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故事丨张凤瑛:给孩子一片森林,像山鹰一样飞往山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左希 | 时间: 2021-12-15 | 责编: 罗天林

总有一条河流,一片茂林,能穿越时间。河流柔软又坚定地朝向某个终点奔涌,它所经过的土地,水草丰茂,森林繁盛,向上看,有翱翔的鹰往更高远处飞过。

在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凤瑛心里,好的教育是由一条大河所滋养的茂林,不同的生命个体在其间自主生长,相互依存,相互赋能,相互成就,每一个生命都可以找寻到其意义和价值。

森林、河水、种子和飞鸟

1979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毕业生,张凤瑛刚满20岁。在那个光影斑驳的初秋,张凤瑛乘坐着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伴随着一路轰鸣声,驶向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伊图里河车站,赶上每天仅一趟的林厂公交车,进入大兴安岭腹地的伊图里河林业机械厂子弟学校任教。

这一年,年轻的党员张凤瑛成为了一名物理老师。

蒙语里的伊图里河是“一条清澈透明、水平如镜的大河”。在伊图里河的两年,时光以一种积极浪漫的姿态,将那里悠长的河流和蔓延的森林一起印在了张凤瑛的记忆深处。

在那里,能听见大自然的很多声音,听到满山参天大树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听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听到务林人进山采伐的号子声……

“老师们和机械厂职工住同一个大院,下班后的人们热气腾腾的切菜、做饭、织毛衣、唱红歌,处处充满了生活气息。”与机械厂的职工不同,张凤瑛在知识的大河里,找到了另一种“热气升腾”: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青年教师讲课,她都会去听;一有空余,就大段大段背诵唐诗宋词;物理、数学、英语,各学科的课本都拿过来研究。

当地一名职工大姐在若干年后回忆起张凤瑛,仍能记得她眉毛弯弯,扎一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整个人像伊图里河畔笔直的松枝,每一天都在长个儿。

1981年,22岁的张凤瑛调入内蒙古牙克石林业四中。从一名刻苦乐观的青年教师成为引领当地教育的校长,这次的扎根,张凤瑛用了16年。

大兴安岭的红松无论遇到寒冷、干旱,都能毅立向上。牙克石林业四中的同事至今还能回忆起张凤瑛带着不到一周岁的儿子,边听录音机边自学成人高考文科科目的场景。“从牙克石到哈尔滨考试,要坐12个小时的硬座火车。那年作文考试的题目是《论毅力》,这个题目太适合我作答了。”1988年,张凤瑛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学习,随后边工作边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在学习这件事上,张凤瑛从不给自己设限。

1997年,青岛人才引进政策让张凤瑛像一粒种子,飞出大兴安岭,落到胶东的土地上。从青岛二中的一名物理老师,到引人瞩目的岛城名校长,这一次的躬身入局,张凤瑛又用了18年。

2014年,张凤瑛收到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的聘任函,成为这所民办学校的校长兼党总支书记。这一次,张凤瑛如那条清澈透明、水平如镜的河,奔涌进这片新的土壤里。

越长越高的红杉,根与根相连

进入青大附中,张凤瑛首先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土壤。没有图景的学校走不远。这就好比要培育出一片繁茂树林,只盯着一颗颗树木是不够的,一定要回到地面上来思考,从土壤开始找问题。

缺乏共识,就形不成向上的合力;没有对个体的赏识和尊重,就难以缔造出良好的关系;没有顺畅的机制,就不会有正反馈叠加的涌现。张凤瑛为教师们画下了这样一幅图景:教育是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的,教育要用其丰富性去应对个体的多样性,承认不同、尊重差异,包容、悦纳每个生命个体,引领、帮助、促进每个生命的成长与进步。

形成了这个目标,就找到了组织进化的线索,接下来就是制定“导游图”了。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学校的根本目标是塑造人格,那么,就从“人”入手。而这其中,理解教师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核心角色。张凤瑛决心帮助老师们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在喧嚣中安静下来。

教师需要想象力,去想象我们所教的学生将来会走到哪里去?他的人生目标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带着他走到哪个台阶、哪个山顶、哪处风景?

上任伊始,张凤瑛邀请学校老师一起,共同制定出《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三年规划》,将学校的人才培育个性化、梯队化。施行“长板先行、短板增值、间隙无缝”的培养策略,让有能量的教师率先被看见,被认同,去领跑。

很快地,青大附中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团队,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提供明确的可操作的行为指导,使教师理解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帮助教师依靠专业能力确立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与作用,并以角色和专业行为对学校、同事、学生负责。学校随后树立的“启航、助航、领航”教师成长三航工程,给了老师们新一轮向上的拉力。

如果说,过去学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用制度解决不了,用情感也解决不了,那么,问题往往在结构。张凤瑛铁了心要给到老师、学生更多自由空间,他们体验得更多,发展得更多,内化得更多,就更能形成好的教育教学。如何在学校当中营造良好的关系,放大社群的力量,建立更多自组织,让他们自行生长,是那个时候的张凤瑛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

学校打破了以往以班级、学阶为单元的协作机制,形成纵向学阶衔接和横向学科综合,推行项目式管理,科技创新指导中心、艺术素养指导中心、体育健康指导中心、社会实践指导中心等八大中心遍地开花,在实战中,锻炼和培养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系统思维、过程思维、全局思维。

一名好老师离不开学校、个人、学生、学生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塑造。每个学期末,青大附中的老师都会收集到来自学生、家庭、同事的他人评价,按照十八项指标进行民主投票,这些多方面的建议也让老师们从一开始的惴惴不安到后来的欣然接受,悄悄地改变并塑造着教师的专业行为,学校的满意度调查常年维持在97%以上,周边的师生关系和谐了,家校关系抵达了更高的效能,工作环境也就越来越融洽。

学校逐渐浓缩形成了“始于尊重、立于共生、达于和合”的十二字行为价值观,凝结出“成全”教育思想,形成“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通过保障教师待遇、权利使教师建立职业尊严,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建设成长型组织。

“校之心在顺人心,师之和在办实事。”除了塑造良好的专业协作关系,在生活中让教师们感到温暖也要具备十分诚意。张凤瑛从一个个小细节去帮助老师解决后顾之忧,比如,她观察到,很多为人父母的中青年教师,往往在送娃上学和带学生早读之间陷入两难,张凤瑛说服了学校餐厅,请他们开放面向教师家庭的经济早餐,老师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校用早餐,节约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小问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老师们的精神面貌也越来越积极。

就是这样,最大程度上保护老师,让老师能最大程度和孩子在一起,研究孩子的成长,研究每一天发生在他身边的教学。

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层面,张凤瑛敢为天下先。2015年,青大附中已经开始了数字化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在这期间,老师们的教技水平持续增强。不仅如此,学校邀请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外脑,常年跟踪,第一时间为师生们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难题。去年新冠疫情发生时,学校的技术平台承担了62个班级同时上直播课,线上授课保持了高水准,老师们很快地适应了疫情带来的变化。

有了这些,张凤瑛认为还不够。曾经滋养过她的莽莽林海启发着她:红杉的成长,必定是一大片红杉林。它们一株接着一株,根与根密密相连,最大的风,也无法摇动它们。

学校“红杉奖”是设立给教师们的专项荣誉,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针对实际问题展开协作研究,在实战中探讨,从教、学、研、思四个方面解决问题,给老师以职业认同和幸福感。

以“问题”为驱动,以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为目标,按照教师的行为脉络组织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从而调动起一切可能的资源与方式,实现自我与他人的成长。骨干教师先行课、新教师亮相课、同课异构、德育精品课、优质课、示范课和研讨课,层层叠叠,生成了区域范围内的样本课程和典型案例,获得多项殊荣。

张凤瑛始终相信,学校行为的根本意义,不是培养、引进甚至留住名师,而是让土壤变得适合每一位教师生长,让每一位生长着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目标盯住事,标准带动人,任务含责权,评价多阶梯。”青大附中建立起一支有内驱力、研究力、精神力、进取力、抗挫力、品格力的高效师资团队。此时的学校,群山林立,群鸟各得其所;山山串联,生态功能日趋完整。

给山鹰飞往远山的信念

张凤瑛的办公室里陈列的都是与学生们的合影。随便看向哪一张,她都能如数家珍:“这名同学叫宋佳霖,在校时担任校模联秘书长,小伙子是头脑奥林匹克欧锦赛冠军;朱嘉诚,是位‘小作家’,他写得《燕子》、《麦岛赋》我都认真读过;小姑娘叫孙晓畅,信息学奥赛拿回了一等奖;这是尉巍,曾在维也纳的舒伯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中获奖,比赛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初三时去海外读音乐院校,出国前特意来和我拥抱、道别。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离开,飞往更远的地方,有些不舍,却也充满幸福感。”

基础教育就是要打基础,“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初中三年,一旦能帮助孩子找到天赋和兴趣所在,他们就会展现出大人难以相信的成长质量和自驱力。

阅读和锻炼是张凤瑛最希望孩子们持之以恒做的事情。在现如今的青大附中,老师针对学生以及学生们的相互评价,学业成绩只占40%,其余的60%包括了日常的规范、阅读、劳动、锻炼、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

初中阶段的发育发展,是矛盾最集中的一个时期,生理、心理、思维认知都是一个关键巨变期。学校提出了要在同学间开展“同窗六比”,即思想上比进步,学习上比刻苦,知识上比丰富,生活上比俭朴,交往上比互助,目标上比高度。

学校不只是知识开始的地方,更加是行为开始的地方。知识的传承与创造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开始产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不同思维模式通过事实、问题、目标产生交流、协同、融合、生长。

张凤瑛明白,学生们需要去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保持和他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展开反思。不然,当孩子走出学校后,会发现他的知识体系过时了,不仅不能支持他应对现实世界,反而会对他真实地认知世界、真实地解决问题造成禁锢与遮蔽,他就不能真实地生活、真实地创造。

她通过一系列措施,想尽办法给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留白”。在她的主张下,学校将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交还学生,教师不允许随便进教室讲课,更不能拖堂加课;不上晚自习,学生放学后自主安排;每天早晨留十五分钟给师生诵读诗词经典;增设社团,由学生进行民主管理。

2019年,学校“山鹰科学院”揭牌成立。张凤瑛说,决心成立“山鹰科学院”,就是希望学生长凌云之志,勇敢地去实现自我突破。

打开“山鹰科学院”的导师名录,里面有:国际欧亚科学院李乃胜院士、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徐星、中国首位天文学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张双南、北斗女神徐颖、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王兆魁、国防科技大学卫星专家蔡洪、长征火箭设计师钱航、蛟龙号南海航段深潜首席科学家李新正、中国高速列车设计师林鹏、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白瑞雪、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徐兴永、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英雄航天员王亚平……这些位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走进青大附中,站上“山鹰科学院”的讲台,分享最新科技信息的同时,带来他们的成长故事,激励着年轻人。

张凤瑛说:“所谓仰望星空,就是要让孩子看见‘星辰’并不遥远。当一位位鲜活的、立体的科学精英站到他们面前,讲述那些动人故事的时候,学生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他们当中会有更多人想要成为那样的杰出者。”

2021年6月17日,酒泉航天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出征仪式,张凤瑛带领她的16名热爱航天科学的学生,在现场目送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为国出征。

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青大附中的学生与“火星叔叔”郑永春面对面,近距离观测长征五号发射历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前夕,英雄航天员王亚平和零号指挥员吴华,向青大附中的学子发出邀约:努力成才,报效祖国,共赴航天强国梦……

生生不息,依然去爱。这样激动人心的故事,在青岛大学附属中学里每天都在上演:上天、入地、下海、纵横苍穹、探寻地球生物基因……那些振动起翅膀的雏鹰,在一次次练习中,学会了飞翔。

青大附中有110名同学获得国家专利,其中国际奖项76个,国家级奖项390个,省级奖项218个。4名同学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9名同学获得“全国宋庆龄科技发明创新奖”,22名同学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累计2495人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奖项。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有这样的嗟叹:现在已经到了时候,我们应该有一所所不平凡的学校,一个个村子应该是一座座大学,学生们寄宿于此,在康科德的天空下接受教育,请一位阿伯拉尔来讲学,让一切有学问的社团来与我们分享。

唯真,能接受时间的磨砺和检验

时间像一趟永不回头的列车,载着人们一路向前。张凤瑛常在梦里回到那片原野,一次次按下磁带的播放键,树苗从一垅垅土里扎出来,越长越高。

“时间是一切的验金石,如果一所中学只能看到一个孩子要面临的中考、高考,看不到他数年或数十年之后样子,这样的教育就是伪教育。”怀揣做真教育的信念,张凤瑛将关注点放在“连结”上,去达成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连结,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连结,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连结。

坐想都是问题,起行才是答案。每个秋季学期,青大附中都要举办教育年会,为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敞开大门,产生各方面思想碰撞的火花,促成周围人成为变革的积极行动者。

2020年12月,学校以“求真知·做真人·教育唯真——以仁爱之心探寻教育真谛”为主题,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邀请25万人次参与,70多名老师走上讲台分享观点,七场素质教育成果展,七个开放的教育论坛,六节高质量展示课,五大主题研讨会下来,青大附中的教育年会成了岛城名副其实的“教育顶流”。

近10万家庭在线观摩了青大附中的公开课:初一综合实践课《我是服装设计师》、初一美术课《色彩的魅力》、初二物理课《眼睛和眼镜》、初二地理课《青藏地区》、初三整本书阅读课《读水浒论英雄》、初三主题班会课《我的人生我做主》,将课堂的最大魅力还原给更多人读懂。

学校五年前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立了工作站,定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家访服务和免费咨询服务。自主开发了生涯规划校本教材《为青春期护航》、《我的未来我做主》。学校每年举办的“家长节”、“涵泳读书会”,由家长和教育专家分享家风故事,表演情景剧,让教育理解相互传达。

走进青大附中,总会被师生们脸上呈现出的一股昂扬、朝气的“大唐气象”所感染到。学校管乐团、民乐团屡次登上国际舞台;“大爱尚美”系列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师生们的书法、绘画、篆刻、舞蹈、器乐、朗诵特长提供展示;“燕鸥剧社”全英文公演话剧《我不完美》,牵动数千观摩家庭自主发起“为何我看见不完美孩子”的社会化讨论;社团嘉年华、模拟上合峰会、莎士比亚戏剧社……丰富多彩的社团生活,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找到各自的天赋所在。

市民们见证更多的是青大附中的“洁之队”公益社团。过去五年的200多个周末,人们每每能看见身着队服、佩戴队标的“洁之少年”,活跃在大街小巷、旅游景区、公园商圈,清理市容,宣传环保,以切身行动改善周遭社区。

学校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校际互动交流指导,派出干部教师到贵州、云南、平度等地支教送教,先后与平度云山中学、酒泉东风中学、云南单甲中学等达成跨区域帮扶结对。

“给予每个学生适合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精彩绽放,这就是教育的本真。”张凤瑛说,不管未来怎样变迁,教育始终要主张一个“真”字,教育要归正,而它的真道路,就是坚定地选择培养完整生命成长和可持续终身学习的下一代。

好的校长,手里有一把种子,心里有一方沃土。现代人仍要像生活在原始丛林的祖先一样,探索、冒险、寻找道路,面对意识与精神的丛林,从知识进化到各种思维方式、认知框架的迭代,对普遍而恒久的主题做出新的定义。

《五种时间》的最后写道:如果你一直渴望有一个人能敦促你走上这条道路,能够在诱惑袭来时拉住你不放,不许你胆怯,不许你沉沦,不许你随波逐流,不许你就此沉睡,那么现在,你自己就是这个人。——我还以为是那个你视为榜样的人,当回过头来,原来那个人,就是自己。

采访结束后,我漫步在青大附中所在的天山路街巷,耳畔回响起那些写《山鹰》的句子:“青春时光为着信念掠过生命的花朵,大山里依旧宁静如常,一抬头就能望见,那些用不同颜色的葛藤织成的网,小山鹰们用夜莺的歌声滋润流放的心音……”(文/ 左希 图/青岛大学附属中学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