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
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一生敬业留青史,双塔举幡送故人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肖红杰 | 时间: 2019-11-12 | 责编: 李颖

编者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谨以此文献给,用忠诚和热血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做出贡献的先辈们!

父亲安详地去了另一个世界,望着厅堂里父亲的遗像,他笑容可掬,仿佛要对我说些什么。一种思念、一种悲伤袭上我的心头。

我的父亲肖盛炎1938年出生在稷山县一个名叫老凹窑的小山村。年幼时,父亲一边上山砍柴、放牛放羊,一边在村小学读书。后来父亲背起行囊,怀揣笔墨纸砚走出大山,在县一高、县中学读书。他18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稷山县人民代表。1960年,22岁的父亲考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这个“山里娃”,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梦想。

父亲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农校当教师,曾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工会主席、教导主任。听父亲讲,那时他经常要带着学生到校外实习,过河时他就挽起裤腿背着学生趟水渡过。数九寒天的时候,经常到宿舍里给学生盖被子、生火炉、倒尿桶。父亲关心学生,学生们把他当作知心朋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困惑,都愿向他倾述。几十年过去了,学生们都已年逾花甲,但仍旧念念不忘他们这位可敬可爱的恩师。每逢过年过节、父亲生病住院,农校的学生们都要来看他,一个个就像孩子一样偎依在他身旁。这份真挚的情谊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去,这是多么弥足珍贵、令人感动!

父亲调到市农机局工作期间,我听他说的最多的两个词,一是“下乡”,一是“出差”。炎热夏季,父亲经常是背着水壶、戴着草帽下乡检查水利排灌工程,星期天还参加义务劳动,到晋阳湖水稻基地插秧或收割水稻。那时,父亲人到中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他的身影,穿着一件磨得有些褪色的蓝色中山装,戴着一顶浅灰色的鸭舌帽,瘦瘦高高的样子,身板单薄,但很精神。每当单位组织劳动的时候,父亲生怕把他落下,总是冲在最前面,一身土一头汗的样子,给我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79年,父亲调到市文管会,先后担任古建科科长和文管会主任。1997年市文物局成立,1998年父亲60岁到了退休年龄,市领导从全市文物工作大局考虑,继续让他留任,负责全市文物管理业务工作,市委组织部任命他为文物局正县级调研员和局党组成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父亲没想到在退休年龄获得了继续工作的机会,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了。2001年6月父亲办理了退休,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

父亲在市文物部门工作22年,期间担任文管会主任18年。“老牛拉车路不平,低头前行不吭声”是对他工作情形的真实写照。他满怀信心投入工作,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没有退步,像一名勇敢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并且带领出一批懂政策、懂业务、能吃苦、能战斗的文物干部队伍。回想起来,父亲工作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很多,比如:保护春秋大墓,即1988年太原一电厂扩建工程中发现的春秋时期晋国赵卿墓;抢救性保护永祚寺双塔;保护晋阳古城遗址;积极申请资金维修文物古迹。

父亲担任市文管会主任期间,率领干部职工们跑遍了全市大大小小每一处文物点,做笔记20余本。为了给亟待修缮的古建筑申请维修经费,父亲常常是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汇报,不辞劳苦,费尽心血。1978年至1998年20年间,在对上兰村窦大夫祠、土堂大佛、崛山围山多福寺、天龙山圣寿寺、龙山道教石窟、太山龙泉寺、古交千佛寺、阳曲不二寺、南十方白云寺、五一路国民师范旧址、北大街拱极门城墙众多古建筑文物的维修过程中,父亲认真负责,严格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省、市有关领导对维修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曾听父亲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不通车,交通不便,他经常是步行上山去工地,每天早走晚归,上上下下要走几十里路。

永祚寺双塔属明代建筑,被视为太原市的标志。由于古塔年久失修,再加上经历过战火的损坏,东塔向西北严重倾斜,抢救性维修双塔的工作迫在眉睫。但工程难度大、技术风险高,令人望而却步。父亲作为市文管会主要领导,他知难而进,勇挑重任。1982年西塔维修工程正式启动,塔体采用挖补法进行了修补,修复用砖全部经过精雕细磨,塔檐采用蓝色琉璃剪边,塔基重新进行夯实加固。经过三年的精心施工,工程于1984年9月26日告竣,古塔焕发出往日的风采。1995年东塔纠偏工程正式启动,邀请杭州曹氏建筑物纠偏研究所负责纠偏工程,纠偏大师曹时中先生亲临工地技术指导,8月25日宣告纠偏成功,塔体从倾斜2.86米纠回至2.23米。为进一步巩固纠偏成果,1996年,父亲着手组织对塔体和塔基进行加固修复,工程于1997年9月26日告竣,经验收被评为省优良工程。在庆典仪式上,有位老领导感慨地说:“老肖官不大,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载入太原史册的大事呀!”

曾听父亲说起,修东塔许多人是不赞成的,好心人劝他说,老肖你都快退休了,冒这险干嘛!你就不怕东塔修不好一旦倒下来再砸毁西塔,你不就成了千古罪人啊!然而,父亲非常执着地投入了工作。1995年春季,父亲同市领导谷文波、张希升就纠偏工程赴杭州谈判,在签订合同那天,父亲由于疲劳过度和压力巨大,突发心脏病昏厥险些要命。东塔维修工程开工后,父亲每天起早贪黑,和工程队同吃同住在工地,有时候一天要几次登塔,研究解决技术难题。节假日不休息,很少能和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长期超负荷的紧张工作,使父亲本就消瘦的身体严重透支,胃痛、腹泻、感冒发烧接连不断。父亲心系工地,带病工作,发扬了顽强的战斗作风,为维修东塔拼上了命。

父亲去世时,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闻讯亲撰挽联:“一生敬业留青史,双塔举幡送故人”,深切表达了对故友的哀思,是我父亲的真实写照。父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父亲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和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他对党无限忠诚、对国家文物事业的执着热爱的高贵品质和勇于担当、敢于作为、高度负责的精神,是我们晚辈的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着我们奋斗,誓将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嘱托代代传承。


作者: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  肖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