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青少年模式” 防沉迷有效吗?部分形同虚设或内容单一

来源: 央视网 | 作者: | 时间: 2021-05-28 | 责编: 徐虹

原标题: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模式” 要真保护不要走形式

央视网消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将于6月1日正式施行,其中就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从立法的角度为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孩子沉迷网络是让不少家长忧心的事儿,不少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正加快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效果到底怎样?

天津:未成年人70天将158万打赏网络主播

近日,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案件。未成年人小刘初二辍学在家,父母让他在自家开设的蔬菜批发摊位负责收钱,忙于生计,父母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小刘沉迷于网络直播平台无法自拔,70天的时间,将父母的158万积蓄全部打赏给一名主播。小刘一家把直播平台告上法庭,最终,经法院调解,直播平台全额返还158万元。

  未成年人网络巨额打赏 案件频发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然而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又很容易对心智尚未健全且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类似“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熊孩子打赏主播12万,父母报警求助”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10岁。这些孩子成长于网络环境,有的甚至还没学会认字,就先学会了上网。

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手机是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上网设备。在受访的未成年人群体中,63.6%的未成年人有自己可以上网的手机。除了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智能手表、早教机等也将未成年人的生活与网络紧密连接。

有家长担心孩子沉迷游戏,视力正在严重下降;也有家长担心不让孩子接触网络,他们可能会与这个智能互联的世界脱节。与此同时,许多家长都注意到了各大网络平台陆续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防沉迷模式。当我们打开常用的一些应用程序时,都会弹出这样一个提示,监护人可以通过设置监护密码开启相应的保护模式,它们从某种程度上为家长提供了监管工具。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53家视频及直播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

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会在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浏览内容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截至2020年10月,已有53家网络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模式”。

“青少年模式”在许多平台推出已经两年多了,这些模式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是否行之有效,还是说形同虚设?网络打赏案件的一再发生是否意味着青少年模式还有漏洞,仍需改进呢?

对于青少年保护模式的有效性,大家看法不一。晚间新闻联合央视新闻微博发起的在线投票中,有超过1.7万名网友认为“青少年模式”没用,认为“青少年模式”有用的网友仅占15%。有网友留言表示:“有的是强制性的,但是未成年人却用大人的身份证登录了,它依旧和没有设置毫无区别。”“ 青少年模式尽管看起来约束住了未成年人,可新一代们的“见招拆招”更是需要开发者们来好好对付。”“根据实名制信息直接变更模式或者有点用。”

防沉迷模式有效吗? 技术专家做实验

网友和家长都表示青少年模式防沉迷效果不佳,那么这种模式到底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可以通过专家实验来看看。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 刘昊鑫: (这款APP)它是有一个家长监护模式,需要我们先设置一个密码,然后当我们取消的时候,它的密码是依然还存在的,直接点击提交,不需要输入密码就可以直接关闭这个家长监护模式。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 孙淑娴:首先我们看一下它正常模式下,亮点、关注和发现,还有一些附近、好声音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然后我们切换到青少年模式,输入密码看一下,是一模一样的内容,完全没有改动,“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

部分“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或内容单一

除此之外,技术人员指出,部分软件开发的“青少年模式”十分敷衍和刻板,打开后,内容池内仅剩下少量视频,或者软件功能几乎全部被禁用。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中心 孙淑娴:我们看一下这款App,内容功能是比较单一的“青少年模式”。我们划到最后,它很快就到底了,说明它的视频资源库是相当少的。

怎样让“青少年模式”更有吸引力?如何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愿意接受“青少年模式”?专家呼吁要把未成年人的利益和保护放在前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林维:要把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要把未成年人保护的这种优先性要体现出来,但是这些青少年保护模式本身的严格性其实还是都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青少年身份的识别,它如何精准到个人,如何精准到智能终端的使用者就是一个青少年,它要求作出种种的识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田丰:必须要按照青少年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兴趣建立不同的内容池,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够真正达到效果。那么建立内容池其实需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怎么让家长、孩子和企业共同来拓展内容池的内容。

如何给孩子们提供行之有效的网络保护?从加强立法到落实监管,还需要各方努力,多管齐下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针对网络保护 修订后增加完善哪些规定

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例如针对网络直播引发的问题,第七十六条规定:

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为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并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林维:这次《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把16岁作为一个界线,这个其实跟我们其它的民事法律的规定是大体吻合的。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 佟丽华:七十四条提出,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网络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我们原来说的尤其是网络游戏,当然《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包括了网络的直播、网络的视频、社交等。

有关部门也在加快“出手”。今年3月,针对未成年人打赏和做主播,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未成年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进行直播打赏的费用,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国家新闻出版署此前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工作事项和具体安排。

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自2021年5月起至2022年12月,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专项行动。对于“儿童、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问题,将加大对网络平台企业的监管力度,促进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

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要求,各地也陆续出台了禁止手机进入课堂的具体规定。专家表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需要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田丰:在家长方面,一定要对家长进行科普式的教育,让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的存在,同时应该尽快将网络素养教育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当中,因为从目前来看,真正能够实现对青少年普及性的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只有在学校,尤其是针对一些留守儿童、流动儿童。

【央视短评】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通过立法倒逼青少年模式真正起作用,值得期待。但是在给孩子们建起一道互联网大坝的同时,也该考虑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这么离不开手机。放学后上不完的辅导班、家长没时间陪伴、没有其它更好的娱乐项目,甚至没有地方供孩子们玩儿,等等,都是原因。这是一个比所谓的青少年模式更大的问题,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到底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问题。光明多一点,阴影就会少一点。如果老师们的课堂足够有吸引力,孩子们放学了都能尽情地运动,家长们还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又哪有时间沉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