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第四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第三轮挑战于北京市杜威中国中心正式展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董艳、航天教育资深专家李天麒、Nokia光网络服务总监周晨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李佳等专家和来自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杭州市卖鱼桥小学、长春吉大附中力旺实验小学等近50所学校的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袁野主持。
本次挑战任务旨在提升教师的STEM教育专业素养,教师们通过创新科研、学习、教研一体化的方式,探索开放的新型STEM教育生态,促进了师生交流、共同成长,充分展现“学习无边界,师生共成长”的大会主题。
王素表示,通过本次展示,老师们将工程思维、设计思维很好地融入到了教学中,对于STEM教育的理解均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孩子们创新性的想法也让她眼前一亮。她认为,这次的挑战任务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育理念已经在老师们的心中生根开花。
王素指出,这次挑战展示中,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课程定位、课程设计仍需优化。她建议,在STEM教育上,不能束缚孩子们的思想,但也不能走胡思乱想这条路。老师们在进行STEM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引导,培养孩子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场挑战任务,以线下、线上双渠道展示与评审的形式开展,老师和学生们历经一周的时间,以“深空探索”为背景,在模拟建造火星基地的背景下,从土壤、能源、物资采集与运输等10个研究方向展开课题研究。
本次挑战分为幼儿园组、小学组、中学组。其中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以宇航员研究“太空食谱”为主题,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搜集火星环境、土壤、气候等资料,对比地球和火星的差异,根据火星温度变化情况,设计温度可控制的“新农场”。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的老师孩子们为外出的火星车设计风力发动机,实现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功能。杭州卖鱼桥小学六年级的孩子通力合作,展示了火星基地设计模型。老师和学生的精彩展示赢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航天教育资深专家李天麒、Nokia光网络服务总监周晨阳等人随后进行点评,并为学生们提供了权威的火星环境数据,从技术支持、工程建设的角度给每支挑战队伍提出优化建议,希望学生们的研究更贴近现实、更加全面和深入。
参加这次挑战的中关村第二小学的指导老师非常惊喜,她发现孩子们爱提问了,思考问题越来越周全,课堂气氛也更加活泼了。
参加挑战的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的学生说,这次的课题研究使他更加了解火星,专家们给出的模型优化建议让他产生了更多思考,之后会继续探索研究飞船模型。(文/贺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