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对话杨明:怎样和孩子一起定制未来?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李颖 | 时间: 2019-12-16 | 责编: 刘昌

   中国网12月16日讯(记者 李颖)近年家庭亲子关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热捧。10月初《和孩子一起定制未来》这本新书刚刚上市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该书的作者,也是新航道首席人力资源官兼商学院院长杨明老师。

以下根据访谈实录整理:

在这本新书里提到了两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一个孩子是说他从小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当中,但是家长给他提供了非常优厚的生活环境,他很小就已经出国去旅行,去见识世面但是最终却无功而返,没有发现两个国家的差别。

第二个案例是有一个叫何江(音)的孩子,他出生于湖南的小乡村,虽然家境贫寒,但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被哈佛生物系录取,在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的时候他提到,他很感谢父母对他提供的一些教育和亲子的关系。

中国网:通过这两个典型的案例想请您分析一下,家长在给孩子提供视野和家庭教育时,怎样能够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和孩子未来的发展?

杨明:家长到底有多少资源,无论这个资源是金钱也好,还是能够给孩子更多接触更高更广阔世界的这种手段也好,其实并不能去决定孩子真的是不是能够开阔眼界,是不是真的能够在开阔眼界当中能够有所得,有所收获。

真正能够帮助孩子去大开眼界,并不仅仅是资源,资源只是其中的一个硬性方面,最重要的是家长高质量的陪伴。高质量陪伴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我们家长是否愿意投入时间来陪孩子.比如第一个例子,家里面资产也不少,所以说把孩子送到国外,但是我一问你觉得不同的国家有什么差异,你对它们是什么感觉,他的表情好像到小区周围转了一圈,说没有什么差别,说大家都差不多,那就说明很可能家长并没有陪伴,就是简单的给孩子报了一个夏令营,或者游学,并没有做太多的启发,孩子不一定有什么收获,只不过是到了各个地方看了各个景点,到那个景点发个自拍,发个朋友圈拉赞而已。

另外一个例子何江的父母,何江从小是长在湖南的农村,农村非常偏僻,也比较贫穷,但父母并没有像别的父母一样出去打工,而是在家里面种田陪伴他们兄弟两个。他父母给他讲故事,会讲外面的世界,这样给孩子打开了圈子,不让孩子眼光仅限于小圈子范围内,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他特别渴望要去体验一下,见识一下。他父母也做了很多正向引导,比如说要好好学习才可能有机会到外面去更好的学习,去见识广阔世界,还不断的鼓励孩子,这是属于正确引导。我个人觉得这是个很智慧的母亲,他母亲文化程度并不高,于是就跟这两个兄弟说,我跟你们一起学习,我上不了学,你们上学之后回家来教我,这两个兄弟回到家主动的教妈妈知识。我们应该都知道,我们学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我们的,但是我们讲出来传授出来的东西一定就会成为我们的,一方面孩子巩固了知识,另一方面在教母亲的时候,也有成就感,你看连母亲我都能教会她知识了,这也是一种鼓励。

总结而言,真正让孩子去见识这个世界,认识到这个世界,就应该先把圈子打开,然后让他产生好奇心,在加入正确的引导,最后要不断的鼓励孩子去学习,去探索,这个其实就是我这本书里第二章中讲到的,叫做打开孩子的言语心,让孩子重新发现世界的一些方式方法跟原则。

中国网:孩子在叛逆期与父母的矛盾会被社会广泛关注,家长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尺度,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到底要不要打,该如何管理和引导孩子?

杨明:家长如果打孩子,其实绝大多数无外乎是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打孩子对他是一种惩戒,希望他不去再做曾经做过的事情;第二种可能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发泄,比如说一下子情绪就崩溃在某一个点上,再加上孩子出个什么事情,就可能采用打孩子的方式。对于后者来说,其实是失败的一种体验,你自己没有控制住自己,然后去把你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其他人身上,这其实是很没有必要的,而且这本身也是一种家长挫败感的体现,反倒暴露出了自己的弱点。

假如说让孩子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第二遍,那么这里面又有个问题,孩子到底为什么犯错,那么从现在的这个逻辑角度讲无外乎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他不知道这个事情是错的,第二种可能性明知故犯。前一种可能性其实是存在的,面对青春期,他的判断力还不足以来支撑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反馈,跟他的认知、经验、阅历有关。

像这种情况,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去接受他的辩解,或者是解释当中合理部分,然后去看他非合理部分,帮他把这个事情分析清楚,因为有时候孩子遇到的问题也挺复杂,他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所以会发生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打有用吗?打就能够把这个事情弄明白吗?那是不现实的,只有认真的和孩子去沟通,才可能去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不知道对错的问题。

另一个他知道对错,但他为什么故意做呢?他在想我做了这件错事,最大的收益和可能遭受的损失是什么,然后发现中间有利润,他就会去做,下次打他,他依然还会去做。但孩子其实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对于损失其实存在估计不足,我们家长去看有些行为,其实我们并不只是去看这件事。我们是要把潜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孩子认识到除了显性的损失可能挨揍之外,还有经济损失。

最重要一点,一旦打了孩子之后,他会觉得已经付出了代价。但在家长的心里我打你是让你下一次犯错的时候回忆一下,你因为这个事挨过揍,父母是反对的,会让你付出代价。但孩子心目当中是你已经揍我了,就不应该再以其他方式处罚我,所以说大家会有错位的感觉。

我们作为家长面对叛逆期的孩子,更多的是要去了解他们到底面对的是什么,他的信息是什么,他最后吸纳的是什么,然后再去决定自己的行为行动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更好的帮助孩子。

中国网:您书中还提到另外一个案例,一个24岁的博士高分低能的情况,我们人类都会面临三个很重要的人生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想我是谁,第二个阶段我从哪来,第三个阶段我要到哪去,对于这些问题,您觉得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怎么去引导孩子,父母又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杨明:关于人生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来?”、“你要到哪去?”,这三点当中最重要的是“我是谁?”的问题,从哪来决定了你现在是谁,到哪去决定了你未来是谁。“我是谁”当中又有三点是最重要的,是“我最喜欢什么?”,“我认为什么最重要?”,“我最擅长什么?”。作为家长而言其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对这三点其实是可以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去发现到底这三点是如何在自己身上体现的。

主持人:对于现在育儿亲子的热点问题,包括现在孩子们很流行的追星,家长是很反对的,但是你在书中提到,可以从偶像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地方,您认为能学到什么东西呢,家长在追星的过程当中,应该怎么去配合孩子。

杨明: 孩子为什么追星?因为他肯定有闪光点,或者是他的相貌,或者是他的才艺,孩子一旦喜欢上相貌和才艺,就会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月轮效应,就像一个月亮,你看月亮蒙蒙胧胧有个亮光,你会各种想象,他有多么美好,其实你要看月亮实体,上面全是坑坑洼洼。因为你没有看到那些坑坑洼洼,你只看到他明亮的一部分,所以你就会产生各种美好的想象,这是孩子的原因。

但是作为家长,我给大家的建议是应该去了解一下你孩子为什么会追星?这个明星除了才艺和相貌之外,有没有别的闪光点,如果有的话,你认真研究之后,你可以将孩子去引导,让孩子更加正向的从偶像身上学到一些别人没有看到的,或者没有认识到的东西。

家长对孩子,要宽容,为什么?因为我小时候我也喜欢很多偶像,你说家长改变我了吗,没有,但你说我现在还喜欢那个偶像吗?不一定。我相信绝大多数影视人员身上应该都是有正能量东西存在的,如果他从这个偶像身上能够学到一些其他正能量的东西,那作为家长去挖掘,这种示范效应比家长说一百句都管用。

中国网: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很多选择把父母屏蔽在自己的朋友圈之外,这种现象挺普遍的,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和家长之间到底应该怎么建立互信,互相尊重的氛围?

杨明: 首先第一个,我们家长应该清楚一点,孩子一旦进入到青春期,家长跟孩子之间,孩子就要逐步逐步跟家长划出一个界限感,所谓的界限感不是划清关系。而是说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你的,但是家长有时候没有这种界限感,家长不会说这个东西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家长会说这是我们的,在家长心目中这就是我的,我们的前提是大家得平等。你也有权利,我也有权利,但是如果我们的权利是只有我有权利,你没有多少权利,这就不是我们的,这其实还是我的。家长而言也要尊重孩子的边界感,你对孩子的东西不要轻易的发表评论。

中国网:我们还注意到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的消极情绪,比如一些孩子会出现无兴趣,有些孩子会出现严重的自闭反映。在成长过程当中这些消极的情绪都已经定性成性格特点的时候,该如何去干预,作为家长该怎么去帮助孩子?

杨明:首先,如果这个性格已经变成一个很固定的,我其实在跟很多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的时候性格这个东西严格来说没有好与坏之分。

第二个,如果真的达到了病症的状态,作为家长而言,首先要接受这个东西,我们要认识到在这方面确确实实在这方面有一些不太正常的状况,你接受完之后要想办法。一个是通过正常的治疗途径去治,再有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你记住一点,人一定也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要么他没有发现这个东西,要么就是这个东西的真正点还没有触到他的兴奋点上,如此而已,这是我们家长要去帮孩子去发现探索的。

主持人:关于手机瘾,有很多青少年对于网上游戏的沉迷,您觉得怎么去引导孩子正常的使用手机?怎么把自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当中?

杨明:孩子为什么喜欢游戏?我周六听到一个教授讲关于读书跟嗑瓜子,说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去拿时间读一本书,但是很多人一旦嗑瓜子停不下来,原因是你读了这本书你不知道这本书最后能给你带来什么,但是嗑瓜子不一样,嗑瓜子嗑一个有一个,这个东西跟打游戏一样,专业的角度讲叫做即时正向反馈,即时是时间特别短,正向就是你打了人家肯定会给你升级加分,金银财宝,虽然这些东西都是虚拟的,但是也是正向的,同时它马上反馈给你,让你看到,叫做即时正向反馈。

孩子为什么会打游戏,沉浸于虚拟生活,因为他在虚拟世界里他很容易得到即时正向反馈,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这么简单的成本投入就获得这种即时正向反馈。   我们家长应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家长应该在现实生活中给他更多的即时正向反馈。

中国网:您作为父亲,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有哪些点滴让您觉得很有成就感,或者很有满足感?

杨明:第一个我这本书更多是以父亲的视角来看,我经常出去做家庭教育讲座,现在做了五六十场,我每次到一个地方,我就会看台下大多数都是女性,要么就还有老人,应该是爷爷奶奶辈的,很少看到父亲。现在周围有句话叫“丧偶式教育”,父亲在里面没有承担更多的角色,这本书我推荐母亲买完送给父亲。

我在观察我女儿,我个人觉得她身上有两点是我特别喜欢,甚至说我可能也要想她学习。第一个很开放的态度,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这个有助于她去面对将来这个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你的心态是保守的话。你先打开,然后再好奇,然后再去探索。

第二个,我觉得我女儿有一点还是比较认真,这个事要么不做,要么做了她就会认认真真的把所有的细节去尽可能的做到最好。我觉得有这两个特质,其实是我特别为她感到自豪和骄傲的。

中国网:我相信在座的家长朋友们肯定也对杨老师怎么能够教育出这么好的孩子,而且能够有这么多的关于亲子教育,还有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心得产生好奇。我们也呼吁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还有对亲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有困惑的孩子们,纷纷去购买这本书,感谢杨老师今天耐心的为我们解答这么多的问题,谢谢您。

杨明: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