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2月17日讯(记者 刘佳)12月12日,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中国网教育频道承办,北京京师汇普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聚赢恒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礼赞70年,筑梦新时代”2019年度中国好教育颁奖盛典在北京召开。活动当日揭晓了2019中国好教育“烛光奖”,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李金初,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科院原儿童数学思维发展课题组组长张梅玲获此殊荣。当天,他们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网: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学校、职务和姓名。
李金初:我是李金初,一位过了80岁的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工作将近56年,多数时间都是单位的领导,副校长、副书记、校长、书记、董事长合起来将近46年。我其实就是一个老校长、老教师,这就是我的身份。
中国网:教育是国家的联防,您一直奋斗在一线,您的教育关键词是什么呢?
李金初:我对教育的认识应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育就是为了学习者实现美好人生,使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幸福的人,同时也是为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培养更好的担当者、建设者、创造者,这就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中国网:回望这么多年的从教历程,为首都教育做出很多贡献和示范,这么多年当中,您的教育大事,或者做得最有成就感的教育大事是什么?
李金初:这有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几件事,从1988年开始,北京市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我所领导的北京十一学校是首批试点学校;更重要还是从1992年,在全国首先提出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思路——自主筹集日常办学办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配,自主教育教学改革,这就是“五自主”的办学体制改革思路,在当年经费非常困难的时候,引发了公办学校如何走出办学经费的困境,以及开展更好的独立自主的办学这样一个新思考。
第二年,1993年1月,进一步归纳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模式,简称为“国有民办”。国有民办的模式从此被提出来,一下影响到全国。先后十多年的时间,全国公办中学、小学、幼儿园中,两三千所学校进行体制改革的实验,每年为国家增加了办学经费近千亿,并由此一批好学校成长起来。这应该说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先锋、引领作用。
第二阶段,在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从1993年开始进行综合活动课的实验,后面演化为国家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到自然界、到社会中去进行研究性、主题性、活动性的项目学习,也就影响到现在研学旅行课程的出现,这是课程的改革。还有课程方式的改革,选课走班实际是从1994年开始实行的实验,早在20多年之前就开始奠定基础。为了实现更加理想的“选课走班”教学方式,我在两个方面做了重要的准备。一是准备充分的教师队伍,保证各种各样学校所需要的课程研发和开设,使之能够实现自助餐式的教学。当时,在全国来讲,十一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学历结构都是非常高的。2007年9月,我离开十一学校的时候,特级教师、博士教师、硕士或者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师,在专职教师队伍中间所占的比例大概已经达到88%,跟国际最优质学校的教师水平相比也不逊色,这为实现理想的选课走班教学方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是准备充分多的选课走班所需的教室空间。现在很多优秀的学校,著名的老牌学校,选课走班的方式为什么达不到比较满意的程度,一个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缺乏足够多数量的教室——有老师,但是没有教室。十一学校之所以不存在这个困难问题,是因为学校进行了办学体制改革,经费充足而且相当自主,加上老祖宗留下的地很大,可以利用自有资金充分盖房子,成为北京市中小学中无论公办、民办,学校建筑规模最大的学校,为高中的选课走班准备了非常充分多的教室空间。在十一学校高中学段,一个年级12个班,每个班40个学生,所以整个高中三个年级应该是1440个学生,当年为选课走班准备时,拟定了一个标准:每10个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课程,也可保证全高中段同时上课开班,同时需要数可能是144个,相当于行政班级数的四倍,我们准备了150个,所以足够,使选课走班有了充分的空间基础。接替我的李希贵校长,把初高中都进行选课走班,也同时开辟了更多的走班空间。2011年,十一学校的选课走班得到充分地实现。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十一学校也应该说是引领的。从1994年开始,我们在全国率先开设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制三年,要求32个学分才能毕业,一共办了两期。按照顾明远教授在2002年的评价,十一学校一下子成为全国教师专业学历结构最好的学校。在这个基础上,又为后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老师准备条件,为此学校使用自有经费盖了19800平方米的教师公寓,共195套,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包括高级和中级教师、研究生毕业满三年的教师、博士教师都准备了可以入住的住房。在北京,住房对吸引老师的力量非常强,这更有效地保证了十一学校教师队伍高水平、高学历。
2006年——2007年,十一学校通过与国家人事部的联络和申请,被批准办全国中小学第一个博士后的项目,参与到国家高级人才的培养,先后有8位博士后从这里出站。这是很厉害的事,到现在为止,还是举办了博士后项目的唯一中小学。
通过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招收博士或硕士进学校,以及完成博士后的项目,为在职教师的进修成长,为学校打造优质能够适应未来高水平的教育教学需要,特别是课程的改革和课程创造的需要,十一学校创造了非常好的建设优质教师队伍经验。当然,十一学校还有很多别的经验。
在建华学校我碰到的最神奇的一件事发生在2010年3月中旬的一天,在与小学生的深度接触中产生了突然的顿悟,得到了“人生中心教育”科学概念。这个概念的得来仿佛是一瞬间,但是,按照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的解释却是“长期有意注意的结果”。教育是为了儿童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概括为实现美好人生的活动。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责任,教育的任务。这些孩子也是国家最需要的人,也有优秀的品质,最使得社会获得安定的公民,更有创造力的国家建设者和保卫者,会成为幸福文化的创造者,这样的人是国家未来最需要的人。这也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建设者、发明者,他会更好地起作用。从2010年3月到现在,快10年时间了,我们也进行了10时间的思考和实践,使这套被称为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形成、改进和完善。先后完成理论创造形成三本重要的理论著作《人生中心教育论》《自创性人生中心教育论》《人生中心教育课程论》和一本实践案例著作《人生中心教育课程实例》,超过100万字,并由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很有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特别是顾明远教授、林崇德教授、陶西平会长、郭振有会长等教育大家为从书写序,其中,顾明远教授、林崇德教授的序作为书评已经分别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的书评在中国教育报也发表了。顾明远教授称这是一部活的教育学教科书,林崇德教授认为人生中心教育实现很多的创造和创新,王本陆教授认为这是我国教育理论开拓创新的标杆,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典型成果。评价都非常高。评价这么高,说明理论还是很有体系,很有前景,这是我在人生70-80这段年岁间干的非常重要的事,我为中国的教育留下了重要的文字。
我还在干另外一件事,在贺龙元帅故乡、也是元帅当年闹革命的地方——湖南省桑植县和邻近的永定区,过去曾经有很多先烈为中国的革命做出那么多的贡献,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甚至牺牲很多亲人,用鲜血换来今天红色的中国。那里,也是我的故乡,我和我的同志们应该到老区,一方面是学习和继承红色基因,一方面也为老区人民做出贡献,回馈老区的父老乡亲。
那些地方恰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甚至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所以,我们也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去农村扶贫支教。作为首都的学校,作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应该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投入美丽乡村学校的建设。
还有,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在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资源很优秀的城市,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都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功,在乡下能不能成功这也需要检验。如果能够检验成功的话,这就得出一个很好的结果。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是在中国土地上原创的教育理论,那么,它不仅对城市,甚至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为中国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后半辈子要不停奋斗做的事。这会使得我在未来人生的某一时刻回过头一看,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会为自己的人生骄傲。
中国网:您说的这些从办学的维度,最后上升到家国情怀的维度,其实是梯度也是教育梳理的总结。
李金初:这也是人生进步和成长、升华,哪怕现在已经80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身体不可能再长,但是精神可以继续成长,可以向上生长。
中国网: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通过教育强国,您觉得教育强国梦当中,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核心竞争力实现,您概括几个关键词给我们。
李金初:第一,投入问题,这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拿出足够的力量投入到长久发展,为中华民族时代繁荣奠定精神基础,这是一个奠基,必须投入相当充分的经费来做,才能很好地奠定更加雄厚的发展基础。
第二,教师,教师一定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条件,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没有优秀的教育,教师队伍不强,我们的教育也永远强大不起来,全国最需要一批最优秀的人走进教育,已经走进的教师能够长期留下,使他们全力以赴的投入到教育劳动和教育创造中,这样教育就可以强起来。
第三,技术,必须要使教育走入现代,走到数字化时代,站在这个时代的高位上,更好地设计和谋划教育的未来,谋划和建设未来的学校空间和平台。
第四,课程和教学,因为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课程是教育的实现平台,没有优质的课程和课程体系,课程创造,没有中国自己的课程,都只是用西方引入的课程,我们将不会有自己独立的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而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包含多种课程实施方式,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当前依然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果不优秀,教学和教育也就不可能优秀,所以当前、未来还有相当一段时间中,对教育能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决战依然在课堂。
中国网:您说得太好了,今年也是中国好教育盛典的第八届,最后想让您发表一下获奖感想。
李金初:烛光奖已经颁了第八届,很多获奖者都是我尊敬的前辈,都是几十年的交往,他们使我崇敬了几十年,不断听取他们教导。对他们来讲,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专家。而我是沾了中国好教育的光,再一个是沾老先生的光,因为他们太了不起,我只是他们的追随者和学生而已。
另外,我为教育确实工作了一辈子,生来就是为了教育,几岁就读书,读书后当老师,我就是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长,为教育而工作,我现在也不能改行了,也不能改了,最后走到底干到底,也是摇曳的烛光,即便是摇曳,中国需要所有的教育人为教育发展,有一份光就发一份热,在烛光奖的激励下陪伴我最后的人生,为中国的教育做贡献,再贡献一份余热。
中国网:您说得我非常感动,真的继续要为中国教育发光发热,谢谢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