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独家 >

别想歪了,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告诉你“互联网+教育”不是那样的!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张宁锐 | 时间: 2020-01-06 | 责编: 刘昌

中国网北京1月6日讯(记者 张宁锐)弄个投影,安装个电子屏,甚至使用脑电生物反馈头箍来监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基于数据的错题分析强化学生机械性的刷题训练,这不是“互联网+教育”。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雷朝滋告诉你,“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利用技术辅助教学,不是在教育系统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修修补补。仅仅把互联网技术看作教学的辅助工具和支持手段,热衷于用技术来加固传统模式,这也不是应该提倡的“互联网+教育”。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雷朝滋

那么,“互联网+教育”是什么?在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主办的“互联网+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化研讨会上,雷朝滋向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他的看法。

定义,啥是“互联网+教育”?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等多次批示、指示,教育部党组在研究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文件时,曾要求教育部科技司研究“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为此,我们组织专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共识:‘互联网+教育’是推进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相关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对教育的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这是雷朝滋给出的定义。

如果还看不明白,请继续读下文。

全面,“互联网+教育”是对教育各要素的全面重构

雷朝滋介绍,“互联网+”正在触发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亟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重构,更重视创新思维和协作能力培养的内容将得到加强,推行跨学科内容整合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支持形成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教与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案,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将得以有效解决。

“互联网+”全面推动教育评价方式创新。融合了智能技术的教育系统将实现对教与学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和无感式、伴随性的数据采集,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化评价。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思维和行为等方面表现的综合分析,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立体和多元;通过建立教学质量监测系统,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让老师、家长、同学等更多主体介入评价过程,有利于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互联网+”显著促进教育治理水平提升。“云—网—端”模式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使信息识别更精准、管理服务更聪慧、学校组织体系更灵活。同时,以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支撑,可有效促进管办评分离,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对各类教育教学系统全体系、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可促进教育服务供给精准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和管理精细化。

“互联网+”迫切需要教师能力素养升级。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逐步融合应用正在触发教师角色的快速转型,大批教师将从繁重的重复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未来的教学场景中,技术将可以承担更多知识传授方面的工作,教师的重心更多转向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方面。教师的能力标准将重新定义,教师的职业要求将全面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核心,“互联网+教育”核心在于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

雷朝滋说,教育变革需从构建全社会参与的良好生态出发,建立学校与外部社会的协同机制,形成校内外相互打通、资源高度共享、流程无缝衔接的新生态,这样才能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课堂、学校等全面赋能,促进教育治理体系整体变革。

首先,发展“互联网+教育”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创新。推进“互联网+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融合创新,达成体系变革。为此,必须彻底摆脱以技术应用为本位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教育创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创新,虽然是基于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管理体制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信息技术在与教育的融合中展现出变革教育的力量。

其次,发展“互联网+教育”要将信息化内化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源动力。“互联网+教育”不是简单利用技术辅助教学,不是在教育系统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修修补补,而是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和技术,对教育进行系统性重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变不是局部的,而是全方位、多层次、成体系的。

紧迫,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

由“互联网+教育”,谈到教育信息化,雷朝滋语出恳切,他说,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2017年,美国专注于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机构Gartner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人工智能可能将消灭18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带来23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各行业对劳动者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教育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巨大变化,雷朝滋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引擎和驱动力,已经成为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推进教育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刻不容缓。

咋干?重点从三方面着手

雷朝滋认为,教育信息化要升级转型,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的新征程。重点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性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制定符合信息化要求的学校建设标准,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

二是发展“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教育数字鸿沟。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质量标准和监管制度。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机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三是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国家教育数据开放体系。构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加强标准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网络和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