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阳光有爱传温暖,青春能量在高校 这场励志宣讲走进四川旅游学院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阳光有爱传温暖,青春能量在高校 这场励志宣讲走进四川旅游学院

2025-03-28 15:41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只要不放弃努力,把命运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残疾人也可以逆天改命,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3月27日,在美丽的四川旅游学院,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莘莘学子的心灵,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启迪与助力,这便是“弘扬正能量 奋进新征程”四川残疾人励志宣讲暨就业服务活动。

据悉,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砥砺奋斗初心、淬炼坚强品格,由四川旅游学院、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举办的“弘扬正能量 奋进新征程”四川残疾人励志宣讲暨就业服务走进四川旅游学院,引来了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旅游学院师生代表900余人参加。这场活动不仅将残疾人的励志精神传递给了高校学子,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就业服务。

开展交流座谈

鼓励学子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在此场宣讲会举行前,四川旅游学院党委书记张学龙、副书记宋亚兰,四川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黄卫德与学生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张学龙对报告团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他表示,此次活动是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要求的生动实践,更是深化“融合教育”理念、彰显教育公平的创新探索。张学龙结合该校烹饪教育特色,用“选材、火候、调味”烹饪三要素作比对学子们提出期许:“选材”当如人生定位,要找准发展方向;“火候”贵在百炼成钢,要锤炼过硬本领;“调味”重在融汇共生,要培育综合素养。“希望同学们要以‘破茧生长’的勇气、‘向阳而生’的信念,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同时,黄卫德详细询问了学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他鼓励学子,要淬炼奋斗之志,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自我提升,把握就业形势,“希望同学们珍惜当下、加倍努力,肩负起时代使命,书写青春华章,早日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演讲者现场讲述精彩励志故事

激励学子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当日的宣讲会,在优美的手语舞《不要慌,太阳下山有月光》中拉开帷幕。宣讲中,“无腿蛙王”代国宏以“在别人需要的地方看见自己的责任”为题进行分享。“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双腿,他还能去他想去的地方吗?”代国宏用他的真实故事展示了健全人格、生命担当的最优解;“无臂学霸”彭超讲述了他无翼飞翔、涅槃重生、以脚执笔,奋力书写青春灿烂华章的奋斗历程;视障手风琴演奏家博史尼撒弹奏起好听的手风琴,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他在失败中尝试,在挫折中坚持,通过手风琴艺术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成长经历。

同时,来自四川大学青春励志宣讲团成员粟秋滔、杜宇翔也分别讲述了以钢铁意志击碎命运桎梏,在声光交织的舞台上书写青春传奇的励志故事。作为同学们身边的励志榜样,来自四川旅游学院大数据与统计学院的陈超老师作为访谈嘉宾也为大家讲述了他用数学公式破解命运不等式,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感人历程。

宣讲会在合唱《送你一朵小红花》的动人旋律中落下帷幕,当悠扬的歌声回荡会场时,不少师生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上述演讲者用生命绽放的真实故事搭建起直抵人心的精神桥梁——那些关于向阳而生的炽热情怀、永不言弃的追梦征程,在光影交织中铸就了充满力量的思政育人现场。据了解,当日,四川省职业指导专家团的导师曾侯森还为200余名学生带来了《大学生求职信息收集和简历优化策略》职业指导课,为在校生提供精准化职业赋能服务,以此提升学生职业认知,提前做好个人职业规划。

借力演讲者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

引导青年学子主动投身社会实践

“听完这场宣讲,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代国宏学长在地震中失去双腿却成为游泳冠军,彭超学长失去双臂却用双脚考上同济大学……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经历生动阐释了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明白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生命的韧性可以超越一切局限。”四川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子冯紫涵在听完报告团成员的故事后深感震撼、深受启发,“以后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今天的这场宣讲,我也会带着这份感动与力量,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勇敢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学校邀请四川残疾人励志报告团入校,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活动以鲜活事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通过残疾人群体自强不息、为国奉献的奋斗故事,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坚定‘小我融入大我’的信念。推动知行合一,借励志榜样‘从受助到助人’的成长历程,激发青年社会责任,主动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宋亚兰表示,“同时,此次活动以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彰显制度优势,通过他们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我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拓展思政教育形式和载体,培铸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文/图 王李科)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