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会计教育的国际“摆渡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中国教育> 全国教育>

会计教育的国际“摆渡人”

2025-03-06 08:54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清晨八点,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的走廊还泛着凉意。徐燕推开办公室的门,桌上摆着一摞全英文的财务报表案例——这是她为下午的ACCA课程准备的教材。窗外的梧桐树影斜斜映在玻璃上,与墙上悬挂的澳洲CPA认证证书叠在一起,恍然间,她想起多年前在科廷科技大学图书馆里熬夜写论文的日子。那时她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会计教育国际化浪潮中的一名“摆渡人”。

(徐燕上课视频截图)

跨越文化的课堂:全球视野下的会计教学

2010年,当徐燕带着科廷科技大学的金融学博士学位回国时,国内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正悄然起步。彼时,浙江工商大学的ACCA项目刚获批两年,留学生教育更是处在“拓荒期”。“第一次给留学生上《基础会计》时,有学生举手问:‘老师,中国的借贷记账法和伊斯兰金融准则冲突怎么办?’”这个细节让徐燕意识到,国际化教学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认知的深层碰撞。

她开始重构课程体系: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中国企业案例结合,在讲解“商誉减值”时引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真实数据。这种“在地国际化”的理念,让她的课堂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汇点。

“徐老师总能把晦涩的准则翻译成‘世界语’。”曾参与ACCA课程设计的李教授回忆,在某次教学研讨会上,徐燕展示过一份特殊的教案——每页PPT都用中英双语标注专业术语,关键概念旁还附有阿拉伯语、俄语注释,“她说这是给留学生准备的‘财务密码本’”。

创新融合:打造ACCA白金级教学标杆

2015年深秋,浙江工商大学迎来ACCA白金级认证评审。伦敦来的考官在听完徐燕的课程讲授后,特意留下讨论:“你们为什么要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案例放进全球统考课程?”

“因为这里的学生未来不仅要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更可能帮助浙江中小企业走向世界。”徐燕指着教室里正在模拟跨境电商税务筹划的学生小组说。那次评审,学院以“将本土经济特色与国际准则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成为全球1%的白金级认证机构。

这种创新在后续八年持续发酵。当其他高校的ACCA教学还在围绕英美案例打转时,徐燕团队已开发出“蚂蚁集团区块链财务应用”“宁德时代跨境并购估值”等二十多个中国特色教学模块。2022年,学院ACCA毕业生李航在普华永道伦敦办公室参与某中企收购项目时,发现竞标方案竟与课堂模拟的某浙江民企案例高度相似。“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徐老师教的不是解题技巧,而是如何让中国经验与世界对话。”

应对挑战:疫情中的全球在线教育与学子成长

2020年疫情暴发那个冬天,徐燕的邮箱塞满了留学生延期入学的申请。她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架起三脚架,把《财务管理》课程拆解成15分钟的“知识胶囊”,为不同时区的学生定制专属课表。尼日利亚留学生奥卢瓦托辛记得,有次凌晨三点登录网课,发现徐燕特意为非洲学生增加了本地电信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她总说,财务数字不分昼夜。”

这场危机意外催生出新的可能。印尼留学生陈美玲在徐燕指导下完成的《东盟跨境电商税收协调机制研究》,被亚洲会计学会年会收录。如今已是德勤雅加达分部高级顾问的她,每年都会推荐母国学生报考浙商大:“这里教会我们的不是准则的搬运,而是文明的互译。”

在会计学院院长胡国柳看来,徐燕代表了中国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第三代教师”:“第一代引进西方教材,第二代推动双语教学,而徐燕这代人在做更本质的事——构建兼容并蓄的知识体系。”这种评价在2022年的澳洲CPA认证复审中得到印证。外方评审组惊讶地发现,学院的留学生课程不仅涵盖国际准则,还专门设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财务实务模块。“你们在培养真正的全球财务公民。”评审报告中这样写道。

如今,走在学院长廊里,ACCA统考19次全国第一的喜报与三十多国留学生的毕业照相映成趣。但徐燕最珍视的,是某次课后塞进她门缝的纸条,上面用歪斜的中文写着:“老师,我帮家乡公司看懂了中国的利润表。”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徐燕合上教案走向教室。走廊尽头,晨光正穿透“ACCA白金级培训机构”的金属牌匾,将那些跨越山海而来的年轻面孔染成金色——这是中国会计教育走向世界的清晨,而她仍在路上。(王黑塞)

【责任编辑:闫景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