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季明明:牢牢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季明明 | 时间: 2020-05-28 | 责编: 曾瑞鑫

——重读国家教育信息化系列文件若干思考

摘要:基于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应该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抢占教育信息化制高点。切实扭转“认识不高”“两张皮”“重硬轻软”问题。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读懂其“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和“核心价值”。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抓好“重头戏”,推进“深度融合”,构建“全新教育生态”,推广混合学习模式,凭借信息化,致力于破解教育系统性变革之难题,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国家学分银行(资历框架)+教育信息化”是建成我国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支持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工程。本文内容由基础教育导入,也可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借鉴。

主题词:教育信息化 战略 精髓 教育变革 提高质量 学分银行

季明明,研究员。在国企工作10年。先后担任纺织工业部政策研究室(借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宣教干部局、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干部,国家教委处长、机关党委委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全国大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了超大规模在线教育并得以平稳实施,创造了在线教育的奇迹,充分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全方位快速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为进一步落实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宏大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伴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VR/AR、3D打印、区块链以及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正在引发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教育变革的“海啸”,这既是严峻的挑战,更是重大的机遇。

有必要深入总结此次抗击疫情经历的真刀真枪的“大考”,以更高站位认识教育信息化对于立德树人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大意义,以更严要求查找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更大决心加快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总之,只争朝夕地抢占先机,争取通过信息化加快赢得教育现代化的成功。

一、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指导思想与发展战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先后下达了具有高屋建瓴的系列文件,进行了整体性、战略性部署,内涵极其丰富并且格局大、有高度。在世界诸多国家该领域发展战略的谋划中,它属于比较突出者之一,如果能够真正高质量地予以贯彻落实,实现系列文件关于“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宏大目标,可能性是存在的!

系列文件主要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7)(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3)(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6)(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2017.1)(以下简称“教育十三五规划”)、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7)、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数字资源意见”)(2017.1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4)(以下简称“2.0计划”)、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2018.12)(以下简称“网络空间意见”);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2)又提出了新要求,全面构成了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特定内涵。

系列文件一环扣一环,深刻和详实地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及核心价值,内涵极其丰富和宝贵,集中呈现出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是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集中体现,既是发现和评价我国教育信息化成就及洞察其存在问题的一面镜子,又是进一步找准突破口、发力点、谋划其高质量发展施工蓝图的科学指南。

二、清醒地认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宏大目标(“十三五规划”)。但是,运用系列文件这面“镜子”去观察,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着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

第一,对教育信息化认识还不高。认识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普遍尚未全面理解与把握国家信息化战略的精髓,导致“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十三五规划”),“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2.0计划”)。

第二,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系列文件在2012年指出,“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十年规划”)。多年过去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十三五规划”),充分说明解决该问题的艰难与不易。

第三,在建设发展中“重硬轻软”。系列文件在2016年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只管硬件忽视软件”(“十三五规划”)。到如今,重硬轻软包括重建轻用、重建轻创、为建而建等问题仍然突出地存在着。例如一些地方、不少学校及服务商、供应商往往抓硬件建设(包括设备、设施、手段、工具等建设改造或更新方面)有预算、有举措、有期限;反之,抓软件建设(包括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方面)始终缺少认识、办法和手段,缺少计划、预算和期限。导致不少学校耗费巨资不断迭代系统软件和更新硬件设施,还购买了不少用教育“贴牌”的信息化产品,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却始终进不了“深水区”,真如前不久一些媒体反映线上教育存在着“新瓶装旧醋”等现象。这一切问题和倾向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难以向更高层面迈进的症结所在。

建设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要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发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应该重新认识我国发展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初心使命,深刻认清“两张皮”和“重硬轻软”是阻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硬伤”,应该将着力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软任务”作为落实“2.0计划”的“重头戏”,制定详实的施工蓝图包括时间表、路线图,打响中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攻坚战。总之,当务之急是包括地方政府、广大学校以及相关企业等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责任方都应该高度自觉地将思想认识统一到系列文件精神上来,全面理解、精准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是瞄准航向、规避弯路、确保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加快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深刻认识我国教育信息化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和核心价值

当前,首先要重温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系列文件重要精神,全面和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和核心价值,准确把握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这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宏大事业加快发展并且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科学方法与策略、确保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

(一)教育信息化“历史使命”是带动国家教育现代化

系列文件高度评价信息技术对于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规划纲要”),还基于“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十年规划”及其通知)的时代特征,强调“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十年规划”及其通知)。在此不仅使用“革命性影响”“战略地位”“破解难题”“促进创新与变革”“重大战略选择”“不可或缺”“动力与支撑”等沉甸甸的措辞,还进一步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教育新形态、新模式、新业态”(“2.0计划”),包括还提出了“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总之,极其精辟地概括了教育信息化与国家教育现代化两者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特殊关系。

由此可见,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就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战略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国教育信息化基于其历史使命的具体战略任务是什么?系列文件指出,“在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进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发展与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十年规划”),“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十三五规划”)。由此可见,基于立德树人总要求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包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就是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任务”。

(三)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是破解教育变革难题

“2035文件”特别强调,“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寄托了中央关于通过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厚望。系列文件反复要求,“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十年规划”),“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十三五规划”),“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2.0计划”)。  系列文件还就如何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指出了主攻方向,例如提出“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十年规划”)。至于如何定位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变革的价值,系列文件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2.0计划”)。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一词是经济学概念,指由经济模型决定的特殊变量;现代经济理论指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在技术变化),说明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化”根源。

在此使用“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十年规划”)措辞,表明教育信息化不只有技术手段的价值;又用了“教育系统性变革”(“2.0计划”)措辞,表明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影响不只是局部、零散和暂时的,而是全局、整体和长远的;还将教育信息化界定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2.0计划”),就是提醒人们要避免“两张皮”“重硬轻软”倾向而将其大材小用。由此可见,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就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系统性变革。

四、全面贯彻落实我国教育信息化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和核心价值

(一)正确的教育思想是实现教育信息化使命任务价值的根本保障

以往有关部门在分析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时往往归纳为三个方面:条件保障;资源建设;教师应用能力。根据系列文件关于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支撑教育改革和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精神(“十三五规划”),分析其所存在问题时应该再加上一条(并且是所存在问题中最突出的一条):忽略了正确的教育思想的引领。这是以往诸多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实施包括教育信息化产品研发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致使许多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改变了教与学的环境、教与学的方式,却往往背离了以人为本原则和正确的教育思想,缺少对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及学科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把握与遵循,“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一旦降格为片面应试教育的工具,将对学生产生甚至比线下应试教育更大的“杀伤力”。这也是系列文件所批评的“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只管硬件忽视软件”等突出问题(“十三五规划”)所带来的后果。

充分说明,若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作用,首先需要确立以生为本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正确的教育思想。究竟如何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具体贯穿正确的教育思想,以及如何具体地达到系列文件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提出的关于“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

广大中小学应该基于正确的教育思想自觉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六个转变”: 一是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即“以生为本”转变;二是由以教师的教出发向以学生的学出发即“以学定教”转变;三是由书本情境、教师经验向真实情境、学生经验即“对象特征”转变;四是由教与学分离向教与学融合即“教在学中”转变;五是由反复习题训练的学科知识教学向包括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学习及启迪创新的“高阶思维”转变;六是由注重知识的把握向五育并举即“全面发展”转变。

基于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的“六个转变”,既是信息技术大显身手、大展宏图的广阔领域,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历史使命、战略任务及核心价值得以落地的基础保障。

(二)紧紧瞄准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发力点”

在明确教育信息化历史使命、战略任务特别是促进“教育系统性变革”(“2.0计划”)的核心价值后,系列文件进一步指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十年计划”)。究竟如何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重新查阅具有浩大文字量的系列文件,发现其“落实平台”就是课堂,其全面和系统的“发力点”已经跃然纸上。例如包括:

①“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2035文件”),“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十年规划);

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2035文件”),“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教育十三五规划”);

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十年规划”);

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十年规划”);

⑤“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年规划”);

⑥通过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十年规划”);

⑦“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将全面提升‘人’的能力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核心基础”(“2.0计划”);

⑧“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三五规划”);

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十年规划”),“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十三五规划”)等等。

上述诸多要求几乎将可望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一网打尽”,不仅说明系列文件不失为教育信息化的好文件,也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好文件。遗憾的是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相关责任主体对于这些精辟要求所引起的关注及落实的自觉性还普遍不高。迄今为止,就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话题,除“教育信息化”之外,几乎还从未有一种其他力量受国家托付去承载这么高的责任担当。毋庸置疑,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是可望整体性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法宝”,是广大校长教师为培育新人可望演奏最美时代乐章的“金色大厅”;同时,不失为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和蓬勃发展的“巨大蓝海”;不愧为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发动机”。

(三)“深度融合”是激发教育信息化强大生命力的关键

系列文件反复强调“深度融合”,明确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十年计划”),“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2.0计划”)。

1、深度融入教改核心领域是用好信息技术的“重头戏”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点是什么?系列文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更加贴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为教育改革发展增添动力与手段”(“十三五规划”)。充分说明,不仅要融入而且要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信息技术才能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目前,就融合命题不少中小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在线上——仍然将传统授课模式(教师一讲到底)+常规授课工具(大黑板等)平移到了线上;在线下——教师凭借信息技术延长了手、丰富了备课信息、美化了课件、加快了阅卷速度、减轻了统计分析工作量以及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对于帮助学生完成学科知识常规学习和应对学业水平考试带来了诸多好处。但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信息化手段仅仅被当作了技术工具,始终未达到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促进“教育变革”的境界。说明,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然是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包括:仍然存在着“两张皮”“重硬轻软”等倾向问题;校长和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还不高;缺少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精通学科教学的复合型人才;一些供应商、服务商推出了大量用教育“贴牌”琳琅满目的信息化产品,甚至帮了教育改革创新的倒忙。导致不少地区、诸多学校多年来热衷于耗费巨资将信息化设施设备不断花样翻新,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却遥遥无期看不到希望。

为此,“后疫情时期”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应该按照系列文件精神全面吹响“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领域”(“十三五规划“)的号角,将注重帮助广大学生由完成基本学业任务即以知识点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向进一步有效地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及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阶思维进军。这是凭借作为“内生变量”(“2.0计划”)的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生“系统性变革”(“2.0计划”)的必由之路。

2、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全方位创新”的基础保障

为什么要推进“深度融合”?系列文件特别指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十年规划”)。在此,明确地将“深度融合”作为“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即教育教学四个核心要素“全方位创新”的前提条件,其本质是支持创新性学习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精神。为此,基于“全方位创新”本质和内涵的课堂才称得上真正的“智慧课堂”;这就提醒诸多学校,要重新审视目前被各类商家动辄捧之为“智慧课堂”者中究竟几间是“真货”!

文件还要求,“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十三五规划”),即将二者间的“融合创新”作为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特定的“发展路子”;并且说明“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为其“创新发展”赋能。纵观目前大量存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两张皮”即与“融合创新”背道而驰的倾向,充分说明其二者间深度融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因此,高度重视并下大决心着力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命题,是我国教育信息化以及基础教育育人模式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创新进入“深水区”的核心标志。

3、深度融合需要有现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为保障

根据系列文件关于“汇聚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与一线教师、管理者协作破解空间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网络空间意见”)指示精神,建议教育行政机关打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藩篱,由科技部门主抓教育信息化业务外,基础教育部门包括课程、教材、教研、师资、督导、评价以及考试等方面专家紧密联手,一并研究和解决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广大学校也要组建包括学科教学骨干教师与信息技术专家的复合型人才团队,甚至邀请具有某些专业特长的家长参加,共同谋划与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大计。教育软件、学习资源以及网络平台供应商、服务商也应该组建高水平复合型骨干团队,负责任地产出高质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产品。解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两张皮”问题即实现“深度融合”“融合创新发展”、进而完成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重大任务,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多部门、多领域及各类人才的跨领域、跨界渗透与深度合作、反复试验与协同创新;即需要以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教育信息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作为根本性保障。

(四)加快构建基于信息化的我国基础教育新生态

1、构建“全新教育生态”是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  系列文件特别要求,“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行动计划”)。不仅如此,系列文件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构建“全新教育生态”密切有关的要求和举措,例如包括:“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十年规划”),“根据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需要,实现对线上线下教学各环节的有力支撑,促进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效开展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和信息素养,探索个性化培养”(“数字资源意见”)等。

总之,系列文件关于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的表述言简意赅、内涵却极其深刻和重要。包括:

一是上述“全新教育生态”构想,充分体现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和认知规律的正确教育思想的引领;同时,积极地推进全面体现正确教育思想引领的上述教学模式的“六个转变”,必将大大有利于“全新教育生态”的加快构建。

二是上述“深度融合”(“数字资源意见”)措辞,既是理念又是目的,并非是教与学各种要素的物理现象的叠加,而属于“化学反应”后导致的教育结构性变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落实“深度融合”的终极目标就是形成“全新教育生态”,“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2.0计划”)。

三是上述关于“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即教育教学四大要素的“全方位创新”(“十年规划“),既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具体支持,又是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的重要举措及其本质特征。我国中小学教育生态不变,教育教学“全方位创新”就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全新教育生态”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两张皮”问题,既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结构,也应该是其所引发的我国基础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凭借“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

四是上述以“坚持育人为本”“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计划”)重要措辞即关于对“全新教育生态”的描述以及由此对教学所带来包括“有效开展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探究思考、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和信息素养,探索个性化培养”(“数字资源意见”)等一系列好处,极其深刻地阐明了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的根本目的、关键特征、发展目标及其评估标准。

2、教育变革是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的达成条件与必然结果

构建“全新教育生态”是教育领域与广大学校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教育生态”(“2.0计划”),首先需要靠“教育变革”来扫除障碍和奠定基础,同时,又是倒逼“教育变革”争取成功的奋斗目标。系列文件就如何推进“教育变革”给出了系统解决方案。包括:

第一,关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创新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十年规划”);“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应用,使教学更加个性化”“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十三五规划“),“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展智慧教育探索与实践,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2.0规划”)。

第二,关于课程改革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2035文件”),“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十三五规划”)。

第三,关于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三五规划”)。

第四,关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创新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十年规划”),“要利用空间突破课堂时空界限,实施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模式,利用空间进行学习评价和问题诊断,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网络空间意见”)。

第五,关于发展学生特长和培养重点能力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年规划”),“利用空间组建学习共同体,跨班级、跨学校、跨区域开展交互活动,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网络空间意见”)。

第六,关于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十年规划”),“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十三五规划”),“鼓励中小学教师利用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尊重教师原创资源的知识产权及提供在线服务的劳动,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绩效考核、合理回报中得到体现”(“网络空间意见”),“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2.0计划”)。总之,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应该凭借信息技术将教学的重心和精力更多地向学生品德塑造、能力培养、思维拓展、心理干预、人格健全等方面倾斜。

第七,关于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与服务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十年规划”),“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十三五规划”),“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扩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网络空间意见”),“教育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全面形成”“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2.0计划”)。

第八,关于信息化环境和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2035文件”),“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十年规划”),“实现‘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网络空间意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十年规划”),“全体教师和适龄学生,全面普及绿色安全、可管可控、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实名制空间”(“网络空间意见”)。

第九,关于抓典型促进教育改革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通过培育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2.0规划”)。

第十,关于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要求:系列文件指出,“鼓励发展性评价”(“十年规划”),“要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十三五规划”),“以空间为纽带,贯通学校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核心业务”(“网络空间意见”),“开展基于数据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综合素质评价过程性数据”“利用空间进行学习评价和问题诊断,开展差异性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利用学习诊断、学习预警等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问题,改善学习”“创新学生评价办法,引导学校将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能力、成果等纳入学生评价范畴,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其在升学、就业等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网络空间意见”)。

上述十方面内容,既是全面促进“教育变革”、构建“全新教育生态”的核心任务及其完成质量的检验标准,又是确定其施工蓝图和时间表、路线图的重要依据并且加强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五)混合学习模式是“全新教育生态”的重要载体

系列文件提出了关于“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在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2.0计划”)等一系列特殊要求,也是对“2.0计划”所概括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具体体现,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以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 (“2.0计划”)。如何落实该全新生态的构建,系列文件要求“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十三五规划”)。文件所述“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十三五规划”)是基于正确的教育思想、教学原理、教育规律和系统科学、学习科学、信息技术,为实施课程和落实智慧课堂教学计划,对包括教学实施路径、方式、方法、技术、手段、流程以及学习组织形式等内容的教学活动结构模型的总要求;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模式也是“教”与“学”各种要素“深度融合”后能够支持学生有效认知的“全新教育生态”,它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实效的根本保障。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基于先进学习理论和学习技术支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教”与“学”各种要素优势互补地进行深度融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混合学习不仅有利于分别凸显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强项,而且有利于其融合并有效地规避相互间“两张皮”难题。其持续发展将有可能为全球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揭开新的一页;同时,在基础教育等领域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此,推广混合学习模式可望充分彰显教育信息化技术关于支持创新性学习进而深度发掘学生个性潜能、打造高效课堂、促进高阶思维、有效培育核心素养的特殊育人功能,是落实系列文件关于“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促进网络学习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的融合互动”(“2.0计划”)等要求的理想载体。总之,是有效落实系列文件关于构建“全新教育生态”(“2.0计划”)宏大目标的重要举措。

五、举国家之力抓紧落实“国家学分银行+教育信息化”重大战略工程

“2035文件”特别决定:“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这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全局性重大战略,也进一步提升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得以充分施展才华的无限广阔的空间。可以认为,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的“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宏大战略目标,就是由教育信息化作为技术支持、国家学分银行作为制度保障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的主体结构;推进“国家学分银行(资历框架)+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支撑上述主体结构乃至影响我国教育现代化全局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毋庸置疑,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有力地倒逼我国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速度,从而对我国人力资源整体发展水平的刻不容缓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建议动用国家之力,加快落实“国家学分银行(资历框架)+教育信息化”重大战略工程,为尽快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奠定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建议把握“后疫情时期”重大历史机遇,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教育部全面统筹协调、相关部委积极支持下,全面和高质量地实施“1+X”证书包括国家学分银行(资历框架)制度,有力和加快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深度融合,鼎力撬动和无缝对接密布于全国城乡各具特色的高校、开大、电大、职业院校、行业学院、管理学院、培训中心等整体合力,迸发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鼎力构建世界规模最大、领域最宽、服务最好、针对性、实效性最强的四通八达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切实做到:上顶天(想国家所想——服务于“六稳六保”对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急需),下立地(急百姓所急——服务于解决就业、顺利转岗、生产自救以及培养强大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军),有效传播和普及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新工艺,加快形成数以亿计高素质新型产业工人、产业农民、服务业大军,为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支撑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发挥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作用。同时,支持数以亿计老龄对象便利化地学到先进文化、健康养身和防范疫病相关知识,陶冶情操、保持良知、增强爱心,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正能量。同时,通过高质量发展教育信息化,“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作用”“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视野,拓展国际空间,抢占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制高点,增加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外交话语权的提升”(“十三五规划”)。

总之,只要我国教育界能够自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一步全面理解吃透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精髓,始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风过天青云破处,云开雾散却晴霁,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必将砥砺前行、成绩卓著,为加快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和拔尖人才作出重大历史性贡献,实现国家教育现代化目标也将指日可待!(供稿 《在线学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