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校企合作,推进居住服务职业教育发展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时间: 2019-11-21 | 责编: 李颖

中国网北京11月21日讯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国资委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器和企业大学。20日,由中华教育促进改进社、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和贝壳找房联合主办的新居住服务者专业教育论坛在京举行,逾200名来自教育、居住领域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参会讨论,呼吁居住服务专业教育需各方重视、校企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新居住服务者专业教育学术委员会成立,来自全国12所高校及学术研究结构的逾20名学者成为首批学术委员会成员。

新居住专业教育领域专家顾问聘任现场

服务者价值崛起获共识

伴随服务经济全面崛起,存量市场下,服务者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挖掘。随着居住物理条件改善,消费者品质居住和流通服务需求提升,消费者对个性化服务的情感和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贝壳找房高级副总裁李文杰表示,当前中国服务行业的核心问题是优质供给问题,高品质服务者才是撬动行业的关键。“居住的本质是人的服务,没有高度专业化、职业化服务者,服务品质正循环也无从谈起”,房地产行业将进入“服务者价值”时代,伴随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行业进化从过去重视信息转变到重视人本身,人成为最大的变量。

贝壳找房CHO左东华指出,新居住时代经纪人需构建“高学历、高专业度、高职业素养和高社区参与度”能力。“高学历绝不是强行要求高等教育证书”,他说,高学历所代表的是服务者具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出色的知识结构和快速学习的能力。

“技术进步将会引发部分职业消失,但经纪人不可替代”,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强表示,房产经纪的本质是为房产交易提供服务,由于金额大、频次低、标的独特、环节多、时间长、专业性强等原因,经纪人的服务不可或缺。但同时,居住服务者也需要进行相应数字化转型。

业内外呼吁居住服务专业教育

专业对口性不强、就业前对工作缺乏了解认识、工作指导性弱是当前大学生经纪人面临的主要难题。

据贝壳找房发布的《2019经纪行业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居住行业服务者的学历水平整体偏低,80%经纪人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其中43%的经纪人拥有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经纪人占比16.4%,硕士及博士学历经纪寥寥无几。

此外,80%以上的经纪人来自非销售类专业,超过92%的经纪人认为,经纪人的职业教育很重要,超过91%的经纪人认为,提前了解经纪人工作和专业有利于更好开展当前工作。

贝壳找房CHO左东华发表演讲

左东华在演讲中表示,居住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一方面需要从业过程中的培训经历,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大学教育帮助其形成行业基础认知和专业知识。呼吁,居住服务者职业化教育需要国家引导,也需要高校参与,需要社会支持。“职业化教育虽然是房产居住领域自身的变革需求,但居住服务者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消费者都将会从其职业化中享受到更好的体验”,在他看来,服务者专业教育是推动居住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支点。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原司长孙霄兵认为,教育系统与行业系统要结合起来发展专业教育,高校需加强专业建设、人才建设、学科建设,大力开展新居住专业培训,通过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结合,让老百姓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 

目前,经纪人大学教育专业教育分布离散,缺乏学科专业整合。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文斌表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表面上看是职称评审、科研考核以及各类论文成果发表的压力,实际上是目标导向的严重分歧。”李文斌认为,唯有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高水平人才。

校企合作学术共建

尽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全面建成,但高校在开展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和培训方面仍与行业需求有所差距。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储朝晖表示,高校是新居住人才培养的后盾,要积极与市场对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行业需求,主动与关联度高的行业、企业建立常态联系;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打牢基础、手脑相长,增强变通能力,以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

”新居住时代的人才供给与技能培养“圆桌论坛

论坛当天,12所高校与贝壳找房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就居住服务专业人才进行联合培养及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贝壳将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训实战条件,以使合作培养的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高校可吸纳贝壳高管作为客座教授,进行企业文化与管理实务的系列讲座,为贝壳提供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双方将进行课程设置、教学研究等教学科研以及科技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