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光,“趣”劳动 天府一小学子开启春季游历课程之旅
一场沥沥细雨,滋润了脚下的新泥,唤醒了诗意与生机。桃花红、梨花白,世间草长莺飞,万物正向着明媚春光缓缓舒展。近日,四川天府新区第一小学春季游历课程再度乘风起航。全校师生走出校门,循着历史脉络、踏上发现之旅,在城市与山水间,邂逅春天。
探自然农趣,育生命感知
春来夏往,秋收冬藏,在不同的季节里,田园乡野总是有着享不尽的乐趣。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走进世季田园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热力开启“知春识万物·萌娃寻春记”。在导师和教官的带领下,孩子们漫步田园,欣赏春日风光,了解春季植物的种类、特征;带着研学手册,以科学的视角探秘大自然,在观察和思考中加深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解认知。
在裕果园里,孩子们认真观摩导师示范除草、松土等技术要领。面对杂草丛生、土壤板结的果园,他们投入果园管理劳动实践,践行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
春日劳作,绘梦春野。在手工创作环节,孩子们利用草帽发挥天马行空的畅想,完成限量版的手绘作品,让童梦的斑斓与春天的色彩融汇于笔尖。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孩子们手持铁锹、水壶等工具,在导师和教官的指导下完成松土、播种、覆土等种植步骤。一颗颗象征希望的向日葵种子被悉心种下,它将与孩子们一同沐光生长、健康茁壮。
紧扣《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自然观察与农业生产”目标,低段研学活动以四大板块为学生构建起“认知—实践—创造”的学习闭环。链接校内“农业生产”专项劳动课,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从实践中收获成长,使教育不只在学校,更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寻非遗技艺,承文化薪火
“嫘祖栽桑蚕吐丝,抽丝织作绣神奇。”四川丝绸博物馆里,三、四年级的同学们认真聆听着研学导师讲述丝绸之路的故事,由此开启了“寻千年丝绸文明·承中华传统文化”研学之旅。
寻觅丝绸,问道非遗,一次充满奇趣的蚕桑科普融合着课本知识。在行走的课堂中,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了蚕宝的一生和不同类型的蚕茧,通过深入探究蚕桑文化,认识桑树在日常生活和历史文化中的多重价值。孩子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从工艺制作、社会文化、现代生活等多维度深入探寻丝绸之源,也惊叹于我国丝绸工艺的高超技艺、丝绸制品的精美绝伦。
悠悠五千年,服饰文化千变万化,而丝绸的记忆却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到桑蚕文化,在经纬交织中融合五育、串联实践。从本土的桑蚕历史到古代养蚕的缫丝,通过了解传统缫丝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目睹抽茧成丝的过程,感受流传千年的指尖艺术。
研学不止于学习。园区内20余项无动力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尽情释放活力——小火车穿梭森林、萌宠乐园互动、蹦床上跳跃欢笑……劳逸结合中,孩子们在自然与文化的怀抱里镌刻下难忘的童年记忆。
这场“时空穿越”之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启迪。孩子们通过动手实践与沉浸式体验,探索丝绸文化的千年脉络,解锁“衣冠中华”背后的文明密码,深刻理解了“匠心如丝”的工匠精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赏川味经典,铸家国情怀
寻味之旅,学在路上。五、六年级的同学们来到川菜博物馆,以“食古话今·川味寻根”为主题,开启了一次满足味蕾、嗨翻全程、开阔视野的跨学科探究之旅。
同学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在典藏馆观川味智慧,谈古今饮食,深入了解川菜从古蜀起源到现代发展的演进历程及川菜文化的形成。所有的食材,经过时间的萃取,最终浴火重生为佳肴。同学们跟着讲解老师一起学习传统川菜宫保鸡丁的来历,观看了制作过程,体验了川菜的色香味形。
寻川菜之魂,闻蜀都酱香。在川菜原料展示区,大家动手体验了郫县豆瓣和中坝酱油的传统酿造技艺,并通过科普小讲堂了解了农业知识,体验“手推石磨”,感受传统工具的魅力。
一个可以“吃”的博物馆,一次看见味道的研学之旅,一场品出文化的美“识”盛宴,不仅衔接着校内“烹饪与营养”劳动课程,更以本土文化的沉浸式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认同。同学们通过看、听、闻、尝、做等不同维度体验感知川菜魅力,畅享川菜滋与味的碰撞,同时在理解“五味调和”的哲学内涵中,体悟到川菜作为文化符号的当代价值。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价值观念。”天府一小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大学段三支队伍,对标生产劳动以学段递进开展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在“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中构建起自然农耕、非遗工艺、本土文化的立体认知网络,在躬身实践中真正领悟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图/文 四川天府新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