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中国故事 | 马建红:在一所从零开始的公办学校,用体制创新打破传统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孙玥 | 时间: 2021-06-16 | 责编: 罗天林

2014年惊蛰伊始,春风浩荡,在产业升级的强大吸引作用下,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深圳。人口持续增加带来的挑战与日俱增,公办学位需求迅速增长,深圳市政府发布了未来五年十二项重大民生工程——“基础教育工程”便是其中一大亮点。

2016年,地处深、莞、惠三城地理几何中心,南接原特区罗湖、盐田的深圳市龙岗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新增1.29万个,居全市各区之首,位于大运新城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以下简称“华附大运学校”),应运而生。

大运学校全景

近日,中国网教育频道来到华附大运学校,访问校长马建红。五年来,在马建红的带领下,学校办学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全校师生在教育界屡获殊荣。

在访问中,马建红多次提到自己的“阿Q精神”。在面临种种危机时,凭着这股精神,她一次又一次化危为机。

一 困难是改革最大的动力,教育挑战一路升级

今年,是马建红担任华附大运学校校长的第五年。2015年她参与筹备学校,一年后,华南师范大学面向全国招聘附校校长,加上爱人身在广东,马建红稍作考虑后,就从杭州辞退了编制内的工作,前往深圳。

相较于深圳原经济特区,深圳市龙岗区彼时还处在“关外”的位置。近几年,龙岗政府大力发展大运新城,提出“高端引领、高端集聚、创新驱动、创新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引入很多知名大学。距离华附大运学校左侧300米就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此外还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在中国职业院校中排名第36位的深圳职业信息技术学院等,知名高校的汇聚提升了整个大运新城的文化层次。

有了书香环境的加持,华附大运学校加速成长,新机制教学改革更激发了无穷能量。然而,回溯马建红最早研究课堂改革的起因,其实不只是出于信念和才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被逼的,困难是改革最大的动力。”

书香环境

1.从老师到校长的开拓之路

马建红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留任附属学校做教研工作。2008年,杭师附小成立教育集团,在钱江新城开办新校区(杭师附小钱江校区)。由于颇具创新意识、迎难而上的个性,她被领导推荐去做新校执行校长。那时,教育界对“名校办新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少有探索。从普通教师一下子升级为学校的管理层角色,对马建红来说,期许和挑战并存。

马建红带着一群年轻而优秀的老师共同摸索。“第一年办学真的很艰难,才收了56个孩子。我们本区的一位副校长,因为信任,把他的孩子送过来了,后来这个孩子物理竞赛入选国家队,被保送到北大,还有不少我大学老师也把他们的孩子送过来。我当时是很“阿Q”的。我跟老师们说,‘学生数量不是问题,关键是看谁把孩子送过来。’”杭师附小钱江校区第一届20余名毕业生中,有3名考上了杭州外国语学校,“这个比例,从杭州外国语学校在全市的录取指标来看,是相当优异的。”

校长马建红发言

后来的三年时间里,马建红带领杭师附小钱江校区发展为区里最热门的一所学校,不仅合并了旁边的学校,周边房价也涨了七倍多。而后,马建红获得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浙江省教育厅联合颁发的“浙江省春蚕奖”,表彰其在名校集团化过程中的探索之功。

2 “有了小孩后,才真正读懂学生”

身为华附大运学校的校长,马建红对学生总施以设身处地的关怀,但她从强硬地命令学生到真正读懂学生,也经历过观念的转变期。

马建红初做老师时意气风发,管理学生的方法也简单粗暴。她曾因为学生作业没做好,给家长打电话说:“我估计他可能到7点作业都做不完,你给他送个饭。”如今再谈起那时候的工作状态,她不免自嘲道,“那时候还以为是对学生负责任。”

2017年六一儿童节活动

态度的转折点是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马建红发现,要让孩子做作业,先要引导他愿意去做。后来马建红带班,就开始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下功夫。比如一节课上三十分钟,马建红一定会留十分钟给学生们做作业,做得快时还能点评一下。后来学生们经常向老师讨作业,但只有表现好的学生才能拿到作业单,有机会跟老师单独交流。如此一番激励操作后,孩子们渐渐喜欢上了做作业。

3 怎样办好一所不被看好的学校

在华附大运学校开办前一年,龙岗区有两所学校在新体制办学上打头阵,但因种种原因,家长们颇为失落。时值深圳大力兴建公办学校,由于新体制学校的老师是没有编制的,因此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不高,受到大众的普遍质疑。

马建红顶着这种压力,前往深圳,培育华附大运学校这颗还未发芽便不被看好的种子。

第一次校长见面会令马建红记忆犹新。家长一出场就是各种犀利提问,给了马建红和老师们不太友善的“下马威”。见面会后,马建红安慰年轻老师:“没有强大之前,我们的努力他们没看到,我们就‘呵呵’。等有本事把它做好了,到时候我们再‘哈哈’!”在质疑声中,马建红的“阿Q精神”为老师们带来了希望。

团队创建初期尤为辛苦。马建红说,“我的头发就是在那段时间变白的。”由于华南师范大学指导办学的思维、规律与企业不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众对新体制学校的不信任。起初人们也对学校抱有误解,将办学品质与师生的基础薄厚结合在一起,而大运学校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2017年华附联盟工作室挂牌仪式

谈起学校从前的生源情况,马建红感慨道,“没有料到孩子们的基础这么薄弱。”深圳市的积分入学政策以60分为基础分,大运第一年入学基础分是61.2分。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基本来自周围的新打工者家庭。

华附大运学校招收的第一届初一学生,入学成绩排在龙岗区41所公办学校的最末位,到第一届中考时,他们的毕业成绩从第41位进步到第30位。第二届中考,位列区内第14位,且语文、历史单科成绩排名进入前三。这份跨越4年的成绩单让马建红更加坚定自己的治学方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核心。

现在的学生中,有香港中文大学孔雀计划的孩子、教师家庭的孩子、新打工者的孩子。多元的家庭背景汇聚到孩子身上,碰撞出多彩的互动。这段办学经历也丰盈了马建红的学生观,她意识到学生生而不同,而不同层次的孩子皆能不断超越自我,这成为她坚守的信念。

二 校园之于学子,是风为树木塑形

访问当日,马建红向记者介绍学生们展出的书画、海报、手工艺作品。文化墙还展示了“大运之星”候选者们的个人海报,包括简介、荣誉、座右铭等,从海报可以窥见每个小朋友未来的志向。一年一届的“大运之星”代表了大运学子的最高荣誉,全校1800多位学生要过关斩将,通过讲故事、演讲、拉弦乐等才艺展示,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环节的遴选,最终有10位学生可以获得“大运之星”的称号。

华附大运学校总面积不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更小。全校教职工共120多人,而包括厨师在内的职工只有11人,保洁员只有2人。因此学校便出台了一些特别对策。公共活动空间不够,学校就把部分停车位利用起来,提倡老师们通过拼车等方式通勤;教学楼内的场所由学生自己维护运营,还会设立卫生包干区、美术包干区等,既提高了孩子的参与性,同时也是一种劳动教育。

学生美术作品

最核心的还是学生的课堂。学校对课堂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学生有没有进步发展。学校的实验课、口语交际课、人机对话课等很受欢迎,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探究机会,希望做到“让课堂看见学生,追寻深度课堂”。学生作业是体现选择性、分层性、时代性的校本作业,而不是教研式作业。作业中有很多信息题,不同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同的板块来做,这对老师也是挑战。

华附大运学校的课堂变革始于2017年,当时由于课堂灌输蔚然成风,马建红决定开设校级公开课,面向社区、家长和兄弟学校开放。时至今日,华附大运学校每间教室后面,依然设有专门用来听课的座位,管理层、学校来宾,都可以走进任何一个课堂去听课,随时提出建议。

在马建红看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急不得的,自有它的周期性和规律性。教师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备课或研读教材,而是去读懂学生,而且要能够从毕业后孩子的发展,反观自己的教学思想。

让课堂看见学生

学生发展中心设计了一个幸运银行的玩法,寓意越努力越幸运,比如一个孩子每天不迟到、做家务等,就会得到币子,币子攒到一定数量后,他可以兑换和最喜欢的老师合影、看电影的机会,还可以带上全家直系亲属与校长在食堂共进午餐,费用都由学校出。午饭属于银行里比较贵的项目,基本要攒上一个学期。币子还可以用来考试升级。有的孩子平常成绩都很好,但某次考试突然发挥失利,看到成绩报告单上一排“优秀”中只有一个刺眼的“良好”,这时可以拿100个币子来换一次升级。

由于学校体制特殊,华附大运学校备受瞩目。马建红始终觉得被关注是好事情,因为它能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最近学校开展了很多交流活动,每一次交流都会带给学校反思,对学生也是一种历练。

马建红校长与学生

三 创新体制反映在内部管理的强大优势

对于大众而言,华附大运学校是一所完全的公办学校——学区入学、积分入学、不收学费等等,但从内部体制机制来看,这所年轻学校与普遍意义上的“公办”存在质的差异。

马建红从杭州来到深圳办学,有三句话很吸引她。一是“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二是“变宏观管理为微观管理”;三是“变教育管理为教育治理”。而体制创新思路,给了马建红更大探索和尝试的动力。

首先,马建红在薪酬方案上进行调整。“按岗定性、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简单12字的分配原则,是新体制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老师们在没有编制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进入大运的原因。

“优秀的老师往往工作效率高,那么他就可以承担更大工作量。”马建红解释道,在公办学校,老师做多做少很难区分开,但在大运,有体制机制托底,老师们带的班数不同,薪酬差距是比较明显的。

优秀教师

在工资方面,华附大运学校制定了有等级的年薪制,不同级别薪酬不同。如果老师一直没有进取之心,哪怕教龄再长,工资也不会上涨。

很多传统公办学校都是“教而优则仕”,干部难免占用老师的资源,如评职称、优秀教师名额等。但在华附大运学校,干部有干部的晋升体系,教师有教师的发展体系,两条路线互不交叉,避免了很多问题。

职工也有属于自己的晋升体系,薪酬与学历成正比。大运倾向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一名职工的文化水平越高,能够胜任的岗位更多、对学校的贡献越大,大大提升了职工自身的价值感。

一次口语练习时,外教让大家描述一样东西,每人依次在前一人的基础上增加形容词并完整复述,传到最后一位是学校的保洁员卢阿姨,她把一长串英文句子准确记住并复述了出来。马建红和老师们被卢阿姨所激励,马校长随手发了一条朋友圈,收到上百个评论点赞,甚至有媒体要将卢阿姨包装成网红。卢阿姨回绝了,她说,自己学习英语只是为了给孩子做个榜样。卢阿姨的好学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大运在教职工精神培育方面打下的扎实基础。

备课组会议

新机制下,学校自主管理较为灵活,可以突破公办学校对干部的年龄、职称、教龄等要求。华附大运学校最年轻的干部,从事教育还未满两年。

领导的选举遵循“任人唯贤”,基本条件是要做过管理岗位,有一定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竞聘讲演时,学校请来专家评委,从学术性和专业性的角度进行投票。马建红说,“我们始终认为你只有做得好,才能说得让人感动,如果没有真正体验过,即便语言很华丽,也是缺乏说服力的。”

华附大运学校的干部整体比较自由,幸福感也较高,这也是体制带来的优势。马建红给干部的设定是,每人分管一块工作,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尽情发挥。路径自由、思想自由,但标准和要求是高的,如果有损学生发展、增加老师负担、又没有促进师生发展的方案,肯定会被否决。

马校长和华老师进行听课指导

华附大运学校倾向让老师专注于纯粹的教学事务,尽量减少行政事务性的工作。近几年,学校把重点放在教师建设和专业发展建设,通过教师的发展,去抓教学的过程性管理。

教学过程性评价分几个层次进行。一是备课组和学科组层面,他们会关注课的专业性,听课后提一些建议等;二是年级组层面,华附大运学校的年级组全部是中层干部,会听不同学科的课,更多关注课堂的有效性;三是学校层面,马建红与外聘督学老师专门负责听全校的课。三个层面多轮听课后,为教学过程出一个综合评价。此外,也有对老师教案、教学设计等基本功的考核。

教学结果的评价分为考试与考核两大方面。华附大运学校对每个老师都有教学质量的考核,考试学科是看考试成绩和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两方面,如果一位老师把成绩抓得很好,但牺牲了孩子很多时间,或者采用很强硬的方式追求好成绩,那么他的学生认可度是不高的。虽然中考科目的考试成绩会占较大比重,但学校也会让老师认识到,同事之间的合作,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以及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后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要素。

华附大运学校开办初期,有个班级调皮的孩子比较多,但他们上体育课时却很乖,不像别的班那么闹腾。后来学校发现,班里孩子跟体育老师很要好,于是就请体育老师当班主任。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果然焕然一新,孩子成绩也大幅提升。

体育课

华附大运学校的班主任是没有学科界限的,每个学科老师的性格特点、思维模式,也从不同角度影响着班级的气质:体育老师一般情商很高,所以带出的班级特别阳光;地理老师做班主任,会带孩子们去做有趣的实践活动;历史老师懂哲学、通古今,会用发展的眼光和追溯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班主任群体更自由了,班级的样态也更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培养出有爱的老师。”马建红在华附大运学校办学,学校的心理与健康评分年年排第一,引起了深圳市心理健康委员会理事长吴跃文的关注。他找到马建红,想了解数据背后的原因,马建红回答他,“只有一点,学校管理对老师好一点,老师就对学生好一点。”

操场上的学生

四 曦光霁曙物,办学体制改革回首与展望

去年教师节,马建红收到一封封毕业孩子的来信,信中回忆了他们在大运校园的点点滴滴,包括与校长共进午餐的场景。这些校园记忆成为美好时光,在她的心底熠熠生辉。

回首办学历程,马建红最深的感触是,“一个学校的发展史是教师的发展史,更是教师团队的发展史,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优秀老师和干部,不如花点时间把当下的教师团队培养好。在有悟性的团队里,不见得每个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但团队内部互补,再共同作用于学生,对孩子来说就是完整的。”一名老师可能只探索出几条路径,但如果整个团队一起探索,路径就会更加宽阔。

快乐奔跑

“现在很多学校办学会比较拘谨,觉得要去参观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所有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同元素结合的结果,可能你不具有这些元素。像大运新城的几所学校,其实走的路都不太寻常,在过程中发现好像也能成功,就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在马建红看来,现在的学校在体制改革上可以更大胆一些,不设固定轨道,只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调研与反思,在“大胆”和“小心求证”之间,是可以实现平衡的。

华附大运学校的新体制集公办、民办学校之所长,将公办学校人员、经费、生源的稳定性,与民办学校用钱、用人、体制的自由度结合,在教育领域开启了一片新天地。“曦光霁曙物”,对于建校5年、教师平均年龄27.8岁的华附大运学校,“年轻”不是一项弱势,它意味着后生之力,也意味着迎着晨曦、充满朝气的勃勃生机。(文/孙玥 图/华附大运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