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1月1日讯(记者 徐虹)近日,启德留学发布的《2021中国澳门求学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内地学生赴澳门求学人数持续增长,2020年同比增幅近16%,部分热门高校报录比高达15:1,申请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
攻读硕士比例最高,七成以上选择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大学
澳门大学官网数据显示,2020年,赴澳门大学求学的内地注册学生人数为4147人,相比2019年上涨了15.61%。另外,2021/2022学年,澳门科技大学本科课程的内地学生报名人数超过1.8万人、澳门城市大学也高达1.3万人,报录比均高达15:1,申请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
启德留学近3年的数据显示,前往澳门求学的内地学生中,选择攻读硕士的比例较高,2021年为66%。其次是攻读本科的学生,占比超过30%。除高考生外,今年也开始有参加国际考试的内地学生申请澳门高校。
从申请院校来看,七成以上内地学生将澳门科技大学和澳门大学作为目标校。从启德留学的录取数据来看,两所热门校的录取率差距较大,澳门科技大学为60%,而澳门大学只有14%。
本科录取中,澳门大学的要求较高,应届高考生申请人高考成绩要达到一本线;硕士录取中,虽然只有澳门大学和澳门旅游学院要求提交英语成绩,其它院校的大多数专业并无硬性要求,但启德留学的数据显示,2021年硕士录取学生中,近半数都有雅思6分的成绩“加持”,无语言成绩录取的比例仅有13%。
从地域来看,来自广州、珠海、深圳三个城市的申请人占比高达50%,北京学生占13%。究其原因,除了广东与澳门距离较近,文化、生活习惯相似外,也与澳门院校对部分区域申请人的加分政策有一定关系。如澳门大学对京粤两地高考考籍的学生额外给予5分加分,而对于广东珠海考籍和横琴户籍的应届高考生,加分高达15-20分。
求学费用较低,毕业后可享受“海归”优惠政策
据介绍,澳门高等教育的学制为: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3至5年。本科阶段学费每年约4万元至10万元人民币,硕士阶段每年约4万元至13万元,相对于欧美国家,费用优势明显。而且,从入学第一年起,澳门各高校均会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发放不同额度的奖学金,或直接减免首年的部分学费和住宿费。
从申请专业来看,启德留学数据显示,内地学生选择商科与经济学、人文社科类、理工科的比例居前三位。在申请人数最多的商科与经济学大类中,工商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会计三个专业的占比超过6成。值得关注的是,澳门院校的商科硕士专业对GMAT/GRE考试不作硬性要求,门槛相对较低。
据了解,内地学生在澳门毕业后,可以享受“海归”同等身份,享受购房、落户、购车等福利。同时,澳门高校的学历文凭也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认可。澳门与欧美等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或分数互认协议,在读生可申请转到相应大学继续升读本科课程,毕业后可以获得澳门和海外合作院校的双学位。
澳门面向内地招生高等院校的特色与优势
目前,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旅游学院、澳门城市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6所高校可面向内地招收本科及以上学生,与内地互认文凭。作为澳门唯一一所国际化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大学以英文授课为主,八成教研人员来自世界各地,是澳门第一所获AACSB及AMBA商学院认证的大学,设置中药质量研究、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智慧城市物联网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与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所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可以选择到全球150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和学习,体验不同文化的生活。
澳门另外两所公立院校分别为澳门理工学院与澳门旅游学院。澳门理工学院是多学科、应用型的高等院校,商科与计算机为全英文教学,艺体类专业为中文教学,其它为中英双语或中葡双语授课。澳门旅游学院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监督,设有教学餐厅,特色专业包括酒店、旅游、文化遗产、会展、零售及市场推广、休闲娱乐、康体活动、文化创意及厨艺等。
澳门科技大学是澳门本地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私立非盈利大学,授课中英双语为主,部分课程以中、葡或西班牙语授课;拥有中国境外高校中药领域唯一的“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澳门首个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诺贝尔奖得主澳门首个“生物物理与中医药实验室”;资讯科技学院由清华大学教授组建。
另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是澳门城市大学,研究生大多为中文授课;作为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十余所国际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国际款待与旅游业管理(博士、硕士、学士)是目前澳门唯一均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优质教育素质认证的特色课程。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是镜湖医院慈善会属下机构,其中护理学是内地生唯一可申请专业,每年仅招10-15名内地生。
最近刚获教育部批准,可以面向内地试点招收研究生的圣若瑟大学也是一所私立大学,根植于1594年澳门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学府“圣保禄学院”的悠久传统。圣若瑟大学致力于推动中国与欧洲在文化、科学、伦理和哲学传统等方面的创造性对话,并基于此逐步发展为一个中西交融的学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