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对话田勇:乡村振兴背景下落实“双减”的区域经验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10-15 | 责编: 罗天林

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其经验和实践对全国其他地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恰逢“双减”政策的颁布,乡村教育振兴和“双减”政策最终都指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湘西州在“双减”背景下是如何进一步推动当地教育发展的呢?

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邀请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勇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袁野就“乡村振兴背景下落实“双减”的区域经验”话题进行了对话。

【背景介绍】湘西州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2020年打赢了一场史无前例、感天动地的脱贫攻坚大决战,教育扶贫“零”问题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通过国家验收,泸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作为“湖南唯一”成功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

【本期嘉宾】田勇,2020年8月至今,任湘西州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狠抓教育改革契机,力推湘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抓的泸溪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经验获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并作为“湖南唯一”成功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本期主持人】袁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博士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在英期间深度参与英国皇家工程院、英国皇家研究院等机构的教育工作,并进入英国中小学授课。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深度参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相关课题研究工作。  

话题一:乡村地区落实“双减”工作,重点、难点在哪儿?

袁野:湘西州作为“乡村振兴”极具代表性的地区,如何解读 “双减”政策?您认为乡村地区落实“双减”工作,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田勇:关于“双减”政策,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我州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领域差距的提供了绝佳机遇,我们一定要借改革之势,抢抓先机,补短板、强弱项、固根本,全力推进“双减”落地落实见成效,助推湘西教育优质均衡稳发展。

长期以来,我州面临着好老师引不进、留不住,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教育城乡、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等现状,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农村差,初中差,理科差现象依然存在。要正视差距和不足,以“双减”改革为突破口,将打好“加减乘除”组合拳作为落实“双减”的重点工作。

“加”就是课堂加质量、课后加服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推动“五育并举”向纵深发展。“减”就是减校外培训负担、减学业压力。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学生减压;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为家长释压。“乘”就是发挥改革创新、家校协同联动的乘数效应。建好用好家长学校,培育“家校共育”理念,引导科学、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除”就是祛除教育顽瘴痼疾。克服“五唯论”,将教育拉回时代所需的轨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体系构建”我州是推进“双减”的难点,通过奋力实现“六大突破”,全力构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大体系”。

“六大突破”例如:教育布局新突破。围绕“撤、并、建、用、管、带”六字原则,抓实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和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同时,首次提出“七室一基地”的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为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升级明确工作方向与标准,旨在满足乡村地区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需求。

“三大体系”即: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合理安排师资力量,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引入机制,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作用,全力打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构建“城乡一体”的发展体系,系统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域化治理、城乡共同体建设。

话题二:乡村教育如何优质均衡发展?

袁野:“泸溪经验”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典型案例入选《2019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报告》,为全国推动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样板和落地思路。“泸溪经验”和“双减”政策最终目标一致,都是实现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但政策和落地中间需要以当地教育现状为基础,以当地相关部门为纽带,湘西州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推广“泸溪经验”?基于湘西州现状,对区域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了哪些举措?

田勇:主持人您提到“泸溪经验”,那么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泸溪经验”。“泸溪经验”的核心就是“贫困县如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用三句话总结就是“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一是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党委、政府几任班子在“吃饭财政”都困难的情况下,长期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对教育投入不打折扣、长期均衡、不留欠账,城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形成了“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地段搞教育”的泸溪现象,泸溪县的基础教育得到了优先发展。

二是始终聚焦“教育公平”,坚持“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上好学、好上学”,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有学上”就是,全县147个村,无论学生多少,几乎村村都办了学校,全面落实学生资助全覆盖政策,确保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上好学”就是,全部按“30个一”标准建设学校,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切实增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好上学”就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绩效考评机制,营造“好上学”的良好环境。真正实现了学生“上学不出村、出村不出乡、出乡不进城”,泸溪县的乡村教育得到了公平发展。

三是始终坚持“教师优待”。党委、政府狠抓政策落实,下大力气强化教师资源配置,用心用情落实好教师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等政策待遇,出现了教师“挖不走”、教师自愿申请到农村学校任教的现象,泸溪县的乡村教师队伍得到了有效发展。

基于我们全州教育发展现状,我们在双减背景下,推广“泸溪经验”,实现区域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一体化”。

第一是注重优先发展,推进办学条件一体化。一是坚持教育优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二是坚持完善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优先保障教育支出,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三是坚持整体推进。将城乡学校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原则,优化教育布局。加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学校教学、食宿、交通条件。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构建“互联网+教育”平台。

第二是注重资源倾斜,推进师资配置一体化。建立“县管校聘”制度,完善新进教师优先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将绝大多数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并规定一定的服务年限,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严格落实教师乡镇补贴政策,继续完善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推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将职称、荣誉、奖励指标向乡村一线倾斜,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住”。按照不低于当地教师工资总额的1.5%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大力实施“国培、省培、州培、县培”校长教师全员轮训,确保乡村教师“教得好”。

第三是注重高效治理,推进学校管理一体化。一是加强教育强县考核。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将教育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对教育工作实行月预安、月督查、月小结、月通报制度,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抓教育教学常规的全面落实,做到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加强管理队伍考核。建立教体局班子包乡镇、股室包学校协同管理和捆绑考核制度,学校考评得分直接与股室年度考核挂钩。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实行任期内年度考核与任期满综合考核相结合,对考核评价为优秀的校长继续聘任,不合格的予以免职。三是加强教师绩效考核。讲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加强乡村教师教学质量监测,对排末位的教师,取消其当年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资格。

第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推进教育质量一体化。一是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5年为一个周期,城区优质校对口帮扶农村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政策,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行师生一对一帮扶,保障贫困学生的教育权益。二是实行“村小建设管理18条”。借鉴泸溪“村小18条”成功经验,按照“30个一”标准,全力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优化提质工程,努力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实行教育精细化管理模式。以“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为抓手,大力开展精细管理走比看、质量分析等活动,不断提高乡村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一校一品”工程,提高学校办学品味。

话题三:乡村学校如何利用好社会资源?

袁野: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州,近年来一直在开展极富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探索出了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社会资源支撑学校教育主体开展特色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向学校内引入社会资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之一,您能否介绍下湘西州“社会资源进校园”的实践经验,尤其是机制如何创新以保障有序、有效引入“社会资源”?

田勇:我们湘西历史文化厚重,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国家级民族存续状态良好,全州“非遗”达3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项,代表性传承人33人。这些以“非遗”、民族文化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源,成为支撑我州中小学开展特色教育的“活水源头”。

为顺利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我们依托民族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民族文化进校园”品牌活动为着力点,初步探索出了一个保障有序、有效引入“社会资源” 助力学校开展特色教育的良好机制。

一是建立资源库。“双减”政策背景下,社会教育资源进学校是大势所趋。我们顺应形势发展,引导全州会社资源有序有效进学校,对各类辅导机构、培训机构进行了摸底和调查问卷,建立了资源库,掌握了全州社会教育资源的底子,为全面落实“社会资源进校园”储备了资源。截至目前,全州由相关部门审批的校外培训机构322家,从业人员789人。

二是把好准入门槛。我们对社会上的辅导机构、培训机构等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考察审核。通过考察审核,将社会口碑好、成绩突出的优秀辅导机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和科学优质的课程教材资源,纳入“社会教育资源库”中,学校可以通过招标等方式,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社会资源引进学校。经申报审批,目前已有55家培训机构进入“社会教育资源库”,有17家培训机构与公立学校达成初步协议。

三是落实政策保障。教育主管部门从教师、场地、经费等方面对“社会资源进校园”予以政策保障。我们起草了相关政策,鼓励辅导机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资质,鼓励优秀的辅导机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通过事业单位招考进入教师队伍。同时,我们通过政府购买、租赁等形式,将原来用于校外辅导、培训的场地、器材等流转给公立学校使用,或对公众免费开放。我们通过教育基金会筹措经费50万元,用于启动“社会资源进校园”行动,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缓解了学校在音乐、体育运动、美术、舞蹈、编程等课程中师资缺乏的现状。花垣县整合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县体校等部门的特长教师,以走课的形式补充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四是强化管理评价。对进入校园的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我们加强日常监管,督促其认真开展校内辅导工作。建立完善由学生、家庭、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对进校园开展的辅导、培训进行效能评价,促使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补弱增强、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公平、全面发展。

袁野:湘西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为乡村地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思路和实践案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落实“双减”政策,以创新的思路提出了“七室一基地”,攻克乡村地区教育体系构建的难题。湘西还产生了“泸溪经验”、“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既有地域特色,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教育振兴”实践经验,期待未来湘西能够涌现出更多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果和案例。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