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深耕素质教育   科学课程体系赋能后备人才培养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8-26 | 责编: 徐虹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大,科学类课程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也越发突出。在新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教育部还明确要求各地保证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时。

然而,在科学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课程的实践性不强,教学模式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听科学、看科学、读科学层面上,有些学校或者是教育机构,依然以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来教授科学课程,学生们的综合科学素无法真正地得到提升。

昊科教育创始人万美英认为,在信息时代,仅仅靠堆砌知识来拓展孩子视野和能力的做法显得不再现实,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习到对其终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才是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在。以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为例,激发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提升他们探索的动力、增强动手能力,要比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重要。

“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就是体现在它是综合素养的基础,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正确教学方式的引导下,让孩子们勤于动手、善于探索,并具备实验的设计能力,进而对思维以及综合能力进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科学课发挥的是触类旁通的作用!”万美英介绍。

她坦言,在昊科教育专注研究素质课程15年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科学课程快速的演变过程,这种变化既有内容层面的,也有教学方式层面的。比如,现在学生的科学课和十年前的课程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因为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前卫,接触的信息更广泛,因此教学素材要与时俱进,能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举一个例子,学生在低年级对磁铁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之后的学习中会探究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到了高年级会用磁铁创造性解决问题,比如设计一款电磁起重机,课程体系是螺旋式上升的,呈现出递进的状态!”万美英说。

值得关注的是,科学课程对师资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需要老师具备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在课程导入上要更加严谨、设计问题时更为巧妙,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具备发散思考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近些年一些专业的科学课程教育开发机构,都在不断地提升师资水平,甚至还邀请了权威专家加入团队,其目的就在于这些机构意识到了老师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科学课程教学对实验器材及教具也具有一定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应当拥有和课程匹配的实验器材,昊科教育在试验器材研发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甚至建设了自己的教具材料工厂,实现产教研一体化,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是非常理想且必要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的教育环境下,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类教育的开展将成为趋势,比如编程、人工智能、全脑开发等,这些领域不仅仅是国家鼓励的方向,同时也对提升青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部分教育机构在教学模式上的探索和努力,也必将为科学课程价值的发挥形成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