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教育 > 滚动新闻 >

海淀区七一小学:一元钱通关一天城市生活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刘佳、张希臣 | 时间: 2019-10-25 | 责编: 张希臣

中国网 北京10月21日讯(记者 刘佳 张希臣)芬兰的现象教学、美国的PBL和STEAM教育……在西方教育模式风靡全球的今天,中国特色育人模式如何“突出重围”,展示“中国实力”?10月17至19日,PDC国际教育大会给出了“组合拳式”回应。

继续2018年首届PDC国际教育大会,今年,PDC国际教育大会在形式、内涵、理念方面再创新高,做出了“中国特色”的有益尝试与示范。10月18日,PDC教育首次将分论坛开进北京市9区10所学校,以“百花齐放式”项目制教学成果展示,交出了属于中国的特色答卷。在海淀区七一小学分论坛上,学校四年级师生、家长特别展示了“一元钱走进生活”项目制学习成果,看这些未满10岁的“鬼马小精灵”如何用一元钱通关一天城市生活、掌握跨学科知识,被芬兰、美国顶级教育学家点赞。

5G支持 10校线上“面对面”

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海淀区七一小学、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东城区培新小学、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顺义区第一中学附属小学、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北京市内9城区10所学校,如何“千里一线牵”,同步“面对面”?在10月18日的PDC国际教育大会分论坛上,5G技术将这一切得以实现。

当天,身在呼家楼中心小学的主持人向“线上”9所学校发起号召,一场“零时差”的隔空对话就此开始。在5G技术的支持下,10所学校不仅线上“周游”各区,更实时对话向各分会场的外国专家线上发问。这也是PDC教育带给我们的、关于未来教育的启示与N种可能。据PDC教育理念的提出者、PDC国际教育联盟发起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介绍,未来,PDC教育联盟校将借助5G技术实现线上教学教研、甚至研学,让国内各校“天涯共此时”。

一元钱难倒“熊孩子”

“我们小组用仅有的6元钱买了天坛公园的门票,到了午饭时间,我们好饿,但是我们没有钱。”10月18日,虽然“一元钱走进生活”的实践体验活动已经过去了1月有余,但七一小学四年级(5)班顾宸宁谈起当时的经历依然满脸窘态。被“一元钱难倒”的日子,是她和她的小伙伴们未曾有过的“心酸”体验,但是在这次学校项目制学习活动中,她着实为一元钱“折了腰”。

与她有同样心酸经历的学生不在少数。四年级(9)班的仲凌萱告诉中国网记者,本来想靠为工艺品店打工赚得“第一桶金”的他们,被店主因“不得雇佣童工”为由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她和她的小伙伴们只得选择帮助餐厅垃圾分类。被中国网记者问及“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又脏又累的工作时”,她的回答简单且真实:“挣一块钱就是一块钱,所以想先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做起。”

这些曾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熊孩子”,如今,因为学校的“一元钱走进生活”项目制学习体验到了各行各业的艰辛、金钱的来之不易,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更是一次难忘的“德育主题教育”。

一元钱买到“无价宝”

“蓝色大桶可回收,变废为宝好颜色。绿色大桶装生菜,变成肥料来灌溉。红桶垃圾最有害,电池灯管就是它。灰色大桶装其他,果壳旧物来安家。”在这次“一元钱走进生活”的活动开始之前,仲凌萱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仅停留在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的粗略分类层面。但是真正“动过手”后,她总结出了一套“垃圾分类顺口溜”。对于她来说,从未觉得垃圾分类就在身边、垃圾分类这么简单。这是一元钱带给她的“无价宝”。

四年级(9)班的堵皓岩也有同感。他所收获到的,并不是垃圾分类的秘诀,而是一次与外国友人“秀肌肉”的民族自信。堵皓岩告诉中国网记者,在此次“一元钱走进生活”的活动中,他们小组的任务起始点是齐白石纪念馆。如何在这儿开启他们的“掘金之路”,着实让他们没了头脑。“我们在售票处碰见了一位阿姨,当时就围了过去,向她表明来意。”这位阿姨立即向他们发起了“任务单”——为她随行的马拉西亚友人做临时导游。“虽然之前并不了解齐白石,但是我们小组分工,赶快到纪念馆里‘抱佛脚’。”尽管导游水平有待提高,但是他们的应变能力、积极态度还有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那种崇敬,受到了外国友人的点赞。文化自信成为他们此次“一元钱”之旅最宝贵的“无价宝”。

家长为“一元钱”点赞

在这次“一元钱走进生活”的活动中,四年级(5)班张天琪的妈妈张阳也全程参与其中。作为家长志愿者的她,做一组学生的“影子导师”——只能陪同,全程不发表任何意见,即便是孩子们“误入歧途”。

“我们组的任务是从天桥剧院出发,到达展览馆。但第一时间映入孩子们眼帘的是‘北京展览馆’,这跟展览馆差着十万八千里。”即便如此,张阳也只能默不作声,看着孩子们完成从排队到检票一系列的过程。最终在路人的提示下,他们才“迷途知返”。

“作为一名旁观者参与孩子的活动,这还是我的第一次。虽然提心吊胆,但真的也收获了很多惊喜。”张阳告诉中国网记者,在没有家长的介入下,孩子反倒能够鼓足勇气向周边人求助、也能试着规划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和独立也被建立起来。这也是张阳请假也要参与此次“一元钱走进生活”活动的原因。“当我和我的孩子结束一天10多公里的步行回家时,她问我‘妈妈你吃过饭了吗?’当时我才意识到,我的孩子真的知道关心身边人了。”

“一元钱”是未来教育的缩影

当天项目制学习汇报会上,七一小学副校长朱凤书在一旁热泪盈眶。2年前将这一活动引入学校并积极推进的初心,她感慨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当时,部编版教材还未普及,在原来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单元叫‘金钱’,于是我们想到将‘一元钱’的项目引入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她坦言,虽然课本中有关于金钱的作用、获得金钱的不易以及该如何理解金钱的解释,但对于小学生甚至更大的孩子们来讲,“钱不过是爸妈随时可以从银行取出来的”。自从该项目引入,孩子们对于金钱的理解更加立体、对于父母和社会各职业的体谅也更加深刻。“我们坚信,通过课文、老师教授的知识,永远不如通过实践让孩子真正参与、经历和体验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生成长。”朱凤书说。这也是她对未来教育的理解——为孩子提供机会,以学科为载体让孩子真实经历,然后发现孩子的能力。提升孩子的自主决策能力、思考力和选择力。

芬兰学者受教于“一元钱”

当天,PDC教育联盟特别选派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家的教育领域资深专家和国内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领导走进各个分论坛,与各校师生分享项目制学习的成果,共话未来教育。在七一小学分论坛,来自芬兰学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顾问、人文应用科技大学教育主任帕伊维玛嘉对“一元钱走进生活”感触颇深。

“这些孩子用他们的创造力完成了他们一天的任务,并讲述了非常有趣的故事,这让我印象深刻。”在此次活动中,她也粗略看到了中国和芬兰项目制学习的区别和优势。“在芬兰,我们不会借助那么多的书本内容完成项目制学习,但是你们做到了,这点很有意思。”她说。无论是芬兰或是中国,未来人才应该兼具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此,她在七一小学找到了生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