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皆知识,学中悟成长 眉山彭山一小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等风来,不如踏光追风去。为了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日,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四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分别开展了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4月16日、18日,学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们迎着朝阳,奔赴青神竹艺城开启研学之旅。出发前,孩子们斗志昂扬完成整队,在开征仪式上聆听校领导强调纪律、安全与文明要点。
孩子们分乘大巴前往青神竹艺城,一路欢歌笑语,满怀期待。乘车途中,老师以生动的前置课程讲解与互动游戏,点燃大家对研学的期待。抵达后,孩子们先在青神竹林湿地公园闲庭漫步,观察竹节生长形态,聆听科学老师讲解竹子的种类与价值,并完成研学手册任务;接着,孩子们走进国际竹编艺术博物馆,领略竹编珍品,感受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间传统手工业的独特魅力。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午餐前,教官开展餐前训练,培养节约意识,随后,大家尽情品尝特色美食。短暂休息后,一场精彩的竹编文化讲座准时开始。孩子们认真聆听,感受青神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随后,在竹编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手持竹篾,小心翼翼地穿梭编织。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技巧,当一只只简易竹篮、竹蜻蜓成型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与欢呼。
“跳竹竿舞”活动中,孩子们全员参与,在欢快的节奏中锻炼四肢的协调性,培养快速反应能力,感受竹文化的别样乐趣;在熊猫馆里,孩子们通过观察了解了熊猫的日常生活习性。大家还饶有兴致地研究熊猫的粪便,完成研学手册上的相关内容。
在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一天的研学之旅接近尾声,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返程。在归途中,大家纷纷踊跃分享自己在此次研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车厢内,竹编作品在手中传递分享,研学手册上写满感悟:“一根竹子能成为艺术品、建材、食物甚至环保材料,这就是传统文化的智慧!”“竹竿舞让我明白,文化传承也可以是快乐鲜活的。”
4月17日早晨,学校五年级的孩子们齐聚操场,举行研学旅行开征仪式。在庄严的授旗和授牌仪式后,学校副校长廖俊飞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强调:研学中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纪律意识,确保安全顺利完成研学活动;二是希望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能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生代表张芷嘉在发言中表示,要充分利用此次研学实践活动,增长见识,锻炼意志,丰富阅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强自立的能力。
走进洪雅青杠坪茶客空间,体验茶事劳作,感悟茶意人生。在青翠的茶山间,孩子们挎着竹篓,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鲜叶。在制茶工坊,他们围在杀青锅旁,近距离观察茶叶在高温下翻滚变色,亲手尝试揉捻茶叶,感受从鲜叶到茶坯的奇妙蜕变。在体验茶艺净手礼后,孩子们纷纷走进茶艺课堂——茶如人生,观摩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现代盖碗茶表演,品读《七碗茶诗》,并参与了奶茶制作。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习了农耕技能与传统文化知识,更在劳动中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下午,孩子们走进幺麻子藤椒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文化与味觉的奇妙之旅。在幺麻子椒香美食课堂,孩子们了解了藤椒精油的制作过程,解锁藤椒精油新世界;体验钵钵鸡的制作,解锁钵钵鸡宝藏秘籍。在中国藤椒文化博物馆,从一滴油的旅程,孩子们了解了藤椒非遗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变迁,更体会到了传统文化承载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最后,孩子们走进幺麻子藤椒文化产业园,参观智能生产线和智能仓储车间,不仅目睹了一滴油的制作全过程,而且见证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本次研学实践旅行中,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文化,用双眼发现世界。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跨越课堂的成长蜕变。”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研学,真正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注入了鲜活力量。(陈翠萍 何瑶 张兰月)
供图: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