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刘可钦谈疫后复学:教育工作者的挑战与担当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翟晋玉 | 时间: 2020-05-24 | 责编: 刘佳

2020年初以来,新冠病毒席卷全球,成为今年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被谈论最多的主题词。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逆行”抗疫的英勇表现令世人感佩。与此同时,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另一场战线上也进行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抗疫”。

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中国网教育频道特别专访了北京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以下为记者梳理后的采访实录。

疫后复学:教育工作者的挑战与担当

——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访谈录

翟晋玉

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学生的发展不能等待。疫情之下,学习的物理时空发生位移,由学校现场转移到家庭。学生们开始了居家学习,家长成为链接师生最重要的人。老师们开始转换身份,当主播、做微课,从学科知识到生活指导,从帮助学生到安慰家长,真是十八般武艺全能附体。通过学习内容的调整,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与学生实现“云端”相见,尽力让学生的成长不停步。

教育工作者的抗疫担当

中国网:今年年初以来,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逆行”抗疫的英勇表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战线上也进行着一场意义非凡的“抗疫”。如今中国疫情得到了较好控制,复学在即。作为全国知名校长,您和贵校的老师们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做了哪些工作?

刘可钦:“抗疫”,是2020年的主题词。

在这场紧张的战“疫”斗争中,从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专家不顾高龄亲临武汉,到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普通医务工作者,每一个人的挺身而出,都让胜利的曙光接近一分。

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在疫情防控的第一时间,老师们立即结束假期、积极响应号召,在全民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贡献力量。

为了让孩子们的成长教育不受疫情影响,有些老师每天和孩子们线上沟通联系、上报数据、核实孩子们的安全与健康情况,有些老师开始为“延期开学”抓紧备课、录制及紧张地教研,有些老师为守护校园的健康环境而奔波操劳……

疫情期间,教育工作者主动担当了很多,教师的角色变成“全程陪护”。他需要每天打卡孩子们的体温,包括跟孩子共同居住的家长的体温,有时还要处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老师对孩子做一个全方位的陪护。前段时间,是医护人员一线奋战。现阶段,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奋战在各自岗位,努力防疫防控、恢复生产。在教育领域,教师也在一直奋斗着。

这一段时间老师的奋斗从战疫后方转移到前线。其实,教育工作者不分前方和后方,也不分应急状态和常规状态,他是全天候在陪伴着学生和家长。

我们学校139个班主任、139个班级,万柳南北校区、红山校区和科技园分校,班主任们每天和家长们线上联系,确认孩子们的出行情况、体温健康情况等,每天需要确认学生们的体温检测情况。这样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是需要细致与耐心,确保每个孩子的准确数据得到上传,往往要花费老师们半天左右的时间。

在“大家三小”,班主任们全力以赴地去对接学生、助力孩子的成长,有的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写信鼓励大家安排好生活、学会关爱他人,有的老师在班级微信群里给出学习建议和学习资料,等等。不仅是班主任老师,社团老师也和家长、孩子们积极互动,合唱团的老师提醒大家少出门、做好防护,少玩电子游戏,多干家务、和家人们做游戏,勤练习声乐训练,并提醒家长帮助孩子们做好自觉学习记录。

这就是“大家三小”的老师,在重要时刻,没有退缩与迟疑,他们将工作摆到第一位,主动地配合上级部门做好各项统计工作,积极和家长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鼓励关爱每一个学生。他们用行动展现了教师应有的担当,用爱与真诚的力量,和家长们一起共同守护着孩子。

中关村三小教师在上课

学习的物理时空位移引发新挑战

中国网:不少地方的家长和老师反映,孩子居家学习时网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居家学习和学校学习的方式有何不同?这次疫情对贵校的教学方式变革带来了哪些影响?

刘可钦:疫情期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习变得有意义?

疫情让校园里的围墙打破了、打开了,一个优秀老师的资源可以供其他老师共享。这种共享带来了一种教育均衡意义上的探索。另外,现在疫情下的教学老师“助学者”的角色更突出。过去是“我教你学”,现在是“我助力你的学习”,教师转化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我们期望一场疫情之后,回到校园时,不再是简单重复“昨日时光”,而是通过课程调整和教学创新,学校教育能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让教与学的方式更加“迷人”,因为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让教学内容更加“健壮”,因为立德树人的重任进入到每个学习过程之中。

我看到一个视频,校长说,复工了。教师说,我不干了,去当主播了……

然后我发给学校的一个老师,她也是用抖音每天指导学生写作文,“粘”了很多学生。

在居家学习阶段,师生的收获很多,尤其是学生获得了学校空间学不到、顾不上的东西。比如,学生的社会情感、爱国情怀、生活能力,使用技术的能力,大量的阅读积累,信息搜集,综合思考的能力,等等,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综合素养,都有了丰富的体验和积淀。这些可能是曾经在学校空间学习不到、顾不上的东西。这些都将沉淀于孩子的内心深处。 

现在回头想想,确实延期开学初期让我们有非常多的“猝不及防”,一周的调整之后到现在也带来了非常多的“意外惊喜”,同时也免不了一些“忧心忡忡”和“跃跃欲试”。

当然,居家学习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需要放到一个大背景之下,而不是仅仅截取“居家学习”这一段上。

比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需要反思,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是否与我们学校教育的重心偏颇,重知识轻能力有关,是否应该加强“育人”的重心。进一步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舍得下功夫”?这关乎到长远发展和当下利益的选择取舍,这又涉及到整个教育价值系统。同样,家庭教育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学校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指导等问题都需要反思。

复学在即,人们除了普遍担心学生健康安全的保障之外,还表现出了对于学业的特别关注。

比如“学生的分化”,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今天又被放大了。好像是只要老师们足够努力,就能让学生“变得一样”。其实冷静想想,这可能吗?差异永远存在。我们说,公平不等于消灭差异,教育公平是指学习机会上的平等,不是结果平等。教学过程中就是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能自主发展,这是教育的可为空间。这里面还涉及到学生观的问题: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我们自身的问题恰恰是“不愿意看见差异”。

多样的可选择的学习方式,是解决学生分化的一种方式。分化、差异永远存在,不要试图去消灭它,而是让其各有所得,各有所长就是优质均衡的最好回答。

复学在即,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准备好一份复学准备清单。包括得到复课通知后,师生家长如何准备,生活习惯、学习节奏的调整;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状况,尤其语数英的学习。复课前后各一周的观察了解等,都是很重要的。

2、共商一个教学建议。好的教学建议,其实就是师生的“扶手”。包括教学中更加倡导什么,拒绝什么;在大班额、互动性高的前提下,老师的压力往往是组织这40多个学生,共同建立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秩序。我们要体验到老师的“难处”。

3、有一个教学进度安排表和检核表。根据上级的整体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把教学内容、任务目标、考评方法都要详细列出来。同时减少以考促学的粗线条学习,鼓励教师带领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掌握检核(团队互检都是很好地学习方法),这涉及到我们说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抓好单元教学,有机整合学习的内容。

每个学科、尤其是语数英这样的考核学科,如何通过单元的整体建构,线上学习与线下练习、老师指导与小组互学、家长陪伴与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这样,线上时间侧重于启发、互动、思考获得基本的大概念,线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独立练习形成技能,再借助小组的分享和互助形成增强理解。

5、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精准施策。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个别指导和家长的努力,一同为孩子提供帮助。精准帮助到我们必须点对点的学生,才能帮助这些孩子的提升。

6、继续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多样的工具,才能够让师生在不同的场景下,选择合适的工具、App、平台等,经过前期试用,可以集中推荐给师生。很多线上的资源,经过学校课程审核程序筛选后也可以推送给老师们使用。

因为学生在成长,社会在变化,有新的要求,有调整是正常的,不必推倒重来,而是要迭代进步。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瞧,老师讲得多认真啊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再迎新机遇

中国网:一百年前,杜威已经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但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一百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有人说疫情可能会促进这一趋势的发展,对此您有何看法?

刘可钦:这个方面我们一直在做,一直在尝试。

学习物理时空的变化,由于师生不能面对面了,迫使老师们放弃了一讲到底的惯性做法,采取任务推送、学习单等形式,这些恰好都是很好地助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方式和契机。

但凡挑战就是机遇。未来,师生的教与学方式将加速向学习者为中心转移。

学生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学习清单、书本内容、拓展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设计问题链,提供学习支架。

学生学习活动组织者——组织学生交流互动。

学生深度学习的促进者——鼓励学生设计思维图表,鼓励可视化展示自己的作品,等等。

这些都是长久之策,不是应急之计。今天我看到学生的作业里有一个把一年 24 节气中的诗词整理出来,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多好的学习啊。

当学习空间回到校园时,当师生能够面对面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居家学习与复学后的学校学习平滑对接。

居家学习期间,我们特别提出老师们设计学习任务的原则性要求:

1、选好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主题;

2、设计研究的问题链,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形成观点,在组织交流中,升华认知;

3、以任务完成进度去规划的“大时间”,尽量减少被 40 分钟一个学时分割的小时段;

4、组织有效的资源,专业的信息和专业人员。

5、为家长提供适时的帮助。在共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关系,鼓励同伴分享学习心得,从中体验班级友好的氛围等。

居家学习采取以学习任务推送的方式,依然可以成为学校学习的一种形式。逐步改变课堂上以讲为主的方式,适当采用任务/情景驱动的学习方式。

心理学家加涅说过: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嵌入的一系列事件。

所以,老师的备课就是在考量这一系列事件的组合上下功夫。 

是否可以开启一种新的教师备课要求——

清晰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设计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单或问题链;

列出一个学生的迷思点,困惑处。(做好记录,有实证的那种)

把教与学的过程分解为几个层次,便于了解学生的情况;

选择与目标一致的评价方式,作业设计、作品展示、学生交流等。 

说到底,关键还是教师角色转变,需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

从一个知识的给予者转到学习的激发者的角色,

做学习任务驱动的设计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

更像一个指导者,而不是过去判断对错的判官。

鼓励展现思维过程,暴露迷思及错误的答案想法,再给予思考方法的指导。

疫情之下,也促使教师改变“我讲清楚、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习惯。走出“学习即书本”“教育即讲课”的固有认知。如何能够抓住一个个小灵魂,而不是简单地“注意听我讲”,用我们的学习过程吸引学生。更重要的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愿意思考的,只不过有些学生是在怕错、怕落后、跟不上的心理面前渐渐地萎缩了。所以召唤每个孩子努力、向上、不放弃,就是咱们做老师的功德。 

当学校的管理现场移到“云端”时,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可能,借助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师生的教与学,使用的过程也是提升师生使用技术的能力和意识的最好学习过程。还有,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最大的便捷就是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要研究技术进入学校的方式,让其更好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帮助。


学生成为小老师

立德树人的课程建设任重路远

中国网:这次疫情给孩子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一直提倡德育为首,道德是教育的重要目的。遗憾的是我们对德育强调很多,但在实践中德育的效果并不理想,疫情这段时间你们在德育方面做了哪些思考和探索?

刘可钦:这次疫情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思考,社会责任、勇气担当,学生学习能力、自我约束、和谐家庭关系等,都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疫情之下,综合学习动手实践类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很多学校,在疫情之下的学习都加大了综合、跨学科学习的比重等,这些都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使其进入学校的常态教学之中。

学生的思考空间,时间延长了,大问题、长作业等得到了锻炼;

这是未来人才需要的一种能力,都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我们如何培养学习中的学习,真实的学习?

观点:学习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致和人际关系所在。

每一个重大真实的事件,对于正在经历中的学生而言,都是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些关键,通过教师团队的设计和引导,通过项目学习的方式,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历史,学会思考,学会形成自己的观点,都是一堂堂很好的生活大课。五育并举,也在“并”字上做好文章。

我们提出“真实的学习”价值理念,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课本的学习,而是将生活中事件嵌入到学习的过程之中;对于学习的空间也不再局限于在教室、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时才叫学习。学生的学习应该发生在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三小这次的居家学习开展得有条不紊,即使复学后也能够平滑对接。主要居家与学校的学习在价值追求上的一致性,确保了平稳有序。我们结合居家学习的特点,做了一些调整,师生都没有违和感,可以实现很自然的过渡。

比如,居家学习期间,我们推送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基本上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学科学习。主要以学习能力提升为主线展开的学习。设计围绕大概念,核心知识等方面的学科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整理与复习;

第二类是健康、阅读、亲子、家务劳动等实践性的学习。

第三类是以疫情为主线的综合任务、学习项目学习。《“我”不是食物》《致敬逆行者》《制定一份家庭健康手册》《疫情下的中国表现》等,基本上是一周一个;学生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信息搜集、整理信息等,设计访谈提纲,在线实践,形成观点,再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我们的课程体系,应该嵌入围绕时事展开的综合性任务学习。 

我们再看看疫情之中,呼吁“补上这一课”都有怎样的呼声:生命教育、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爱国主义,等等,还包括理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等,还有刚刚出台的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全过程,与德智体美相融合,知行合一。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公益劳动等。

以上这些都需要研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不能作为软任务提提要求而已,抢抢风头就行。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知道,学科教学与实践类的学习不同,考试的学科与不考试的学习不一样。

这次疫情正是调整课程体系的契机,往哪里调,涉及到我们的课程价值观。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话。抓住机会,迭代升级学校的课程内容,在立德树人的落实上迈进一大步。全教会上的六个下功夫,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解放教育力需要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

中国网:学校治理是重要的教育力,在当今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特别是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复学在即的情况下,您对学校治理有哪些展望?

刘可钦:学习关系决定学习力。

教学改革改到哪里,学校的管理就要支持在哪里。进一步建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体系,解放教育力,这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一个学校最大的资源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我们的管理,如何为老师营造这种宽松积极的氛围?我们的教学管理就需要建立一些管理的机制,让这种良好的学习关系能够持续,对于查漏出来的“盲区”尽快弥补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视野中得到关照。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你看见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你接纳

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老师的鼓励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高期待

疫情期间,老师们从网红主播,到线上的温馨陪伴,让老师们换了一个样子。面对学生,激发了一大批教师的“发展触角”。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教育力的解放,我们需要更加宽松的管理环境,保护并继续成就这些老师。在“统一”的要求中,加大“自主”的空间,进一步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支持,疫情之下的线上学习与线下的关系,需要我们每个人深思,发挥利用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教与学。信息技术带给我们最大的便捷就是多样化和个性化,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如何运用技术,更好地为每个学习者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帮助,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提升学校治理能力,需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技术手段,改变一些传统的管理行为。  

这次疫情使得家校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密了,对彼此体谅了,彼此理解了。中国人重视孩子的教育,重视下一代的培养。这段时间家校之间彼此紧密团结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家校共育。老师更体谅学生,家长也更体谅孩子了,家校之间变得更亲密了,虽然距离远了,心更近了。家长与孩子共同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而这个特殊时期生长起来的是一种亲近感,和彼此的理解与尊重。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这次我们也看到了家长担起老师的任务、客厅变成课堂,这些都是家长的贡献。提高每个家长的贡献,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开放,在参与中提供帮助、增进共识,建立学校教育共同体,共同服务师生的教与学。 

这次疫情给了我们很多冲击,我们的课程领导也需要重新审视并做出调整,从云端到现场的课程管理;从居家到课堂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本质追求没有变。我们的课程领导就是建构一套机制,增强学生从校园到社会体验认知,从书本到生活的全链条学习,也就是在真实的学习中获得真实的提升。 

良好的学校治理对提升教育力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