建滑冰场,那就借力社会资源,前门小学将北京市第一节小学生滑冰课开在了学校附近的商场里。没过多久,由东城区政府、教委投入建设的北京市校园首座滑雪模拟机进入学校,打那以后,哪怕是六月酷暑,孩子们也能上滑雪课,孩子们在滚动的雪毯上学会了基本的动作要领,对滑雪课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当时,学校还没有专业的滑雪课老师,高翔就带着老师们去参加各类冰雪专业组织的培训,随着老师们技术的提高,学校逐渐组建了滑雪队、滑冰队、冰球队,看着八九岁的孩子从扶着栏杆一点点挪动、摔倒、再爬起来,到部分学生拿到专业运动员的资格、在各类比赛中大展风采,高翔感到无限欣慰。
在前门小学,奥林匹克教育不仅仅是体育课上的内容,更是贯穿了所有的课程。各个学科的老师都将冬奥元素融合到课堂上:语文课的冰雪场景让孩子们解锁一个又一个关于运动的字词;数学课上冰雪产业的数据统计图让学生们看得更直观;音乐课上,孩子们欣赏美妙的花样滑冰配乐,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心灵与性情;美术课上,学生们动手做起了属于自己的冬奥吉祥物……
在学校冬奥乐园二层小楼的展厅里,珍藏着历届奥运会火炬、吉祥物等实物和多媒体资料。孩子们每天在这里玩耍,从展板上了解奥运健儿们不懈奋斗的故事,奥林匹克精神就这样融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之中。
每周日清晨,于安琪和小伙伴披着朝霞出门,来到离家较远的商场内的冰场训练。在零下十几度的训练场,孩子们每次都从穿着大棉袄冻得直哆嗦一直训练到满身大汗,但没有一个孩子喊苦叫累。穿着冰鞋在冰场上旋转,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队列滑”是“花样滑冰队列滑”的简称,是一个集体性很强的项目,孩子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摆出冰上队形、变换方阵,在无数次训练的磨合中,孩子们学会关心队员、彼此配合,通过比赛更是锻炼出敢于奋进的精神。
随着冰雪运动在前门小学的普及,孩子们抗挫折能力和勇于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得以养成和发展,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得以充分树立。这是百年老校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育人新渠道进行的大胆尝试。
03传统文化与北京冬奥会的邂逅
为了更好地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在校长于立宁的带领下,学校设计出“Progress·成长”英语课程体系,构建出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进阶说唱”“成长戏剧课”“前门课程”“天坛课程”“游学课程”为拓展的实践性校本课程,在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语言环境,促进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
每学期,前门小学都会举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研学手册,孩子们在天坛公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除了了解天坛的历史、建筑之外,二年级开展自主识字活动;三年级学生对照着古树作画;五年级的同学则利用天坛公园平面图,寻找有关景点的英文名称并设计路线图;六年级的孩子需要从起点祈年殿穿过丹陛桥到终点圜丘坛,孩子们每到一个地点需要用英语回答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才能拿到这个景点的英文介绍,然后孩子们拿着学习单,用英语向外国友人收集评价,看看谁的学习单上收集的语言种类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孩子们可兴奋了,大家三三两两一组,一起去收集各国友人的评价。
前门小学还组织选拔出“冬奥小记者”“小小奥运宣讲员”,学生冯欣说道,“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去给外国友人讲述我们中国的传统。”
前门学子在夯实文化底蕴的同时,以英语为沟通桥梁,以冰雪运动为契机体悟奥运精神,力争在北京冬奥会之时,向世界展示中国少年的昂然之姿!(文/姜丽丽 图/前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