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安徽铜陵:一揽子举措,多点发力提升巩固教育教学质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安徽铜陵:一揽子举措,多点发力提升巩固教育教学质量

2025-04-11 10:32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入课堂随机听课、查阅学生作业批改情况、分析课堂生成资源利用成效、与师生座谈交流、评估课程开设科学性与规范性、集中反馈视导结果……

4月8日,铜陵市2025年教育教学视导组进入该市实验高级中学,针对该校课程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常规、命题研究等工作展开专项视导。

据了解,为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自今年3月份以来,铜陵市2025年教育教学视导在市属学校全面开展。由该市教育科研部门组成的专家组,通过随堂听课、查阅资料、师生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教学常规落实、命题质量及教学管理效能进行全面检查评估,重点观察教师对新课标的落实、课堂环节设计与学生主体性发挥情况,并在课后及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情境化教学设计、课堂生成资源利用、差异化作业布置等提出优化建议。 

这是今年铜陵市有序推进的“教学质量巩固年”,不断提升巩固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据悉,今年以来,铜陵市在2024年“教学质量提升年”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立足队伍建设、课堂教学、高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育人五个方面,即“一核心五立足”,大力推进“教学质量巩固年”,促进队伍建设更加有力,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办学活力更加彰显,育人氛围更加浓厚,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可度、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为扎实有效推进“教学质量巩固年”,该市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一揽子具体措施,从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基层管理、改革举措、协同育人等方面多点发力,全面提升巩固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质量。

该市继续实施领军校长培养工程,选派骨干教师、优秀教育管理干部到长三角和省内名校开展培训研修、挂职锻炼。把好入口关,优化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在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基础上,拓宽“招才引智”校园招聘、人才引进、定向培养等渠道,提升引入教师整体水平。把好师德关,将2025年确定为全市“师德师风深化年”,建立健全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监督“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立新教师“亮相课—汇报课—展示课”三年成长机制,帮助新教师抓住入职头三年关键成长期。并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持续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完善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到学校任教制度。

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推进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省级示范区和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省级示范校建设,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建设,树立课程实施示范典型。研究制定《铜陵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指导意见》,抓实教学常规,坚持共通性和多样性相协调,推动教学全过程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并做好市、县区、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分析,深入剖析考情,找准问题症结,明确优化路径。

不仅如此,该市坚持瞄准高考研究,充分发挥高考研究指导中心作用,提升高考研究指导中心的定向服务功能。围绕“考试评价研究”主题开展高考命题研究、创新人才培育的一体化推进、基于数据的诊断教学、职业生涯规划的选课走班等系列大讲坛,让大讲坛成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教研大平台。致力教研共建,务实推进铜陵、安庆、池州三市教研深度共建,建立常态化联考联测联评联析机制。主动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建立更紧密的教研合作联系,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协同推进教育质量监测。

同时,该市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五大学科,创建办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并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出台《铜陵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探索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生态系统。加快推进数字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谋划实施人工智能教育,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建设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为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逐步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共体”覆盖面,建立完善校共体内部治理共融共生机制、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机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家校社共商共治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并不断完善家校社合作,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机制,在实践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协同配合、同向发力,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

(文/徐小波)

【责任编辑:王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