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安全是关乎师生权益、家庭美满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公共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从有关部门到社会公众都更注重学校园安全的客观维度,聚焦于诸如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车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相对忽视校园安全的主观维度——心理安全。安全除了是一种客观状态描述之外,更涉及到主观的判断和体认。对中小学校园安全来说,无论是完善硬件还是建章立制,这些“看得见的”校园安全工作成效如何,最终要从人们对校园是否安全的主观感知中加以判断。离开了心理安全,中小学校园安全就是一种抽空主体的安全。因此,做好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亟需加强心理安全建设。
一、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心理安全是指人面对环境时所具有的免受威胁的心理状态以及追求安全感的心理机制。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则是指中小学师生身处校园时免受威胁的心理状态以及追求安全感的心理机制。其中,由于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且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因此他们的心理安全建设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是心理安全建设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消除恐惧感、不确定感,使师生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在校园生活中的最低限度是免于恐惧,更高的要求则是充满愉悦舒畅的感觉。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心理安全建设有利于消除特定的校园安全隐患。师生员工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化解,就会使中小学校园安全就存在内部的隐患,且这种隐患更为隐蔽,有可能成为校园安全事件的导火索甚至转化为校园安全事件。例如,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明显暴露出施暴者的心理扭曲和受害者的心理创伤,轻者引起受害学生的恐惧、消沉和忧虑,重者则导致受害学生自残甚至自杀,甚至可能向施暴者转化。
其次,心理安全建设是合理应对校园安全事件的有力武器。危机事件爆发后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已经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通行做法,这是从以往危机事件应对中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得来的。无须否认,校园安全事件会对师生尤其是生理和心理尚处于发育期的中小学生造成心理刺激和创伤,系统化的心理安全建设可以使师生接受相应的专业训练,获得相应的心理知识,建立起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帮助师生在危机过后快速恢复心理稳定状态,最大程度上减少校园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
最后,心理安全建设有助于建构校园安全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小学校园的心理安全建设能够为学校教学和文体活动提供基本的心理保证,使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得以融洽,同时也可以帮助师生员工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进而保持积极、乐观和正面的工作情绪和生活态度,形成和谐安宁的校园氛围,使师生在其中避免孤独感、陌生感、恐惧感,增强集体感、融洽感、安全感,从心理状态上为校园安全建设的硬件方面提供强有力心理保证,确保校园安全建设的一系列体制机制能够能够长期、稳定地存续。
总之,重视心理安全建设是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题中之义。中小学作为培养祖国未来的关键阵地,能否营造出充分保障心理安全的校园安全环境,对于中小学生成长成才和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锻造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既有举措
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一般可以分为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应对教育。尽管中小学校园的心理安全建设尚未得到充分重视,但有关部门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迈出了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步伐。
(一)政策引领
1999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工作安排和全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2002年,教育部又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将原有的宏观意见和整体规划通过特定制度安排和工作机制加以实现。2012年,教育部对《纲要》进行了修订,明确要求学校对中小学每个学段应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数名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到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对学校建设心理辅导室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和规范。在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些省市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目类别。不难发现,这些政策实践都有一个鲜明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为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物质条件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逐渐提高,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其中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学校普遍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提供相应的资金、人员和场地。上述做法为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队伍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指导和帮助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同时,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经过从事专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则不允许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通过专业和资格准入机制,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获得了明显提升。上述做法为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提供了队伍保障。
(四)工作机制
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逐步建立起校长领导下的,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这一机制初步实现了中小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和兼职相统一、教师队伍全体参与以及学生校园生活全覆盖。上述做法为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提供了机制保障。
三、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现实短板
近年来,尽管在中校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尚未将其上升到更具战略性和整体性意义的校园心理安全建设层面。具体而言,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面临着如下三个方面的现实短板。
在理念层面,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的重要性在国内尚未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心理安全问题具有主观性和内在性,心理安全风险的隐蔽性突出,尚未构成校园安全的直接威胁,因而难以在感性上直接引起各方重视;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车安全等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在当前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建设中,各级政府部门和中小学管理层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问题作为校园安全工作重心,各级主管部门的视察、考核以及评比以此为焦点,各级学校的应对工作也以此为指挥棒。
在制度层面,支撑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小学校园安全建设的制度体系已经初步搭建起四梁八柱,且多数已经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正如2016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的通知》,涵盖了安全教育、日常管理、体育运动、校外活动、公共安全事件、校车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预防情况等校园安全的诸多方面,但关于心理安全则仍然只作了原则性规定,要求在防范、调查和处理侵害未成年学生身心健康事件的过程中,开展心理、行为咨询和矫治活动,未能像上述校园安全方面那样建构起完整的制度体系,心理安全建设的政策依据、执行标准、工作流程和责任主体仍然模糊不清。
在技术层面,心理安全建设的方式较为单一并且陈旧,缺少科学方法。既有的中小学心理安全工作常常局限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够替代危机事件应对所需要的一系列专业训练。且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数采取大班授课和讲座形式,未能在具体的实验和案例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救生演练、消防演练和其他危机事件处置演习相比,心理安全建设未能采用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新方法,且缺少相应的实践机会,这不利于达成心理安全建设应该达成的目标。
四、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改进对策
针对上述现实短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改进中小学校园安全建设。
第一,使社会各界和利益相关者普遍树立起校园心理安全的理念,尤其抓好学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和心理辅导教师等关键少数。一方面,要通过内涵深刻、形式生动的多种途径宣传将中小学心理安全建设的必要性阐释清楚,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在媒体和公共舆论场中引发思考和讨论,直观地将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及其重大后果揭示出来,从理性和感性两个维度破除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问题所具有的隐蔽性。另一方面,在教育行政主观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中开展专题讨论和理论探讨,深入剖析中小学心理安全建设与校园安全其他重点建设领域之间的联系,深刻把握心理安全建设对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重要作用,凝聚共识,完善既有的考评体系,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在心理安全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第二,完善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的制度体系,争取从校园安全专项立法过程中拿出专门条款规定校园心理安全建设,使校园心理安全建设获得坚实的法律基础;进而将法律的原则规定转变为具体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使校园心理安全建设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和校车安全一样拥有完善的政策依据、执行标准和工作流程。同时,提升制度执行力,完善校园心理安全建设问责机制,落实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主体责任,清晰划分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边界。针对心理安全考评标准问题,可以引入国际上通行的“心里安全感”量表,对学校师生心理安全水平进行测量,进而评价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成绩。
第三,丰富中小学校园心理安全建设的方式,借鉴国际通行的心理安全建设技术,将心理安全建设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除与原有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进行外,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通过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和情境模拟等方法,总结中小学生心理安全建设规律和中小学生心理成长规律;进行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在提升抵御和化解风险的本领的同时,强化校园心理安全建设;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执笔人:董伟玮,李靖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