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专家云集!首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顺利召开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王富军 贺苗苗 | 时间: 2021-11-16 | 责编: 罗天林

2021年11月14日,首届“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本次大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27位知名专家以及200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者受邀参会。

本次大会由1个主论坛+6个分论坛组成。参会学者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以专家报告、论文报告、点评为主要内容,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这一主题,共探学术前沿、共议学科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校长曾庆良在会上发表致辞,他表示,会议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将发挥积极作用。对于首届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承办,他向各位专家学者对山东师范大学的关爱与支持表达感谢。

大会中,中央党校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围绕“全面精准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主旨发言。他从定性、定位、定法等多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详细解读。他表示,从道路问题上的“世界失我”到“世界有我”再到“世界向我”,分别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主体向度”,展现了中国道路的“世界向度”,表达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中国向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具有的全新的世界意义。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南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逄锦聚教授就“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基本经验”进行了交流。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中国人民不仅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长期增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奇迹;而且在理论上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包括若干重要方面。这些理论极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围绕“对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考”作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文明形态都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以全新的形态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广阔空间,将站在原有的一切人类文明真理和道义的双重制高点上。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使命”进行了理论解读。他指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强化三种视域、承载三种使命、同时需要发挥三种飞鸟的功能。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以“树立包含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共同富裕观”为题,作主旨报告。他认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追求,提升了共同富裕的境界,开阔了共同富裕的领域,为新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确方向。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方法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的所采用手段和工具,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形成严格的学术规范,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方法作为认识工具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是分层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如何选择和运用好一系列具体研究方法,他认为,首先要了解研究方法的功能。其次是把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一致性。再次是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围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构建”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炼更具标识性的概念范畴。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构建的视角就“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话题进行了交流。他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了发问,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时的误区,警惕走向只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与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这两种极端。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田鹏颖教授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究竟‘新’在哪里”,从四个维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解读。他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观察的新维度、“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新术语、“新”在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新超越、“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产主义新元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径,以全新文明形态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而且积累和发展着越来越厚实、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鲜活生动的共产主义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建军教授围绕“‘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谈到,“课程思政”概念是在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背景下,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强调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的形势下提出来的。“课程思政”在广义上泛指通过高校所有课程尤其是思政课程的教学而开展的思政工作,在狭义上特指通过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所开展的思政工作,当前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通常指后者。“课程思政”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隐教性等特点,开展“课程思政”要坚持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相结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统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呼应的原则,并通过多种路径发挥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性质及意义”为题,对从伟大建党精神到抗疫精神等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不断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百年积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一道,共同助推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是21世纪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他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系统构建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探索,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包括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市场决定作用理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内容和成果,实现了经济发展从理论创新到范式创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凤才围绕“对待现代性的四种立场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进行了主旨发言。他认为在对待现代性问题上,既要承认现代性的普遍主义内涵,又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既要有世界眼光,又要有中国立场;既要吸收、借鉴现代化的积极成果,又要减少、避免现代性的负面效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确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明类型。

24位获奖论文代表在分论坛上先后发表学术报告,专家代表分别从论文的优点、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思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点评,并鼓励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敢于、勇于研究生活中实践的“真问题”,希望广大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在研究中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破题深度,做一个接地气的理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文、图/王富军、贺苗苗)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