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促进儿童成长:打造课后服务高新国际学校模式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洪霞 | 时间: 2021-10-27 | 责编: 罗天林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双减”和“五项管理”的有关要求,西安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5+2”模式。

这一重要举措满足广大家长对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的迫切需求,切实解决了家长因上班没空接孩子而出现监管“空档期”这一长期困扰家长的社会难题,同时,也缓解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进而给“五育并举”提供了有机融合的时间、空间和契机。

学校作为课后服务实施的主渠道,其实施理念决定着课后服务的成效。因此,首先我们要厘清课后服务的价值目标是什么,才能够有效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双减”“五项管理”背景下课后服务价值目标

课后服务价值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家长和社会三个维度。课后服务价值目标是课后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完整人格的预期规格。

1.学生价值目标:获得多元成长

(1)促进完整人格的形成。在“高新全人教育”地引领下,学校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全人格、高德学、新智慧的高新少年”。围绕培养目标,学校变革课程结构,开发序列化课程内容,以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开掘学生创造力,使“完整人格的培养”路向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全面化。

(2)满足个性需求,获得特长发展。课后服务针对孩子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将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培养成爱好,将他们擅长的部分发展成特长,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他们特长的发展。这是学校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需要应有之为。

(3)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课后服务内容要涉及动手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并对这两类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

(4)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校内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教师的专业指导,不断驱使学生学习的习惯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课后服务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项目,创设交际情境,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励他们互帮互助,让他们体验到交际的乐趣。

2.家长价值目标:解决家长困难

推行“三项减负”优化服务。坚持公益与公开并重,减轻家长经济负担;坚持辅导与答疑并重,减轻家长心理负担;坚持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并重,减轻家长精神负担。由此有效降低了家庭的教育成本,满足家长“课后班”的理性需要,解决家长辅导作业焦虑等问题。“三减”带来了“三感”效应,即学生成长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触发家庭获得暖暖的幸福感、传播到社会获得安稳的幸福感。

3.学校价值目标:助力“五育并举”

将课后服务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统筹校内外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为教师再发展提供了可能。课后延时课程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施的“开发创新课程”,极大的激发教师探索与研究的热情,拓展教师学科视野和融合意识,提升教师专业认知水平和综合开发课程的能力。

(2)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沃土。“为每个孩子的完整发展提供更适合的教育”是我校的办学使命,我们以此顶层设计课后服务课程,采取“因材施教”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差异性学习的功能,实现“五育并举”。

课后服务在政策设计上包含双重目标,即育人目标和社会服务目标。因此,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不只为了孩子,也是为了家长,但最终还是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未来。

二、建构“三维进阶式”课后服务育人模式

“双减”政策的出台,注定赋予了这个新学期截然不同的意义。在这一背景下,课后服务应该怎样“提质升级”?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坚持自愿选择、规范服务、公益普惠、安全至上的原则,边实践边探索,因地制宜、标本兼治,打造出“两段三级式”课后服务西安高新国际学校模式,为新时代下西安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今年9月,学校将课后服务的课程全部纳入“高新全人课程体系”之中,这样的统整,实现了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到面向分层、开阔视野,再到面向个体、丰富个性的课程联结,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精准的选择”,将家长的“操心事”变成了“暖心事”。

(一)第一阶段:自主学习

采用“1+X”协同融合策略

9月1日,我校正式实施课后服务“5+2”模式,目前,有98%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自主学习阶段,是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教师答疑解惑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在这一阶段,学校以“基础课程的课业辅导”为主,以“1+X”协同融合策略的方式(“1”即每班一位班主任老师;“X”,即学科老师协同班主任进班答疑解惑)三科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这一方式,为学生在校扎实地完成各学科作业提供了时间,兼顾到了学生的全学科发展。

为了落实在“自主学习阶段”---让学习真实发生、让问题校内消化、让能力实现进阶的目标,完善了学校现有的《作业统筹管理办法》,强化过程管理,优化提升课后服务辅导答疑的质量。

开展作业备案,控制作业时间

1.作业布置备案。教研组长对作业质量进行把关,审查难易程度和配置梯度,形成每日备案。

2.作业文本备案。教师提供作业布置备案表的同时,提供对应的作业文本。教研组长提前一天整理并提交作业文本发至教科研中心审定,再以周为单位整理作业文本,为研制校本作业、开展作业分析、组织教研活动提供鲜活的素材。

3.完成情况备案。自主学习阶段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如实记录时间,填写作业完成情况备案表,并说明特殊情况。

强化教研活动,提升作业品质

学校优化教研活动设置,将作业作为日常教研与专题研修的重要内容。在全景式教研时研讨作业设计,从时间维度思考作业设计,即以周整体设计作业或以单元整体设计作业,将一个完整单元的教学内容或一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业布置进行系统设计,制定整体方案,并从中提取一日作业设计进行具体解析。解析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适应本校学生特征,密切联系课堂教学。在完成作业应用后,可就批改方式、情况分析、讲评辅导等进行专门研讨,交流提高作业应用效果的有效途径,研讨后续教学改进的主要方向,并基于证据优化完善作业。

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科学统筹

学校建立了《作业统筹管理制度》,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采用“基础作业+弹性作业”的模式,通过设计分层性作业、提供选择性作业、提供个性化作业指导等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作业需要,使得所有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均能充分获益。

在课后服务时间,教师将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归因分析并反馈给学生,同时调整第二天的教学设计。另外,还将帮助学生定期查找、分析作业出错的原因,给学生留足纠错时间和空间。对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认真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教育管理和个别化辅导。

(二)第二阶段:变革课程结构

序列化开发三维课程内容

不但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还要提供“更精准的选择”。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将课后服务作为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劳育等方面的新契机。因此,把课后服务第二阶段纳入学校“高新全人课程体系”整体去考虑,将“高新全人课程体系”下的“拓展课程、选择课程、综合课程”这三维课程作为课后服务实施的重要支撑。

这是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适切性、选择度,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它涵盖品德与人文、科技与数学、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劳动与实践五大学习领域九大门类共计137门课程,丰富的课程有效抵达每一个学生。

随着课后服务的实施,课后服务提供的这些课程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关联、指向学生的哪些素养、是否序列化递进,深刻影响着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水平,也体现着学校课程建设的现代化能力和水准。

高新全人拓展课程:纵向分层,重构内容层次

拓展课程强调全体参与,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与提升。它以语数英三大学科为主导,内容设计上体现年段的差异性,强调过程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开设了诸如“百家争鸣诗词会””“ “想象奇趣馆””“ “巅峰大脑””“ “勤思堂””“ “财商天地””“ “趣配音””等60门课程,以最美的方式想象最动人的学习。

高新全人选择课程:横向分类,重组课程门类

选择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擅长来进行自主选择,以满足自己的个性需求,促进其特长的发展。这就给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开发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每个学生的课程需求都不尽相同。为此,我们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大数据的前期调研,做好课后服务选择课程的科学研判,将需求进行分类,使课后服务的选择课程形成一种丰富而不单一,立体而不杂乱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新全人选择课程以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心理健康类、品德修养类为主,形成了五大类课程群落,涵盖77门课程,除了足球、田径、武术、啦啦操、国画、书法、机器人、无人机等传统优势项目热度不减,新增项目比如攀岩、冰壶、棒垒球、橄榄球、马赛克贴、皮影制作与表演、男声合唱、男生舞蹈、水下机器人、python编程等更是极具吸引力。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全人大讲堂”、“家长课堂”,聘请专业人士,涉及科普、人文、艺术、工程、考古等多方面的内容。

早在2018年,学校还成立了由校长—分管领导—艺体中心—艺体教研组、青青草艺术团组成的艺术特色教育组织网络,形成了有效的管理系统。为保证整个艺术团可持续、专业化发展,在师资配备方面也形成了独有的模式,即内调外引与一人多职相结合。内调指学校内部培养调整艺术教育师资,多以兼职的方式,一人兼多职,课堂上是老师,艺术团中是指挥、乐务;外引则是引进校外优秀艺术学者、专家来校定期指导、交流。

高新全人综合课程:多元评价,重现生命样态

高新全人综合课程是课程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对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选择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的展示与评价,也是“课程化”达成的“最后一公里”。课后服务是否“课程化”,是否能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就必须根据课程目标、类别和内容,丰富测评手段,规范化监管评价。所以,我们以博雅融通人文艺术和格物致知科学研创课程为统领,以“博融人文节”“博智数学节”“博趣英语节”“博雅艺术节”“博健体育节”“博爱阳光节”“博创科技节”“博乐劳动节”八大节日为评价平台,在节日活动中采用丰富的测评手段。

一是作品展示评价,对于手工、绘画、科技创造等艺术类、科技类节日课程,可以采用学生作品展示的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官媒平台展示课程理念和学生作品设计理念,既对课程进行宣传,也对效果进行评价。

二是活动展演评价,对于管乐、国乐、合唱、体操等项目,采用汇报展演进行评价其效果。

三是活动竞赛评价,对于体育运动类、人文思维类节日活动可以通过年级竞赛的形式进行评测,以赛促提升。

四是项目驱动评价,发布项目,以项目驱动合作学习,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境化、合作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评价。

本学期周五课后服务的综合课程将以“博乐劳动课程”为主,以“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养和劳动实践锻炼”三个层面为劳动教育的立足点,以“家园美”“田园行”“职园启”“创园能”四个维度的劳动教育实践为育人路径,分批分阶段落实课程内容。孩子们将以小创客、小主人、小农夫、小工匠的身份参与学校劳动和校外实践。丰富多元的课程活动,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和沃土,也见证着高新国际学校一以贯之教育使命与责任担当。

学校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管理,实行课程、师资、选课、考核、评价一体化治理,实现了课后服务的优化升级。学校课后服务表面是服务,但其实质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既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更解放了家长的精神压力。

一直以来,西安高新国际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足“人的完整发展”,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从解决部分家长接学生的困难转变为吸引所有学生参加;从提供看管的基本服务转变为开设丰富的兴趣课拓展学生素质;从校内减负转变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培育孩子核心素养,在落实课后服务过程中不仅重视社会服务目标,更强化了课程育人目标,增强了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教育回归本义,让教育更有温度。(文/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洪霞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