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培育卓越农林新才,助力中原乡村振兴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10-14 | 责编: 罗天林

河南科技学院是一所因农而生、缘农而兴的地方性院校,具有悠久的农学办学历史。学校目前有涉农本科专业15个,其中农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有河南省重点学科10个,其中作物学为河南省A类特色学科;学校多年来根植中原,面向三农,培养了大批高级农林专门人才,近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为指引,扎实开展新农科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服务中原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知农爱农新人才

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卓越农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全面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面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升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农林人才和职教师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和农科类卓越中职教师培养项目承担单位。近年来根据新时代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现代农业对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需求,实施了“四位一体、大类融合”卓越农林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双师型”卓越农科职教师资;二是根据现代职业农民素养发展新要求,构建“三段进阶、工学交替”的“3+1”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下得去、留得住、离不开的卓越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2020年5月,学校主持的“‘四位一体、大类融合’卓越农林中职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现代农业背景下卓越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分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积极开展新农科教学建设与研究,建设农林类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实践基地。

2020年,学校积极开展新农科建设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和推荐工作。学校立项建设校级项目10项,向河南省推荐并获批4项,其中“地方高校园艺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和“新农科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路径与评价”两项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学校不断开展新农科专业课程建设,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根据总书记回信精神,结合课程思政改革,不断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坚定学农爱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激励青年学子在农业农村广阔天地建功立业,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学校基于农林生产实际问题、基于农林产业案例、基于科学技术前沿打造农科“金课”。三年来,“动物生产学”等18门农科类课程获批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植物生理学”5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6门农科课程被评为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

(三)不断农科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

积极适应农科专业信息化教学发展要求,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建设了校级农科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项,其中“农产品加工技术3D虚拟仿真实验”等3项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主持获批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猪养殖虚拟仿真和远程互动实验”。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这些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正常开放,为保障疫情期间实践教学的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目前依托公司企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合作社等建立校外农科教学实习基地80余处,建设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处。2019年以来,在新东区启动建设农科综合实训基地,将农学、植物保护、园艺等多科农科专业实训场所集中一起,建设高标准的校内实习实训场所;2020年5月,学校申报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新乡)获批建设,这是河南省获批全国认定3个基地之一,基地依托我院小麦育种中心基地,展示育种科技成果、体系化集成示范先进技术,进一步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学院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2020年7月在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遴选中,学校依托河南省莱恩坪安植保有限公司获批为省级新农科专业实习基地。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确定了“农学”等8个涉农专业被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了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项。

二、推进学科交叉及产教融合,探索农科发展新模式

学校根据新农科发展趋势,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挥学科较为齐全的优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改造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学校建有河南省“现代生物育种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粮食作物基因组编辑工程技术中心”等;近年来又建设了“农业物联网”和“农作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等平台,2019年,学校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农业”确定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学校坚持学科平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积极培育学科交叉发展方向,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学习和课题研究平台,不断提升传统农学学科研究层次,不断将学科发展成果运用于教学和人才培养中。

学校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近年来,学校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应用为纽带,带动了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先后与鹤壁市、濮阳市等地方政府签订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学校积极参与所在地农业发展战略,紧密围绕现代种业、品牌农业产业、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三个方向奋力发展,形成了以现代生物(小麦)育种中心为核心平台,扩展到农作物基因编辑、杂交小麦中心、农业物联网等多个省级平台,成为新乡国家农业示范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农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纽带,构建了“学科—专业—基地—公司—农户”教学载体,与中国农科院新乡万亩示范基地、中原中农良种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实践基地,探索建立了校企合一、教研合一、学做合一的三个“二合一”教学基地管理新模式;学校组织校企联合理事会,积极开展“三对接,六协同”开展全过程协同育人,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高校的指示精神,提高学校服务中原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2020年1月,学校主持“新农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项目,列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

三、发挥学科研究优势,助力建设中原新乡村

农学学科专业是河南科技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作物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筑牢中原粮,为实现“藏粮于技”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茹振钢教授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目前种植面积累计超过3亿亩,增产小麦240多亿斤,该品种于2013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欧行奇教授主持培育的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综合性状优良,2016年以来在河南省及黄淮南片麦区推广面积连年排名第一位,2018年成为本区域试验对照品种,有力促进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2019年“抗逆稳产小麦新品种百农207选育及应用”获得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学校近年还培育并推广了“百棉”系列棉花新品种、“百玉”系列玉米新品种等等,“百农”品牌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农业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不断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服务,为企业开展订单育种和品种改良、肥料开发、栽培技术指导、园林设计规划,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农村脱贫攻坚工作。近年来,承担“三区”人才服务工作项目312项,各类“科技特派员”项目32项;承担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开展讲座1000场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4000余人次,3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人,为农业战线培育一支永不撤退的生力军。学校以做好商水县、沈丘县和封丘县等地结对、定点帮扶为工作重点,积极参加脱贫攻坚工作,建立了商水县小麦新品种千亩方高产示范田,设立10个科技帮扶专项,在近两年河南省省级科技员项目考评中,我校54名科技特派员获得省级优秀,2个服务团受到省政府表彰。2020年麦收之际,《河南日报》《学习强国》平台等对我校专家教授助力农民朋友们实现增产增收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