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乌江故事船工史,以小窥大叙春秋 这部口述史著作在成都首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乌江故事船工史,以小窥大叙春秋 这部口述史著作在成都首发

2025-04-21 11:07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选取40余位乌江船工作为口述采访对象、从多维度系统展现了乌江船工群体的生产生活变迁……4月19日,《乌江船工:一部口述史》(以下简称《乌江船工》)首发式暨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旅游学院举行。会议由四川旅游学院主办,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基地、四川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承办,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共同见证这部口述史著作的问世,并围绕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开了深入研讨。

据悉,《乌江船工》是四川旅游学院陶少华教授在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乌江流域各民族船工口述史研究》的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完成。全书30余万字,2024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日,与会专家从研究资料、视野、方法和内容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该书在濒危史料保存、口述史、区域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多个维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

聚焦40余位乌江船工

展现民族团结新画卷

“陶教授为了完成本课题,先后多次前往乌江流域采访,扎实地完成了口述史记录和田野考察笔记,对40余位老船工,进行了较为严谨、规范的口述史采访。”据四川旅游学院校长、《乌江船工》序言作者王川教授介绍,“《乌江船工》的出版,不仅生动呈现了汉、苗、土家等民族在激流险滩中携手共进、在文化交融中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图景,更是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深刻回应。全书的理论阐述,从生态环境、生计与生活、民族关系、社会关系、习俗与文化等五个维度,科学剖析,得出了对于船工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同时,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赵心愚教授认为:“作者深入到乌江流域调查,以乌江航运中的船工群体作为主要访谈对象,系统梳理获取的‘自观’‘他观’口述资料,以口述史方法审视乌江流域的时代变迁、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对乌江流域历史文化特点有深入的认识,提出了有关乌江流域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诸多见解,使本书有了值得肯定的学术价值。”

通过打捞珍贵的历史记忆

让民族团结变得鲜活生动

“我长期在‘西南文化’区域生活、求学、研究,工作。尤其是在乌江边生活、学习、工作,熟悉乌江流域情况,热爱这条母亲河,心存深厚的感情。”当日,陶少华教授深情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坚持与付出。“我曾长期在乌江流域做多民族文化旅游的田野调查,关注、思考、研究乌江流域多民族文化旅游等问题,前后长达二十余年,最终促成了这部口述史著作的诞生。”“《乌江船工》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共鸣。”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雷玉华在谈及此书的学术价值时表示,“无论是船工们口述的古代乌江流域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是讲述新中国建设时期当地人民的贡献,《乌江船工》通过打捞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让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宏大主题变得鲜活生动。”

“这本书是国内迄今为止较早地系统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流流域纤夫为主的传统木船老船工口述史的力著。”“这些口述材料十分珍贵且颇为难得,是研究乌江流域区域社会史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乌江船工》是一部以口述材料为主要支撑,系统展现乌江流域船工、船夫等以船为生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状况的著作。”……在当日的活动中,与会专家学者还分别从研究资料、视野、方法和内容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该书在濒危史料保存、口述史、区域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多个维度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以及这一研究对于推动文旅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并就该书对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传承保护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与交流。(文/图 王李科)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