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2021“全球胜任力”中英校长峰会圆满落幕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6-02 | 责编: 曾瑞鑫

2021年5月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指导,英国教育科技协会 The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携手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联合主办,英国国际贸易部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支持,亦思国际教育及英国First Landing Education承办的“2021‘全球胜任力’中英校长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和英国的57位中小学校长和教育专家受邀出席。

本次峰会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为纲领。同时深入挖掘“全球胜任力”在多元文化中的内涵,对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会议邀请了原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参赞、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驻法国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现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马燕生先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先生,英国国际贸易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中国区教育与技能司副主任王晓静女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女士、英国教育科技协会主席Nick Chrimes先生致开幕词。特别邀请了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欧盟委员会顾问、北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联合委员会顾问Edward Melhuish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宝存先生发表主题演讲,27位中国知名中小学校长参加校长对话环节研讨。

现任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马燕生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提到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无论哪个领域,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则是不同教育体系的竞争。马燕生先生认为人才培养,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并表示中国的全球胜任力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以下核心素质: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熟悉国际通用的规则和规范、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优势的国际竞争力以及熟练使用一门以上的国际通用语言。同时他认为应着力从立德树人、推动中外人才交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广多语种教育以及加强创新创造教育五大方面展开国际化人才的教育工作。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先生表示我们国家进入了新时代的同时,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我们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王永利先生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离不开教育对外开放,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

英国国际贸易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中国区教育与技能司副主任王晓静女士表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后疫情时代下科技平台也使得学生们与国际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紧密。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在国际上为中国发声、讲好中国故事这一责任,还是作为全球公民,分享自己的声音,都需要我们的孩子们具备全球胜任力这一素养。同时王晓静女士希望让中国和英国之间、校际之间、师生之间和甚至是未来家庭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资源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沟通起来,真正为我们的孩子、老师和学校提供有益的资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女士说,由于技术、经济的发展,整个世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们既要增强我们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同时我们又要更深入的融入到整个世界发展过程当中,教育在整个的社会发展当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王素女士表示十分期待通过全球胜任力教育的形式,让我国的孩子们在未来能够发展的更好,同时也让中国发出更多声音,为世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英国教育科技协会主席Nick Chrimes先生在开幕致辞中强调青少年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球胜任力是持续的、终身学习的过程。在这一领域,英国教育科技协会AET也一直在鼓励并促进中英之间有关全球胜任力的文化联系。

会议特别邀请了两位知名专家发表主题演讲。Edward Melhuish先生是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欧盟委员会顾问、北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联合委员会顾问。他发表了题为Early Experience, Long-term Development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早期经历,长期发展和国家财富)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早期经历以及成功的早期教育对孩子们的情绪发展、就业能力,甚至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巨大而长期的。在他对英、美等发达国家及古巴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孩子的初期教育进而也会影响到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Melhuish教授对儿童心理,尤其孩子们成长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也有体系化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理事长刘宝存教授发表主题演讲,介绍了全球胜任力的内涵、结构及其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师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首先在方法上,除了可以开设全球胜任力课程,还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相关的课题,增加其趣味性。其次,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向学生渗透全球胜任力的愿景和文化理念。ESICY评价体系的课程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将全球胜任力元素融入课堂,探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英国教育科技协会中国区执行主席武印霞 Sabrina WU女士主持了会议。

校长对话环节:

在校长对话环节,嘉宾们围绕着全球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测评与国际资源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三个主题,分四组进行对话和研讨。

校长对话第一场的主题是全球胜任力之课程建设与教学(1),参与到本场研讨和对话环节的嘉宾有:

北京学校 副校长 程岚

北京中学 副校长 周慧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副校长 李晓君 

北京致知学校 创始校长 张晔

广西桂林中学 校长 马劲

Moseley Park School  Emma Robots 高中部校长

主持:英国教育科技协会 课程与培训部总监 Sophie Guan

校长们围绕全球胜任力之课程建设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对话研讨。

程岚副校长表示北京学校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了学校全球胜任力课程建设的校本框架。在校本框架之下,既有在英语学科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所做的探索,也有以学科渗透,以跨学科融合所进行的探索。另外学校还有德育的主题活动。扎根中国、放眼全球,全力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坚强意志,会沟通合作、会创新、会博、闻审辨。

周慧校长表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在教学方法过程当中,要培养学生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探究的欲望以及坚持的勇气。其次通过大量的跨学科课程的一种尝试,通过项目学习的探索,让同学们在实践和探究当中勇于表达,不断尝试,敢于去在错误当中去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做法。并提到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一体是指健康人格,无论他身处何地,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两翼是要有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因为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即便是走出国门,也希望他们血液里流淌的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深深的认同感。创新精神,学校在推动学生做创新实践方面还是给了很多的空间,在学生的这种舒展方面也给了很多时间和支持。

李晓君校长表示八十中国际部的使命是面向全球发展、培养全球化人才的一个创新基地、实验基地,并一直坚持把全球化素养、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国际部的教学实践带动全校。并表示竞赛是学校个性化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展现,孩子们通过参加国际化竞赛,能够很好的去感受他所擅长和喜爱的领域与世界接轨是什么样子的;在今后学习我们这些学科的时候,怎么样去跟未来去接轨;跟世界去接轨等,这也是全球胜任力很重要的方面。

张晔校长提到在任何一个国际学校当中,从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有方法去探究、去发现、提出问题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全球胜任力这个概念,在每一天的所有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让学生时刻有这样的思维习惯。并针对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分享了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充分的给学生机会,充分的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他们的探究过程,第二个是在课程当中,会去建设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有能力做负责任的决定以及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马劲校长提到桂林中学有116年历史,其中有有众多的杰出校友,为学校不仅仅是资助经费,也给予精神上的很多鼓励。这些校友其实就践行了桂林中学的校训,专心志,忧天下。这也践行了家国情怀引出“四知”课程体系,知礼知恩知学知法。马劲校长提到,关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通过拓展课程,通过活动课程让学生们知道如何能交往,如何与人合作;通过社团的活动,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执行力,组织协调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说服别人的能力以等各方面的能力。

Emma校长表示全球胜任力在教育中的意义是发展对多样地域和文化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这意味着需要从不同层次去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培养全球胜任力可以鼓励学习者更具创造性地、富有同情心地进行思考,以解决他们自己可能从未面临的问题。 

校长对话第二场的主题是全球胜任力之课程建设与教学(2),参与到本场研讨和对话环节的嘉宾有: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杭州分校 总校长 王海玲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石景山学校 书记、校长 刘彦

北京王府学校 校长 王广发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执行校长 李艳丽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and Westward 学校 Jannie Coates 博士及团队

主持:英国教育科技协会 课程与培训部总监 Sophie Guan

校长们继续围绕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了激烈的对话研讨。

王海玲校长表示,人大附中杭州学校和英方的知名学校的合作,实际上是从全方位来进行融合,给学生创造一个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王海玲校长表示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是融合的过程,第一个融合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教育理念的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融合;第二个是师资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老师进行渗透;第三个就是课程融合;最后一个是校园文化的融合。

刘彦校长认为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对学校非常重要,要想培养这样的能力,最基本应该是让真实的学习发生,让真实的体验去呈现,特别是要通过课程来作为一个抓手和途径。通过这样的课程来实现对全球胜任力以及各种能力素养的培养。这种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来体现资源重构;另外,就是一个教育生态的创生。在学校教育中,技术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任务的推送,学习结果的分析评价,其实更多的是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信息素养,以及让他们思维方式发生改变。

王广发校长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人才标准要怎么转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的经济发展,都需要我们思考要用什么样的教育去改变这样现状。国家地位变了,国家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有讲故事的机会,国家需要更多的懂得两种语言以上的人才。尤其是我们的总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没有强国教育这是做不到的。关于教育,课程重点是课程与国际课程的融合,是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中抓的最大的一个中心任务。未来要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孩子们胆量要大,但是胆量来自什么?来自他的知识结构,他的视觉、胸怀、格局等,这些都需要被发展。同时他们也需要具备理解社会,理解国际,理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素养。

李艳丽校长表示汇佳国际提倡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资源。这么多年学校一直是在国际化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坚持双语双文化的同时引用IB课程,始终是把知识和现实在一个国际研究背景下结合起来。另外一个就是评估,除了对知识点评估之外,其实更多的是在每个学科里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学校未来空间设置的初衷,是希望为未来培养人才,希望是孩子能够具备接受未来挑战,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并思考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力,包括全球胜任力和在国际环境下的核心素养的延伸。其实这只是一部分能力的体现,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空间里面能有更多的机会去得到锻炼和提升。

Jane Coates博士表示英国森林学校采用户外教学的形式,把孩子们从常规的教室里领出来。使他们置身于树木丛生的林地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参加不同的活动。研究的初衷是了解年轻人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学习。作为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和社会责任行动计划中的一部分,要设法在社区中产生影响,然后再去影响本国以及国际人士。

校长对话第三场的主题是全球胜任力之测评与国际资源,参与到本场研讨和对话环节的嘉宾有: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 校长 周建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副校长 崔国行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副校长 刘忠毅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执行校长 程学军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 副理事长 李启生

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副主任 张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及Nord Anglia的学生代表们

主持:ESICY 亚太评价中心 商务合作总监 郝俊星

嘉宾们围绕着学校已开展的全球胜任力主题国际交流活动内容,活动收获以及学校未来关于加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期待和规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周建华校长表示,人大附中校际间的国际交流活动给校长的办学视野带来新的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有了国际间文化交流和全球胜任力的意识。周校长提到国际交流活动带给他的启示是最好的教育不一定在西方,也不一定在东方,可能在西方和中方融合的中间地带。这也是我们国际交流的意义。加强对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其次是改变教学方式,最后让学生承担有挑战的项目,关注人类,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  

崔国行校长提到二外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二外附中就是为二外培养具有中国心的国际化人才奠基。二外附中开设了生态主题特色活动,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社会担当。ESICY全球胜任力体系中有很多关于生态主题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框架,这与二外附中有很好的一个契合,这样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在提升英语的同时,又提升了生态文明的教育。

刘忠毅校长表示今年是陈经纶中学建校100周年,陈经纶中学自建校以来就有国际交流的基因,学校在国际教育的路途上走得很坚定。刘忠毅校长提到陈经纶中学的优秀校友郎平,强调培养全球胜任力人才的重要性。同时校长要有国际视野并懂得借势。陈经纶中学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意识并且在社会上有话语权的胜任力人才。 

程学军校长提到交大附中学生的国际化培养需要提升,并表示学校非常重视国际视野的培养,下一步计划在交大附中分校成立一个国际部,综合规划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提升课程的参与和互动,进一步落实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李启生副理事长表示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2020年举办了20多场“世界名校公益学术讲座”,同时也与英国教育科技协会合作推出了多场“全球胜任力”主题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都非常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提升。未来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将进一步加大国际优质资源整合,为打造“全球胜任力”特色学校服务,包括帮助中小学校对接国际资源,与国外中小学建立姊妹校,开展校际合作,组织教师培训,引进优质课程,组织中学生参加国际竞赛,组织海外研学,协助做好高端的背景提升等。

张靖主任认为全球胜任力是培养能够为中国的国际化发展添砖添瓦,在国际化高端领域的国际组织中为中国争取话语权的人才。张靖主任强调,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自2020年启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计划”,动员各地学校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是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髙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

在UNICEF的采访中,四位学生分别介绍了应该如何迎接目前新的全球挑战,采取什么行动。学生认为,应该从小开始全球视野的学习,拓展知识和眼界,提高全球胜任力。

校长对话第四场的主题是全球胜任力之教师成长与发展,参与到本场研讨和对话环节的嘉宾有:

海亮教育集团 总校长 叶翠微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 校长 王彤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 校长 王薏

江苏省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中方执行校长 田敏

Columbia University  William Gaudelli教授

主持:英国教育科技协会 课程与培训部总监 Sophie Guan

嘉宾们围绕着学校已开展的全球胜任力之教师成长与发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叶翠微校长说,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教育管理者能够让老师、学校非常自主地、自信地、自在地进行课程架构,基于孩子能够怎么样走出国门,走得更远而进行课程架构。叶翠微校长表示关于全球胜任力的师资培养,每个学校的路径不一样。海亮教育集团的路径就是就是尊重每一位老师,尽量给老师们创造一个平台,给老师们明确的发展方向。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具有国际胜任力和国际视野的教师,他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做出努力,为培养能够真正走向人类的2050年的青少年而努力。

王彤校长提到教师的使命为了未来而教,为了学生而教。对于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王校长提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这个时代的青少年发展空间很大,我们无法预知在10年之后、20年之后这个孩子生活在什么的地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眼光。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应该是通过线上线下,延续联动的方式来进行。王彤校长表示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更是为教师的全球力量而培养和人的可持续发展而培养。

王薏校长强调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面向国际化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人才,首先教师就要有全球胜任力。教师是让学生达成全球胜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软性的环境和支撑中间的力量。王薏校长提到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在65年的办学历程中,也在承担一个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奠基人才的重任。王薏校长强调,教师队伍全球胜任力的建设可以用三个路径来说,分别是学习为本,教学为本,研究为本。并且学校在每年的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之中,一定会有国际素养的课程的设计。芳草地国际学校有它得天独厚的环境,比如说外交部的外交官、各个使领馆的大使,他们都会成为教师培训课程的授课教师。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学习路径。无论是面向这个国家、地区、还是个人,随着全球一体化,我们的方方面面的认识、知识、能力、还有这种情感态度的东西都会产生的变化,这也是教师学习的不竭动力。

田敏校长表示对于未来全球胜任力的老师的培养,应该是放在全学段全时域全时空的状态,并提出教师培养有三个超越:打破学校的边界,穿越学科的边界,穿越学习的边界,让老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成长,让全球的胜任力有了更加接地气的生存空间。

William Gaudelli教授提到国际教育和传统教育在某些程度上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使用同样的资源,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立联系。我们必然是在全球互联的世界中互相依赖。各国的教育都在逐渐将这种全球化视野融入到课堂之中,老师需要教给学生国际教育中间的关联性,也让学生理解目前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亟需被反应、回应,并且世界面临的问题非常需要一个全球性的回应,一个人们齐心协力的回应,它超越国家和个人的选择。

校长们结合了自身学校和机构的理念,分享了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经验。教育者们在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现场高潮迭起。校长们就多个话题发表了见解,包括各学校在“全球胜任力”的提升的规划,如何培养孩子的全球胜任力意识、要采取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就。同时也细致地探讨了项目式学习(PBL)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以及教师队伍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校长们也展望未来,尝试对全球胜任力这个板块进行更深层次的规划。

会议最后,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战略合作主管李娜女士做了本次峰会的总结演讲。她介绍了剑桥大学的课程及考试体系中“全球胜任力”的培养经验。剑桥大学如何打造国际化体系课程,并成功培养出国际亟需的高端精英人才,是值得中国参考与借鉴的。

英国教育科技协会中国区执行主席Sabrina WU 武印霞女士主持了峰会。武印霞主席表示,英国教育科技协会积极践行全球胜任力教育理念,整合英国一流教育资源,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者为科研骨干,研究和推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球胜任力课程与测评体系。其中,ESICY评价体系四个路径包括能力测评、12个级别的全球胜任力完整课程、活动展评以及成长计划。这套体系是各位学校管理者实现培养出全球胜任力人才这一伟大目标的有效路径和选择。同时,在英国教育科技协会积极推动下,与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深度合作,持续鼓励并促进中英之间有关全球胜任力的文化联系。

2021“全球胜任力”中英校长峰会已圆满结束,本次峰会也留给教育管理者们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这也是教育规划者和实践者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27位中小学校长和专家受聘英国教育科技协会“全球胜任力”专家!

2021年5月27日,北京学校副校长程岚等27位中小学校长和专家,在2021“全球胜任力”中英校长峰会现场,受聘担任英国教育科技协会“全球胜任力”专家。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咨询专家马燕生先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王永利先生、英国国际贸易部中国区教育与技能司副主任王晓静女士、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萍女士、英国教育科技协会中国区执行主席武印霞女士、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副理事长鄂学文先生、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资深项目官员武新平先生、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东亚区战略合作主管李娜女士为受聘专家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

附:首批“全球胜任力”中方专家名单

北京学校 副校长 程岚

北京中学 副校长 周慧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 校长 周建华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杭州学校 总校长 王海玲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副校长 王淑艳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石景山学校 书记、校长 刘彦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 校长 娜木拉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副校长 王红军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副校长 李晓君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 校长 王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校长 付晓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 副校长 崔国行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副校长 刘忠毅

北京市朝阳区清华附中国际学校 执行校长 张文颖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分校 执行校长 程学军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小学 校长 李雪梅

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小学部 执行校长 李大雁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 校长 陈立华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 校长 王薏

北京王府学校 校长 王广发

北京致知学校 创始校长 张晔

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 执行校长 李艳丽

海亮教育集团 总校长 叶翠微

广西桂林中学 校长 马劲

江苏省苏州海归人才子女学校 中方执行校长 田敏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 副理事长 李启生

国家留学基金委东方国际教育交流中心 副主任 张靖

本文图片由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