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安徽铜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成长“赋能”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安徽铜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成长“赋能”

2025-01-15 15:24

来源:中国网教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4年11月3日,铜陵市第一中学组织团员青年学生代表,走进桐城六尺巷,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前往桐城六尺巷,感悟学习谦和礼让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入思考礼让与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六尺窄巷礼让心宽,礼让文化共创和谐。在六尺巷诗画照壁前,该校思政课教师姚振华给同学们讲述六尺巷的故事,重温那段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沿着古老的巷道前行,师生们驻足凝思,亲身感受“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与谦和,接受“谦和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思想的洗礼。

这是铜陵市中小学校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赋能”的一个生动缩影。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铜陵市着力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做好“传统文化+”文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陪伴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为青少年学生打好“中国底色”,为其全面发展“赋能”。

"第二课堂+"更出彩

铜陵市爱国小学着力打造第二课堂,让中医药文化成为第二课堂“主角”。走进铜陵市爱国小学,一处集教学、文化、观赏性于一体的“百草园”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引人注目,知识宣传区中医药文化推广、种植展示区中药培植、生态教育区自然生态环境模拟、互动体验区药草研磨体验、科研实践区药效成分科普培训等一应俱全。

该校通过开展中草药科普、中草药种植、中草药展览、中医药知识竞赛、中医药讲故事比赛、中医药知识演讲、手抄报、手工艺品展销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中药药用价值及制作工艺,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当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将劳动实践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学校还举办特色中草药文化节,传本草精华,续中药文化,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以中医药文化厚植青少年文化自觉,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作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陵市义安区钟鸣中心小学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篾编织的传承人来校,给同学们传授竹篾编织技艺,让他们在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魅力的同时,感受劳动技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让非遗传承和劳动创造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在编织过程中,以经纬编织法为主。编织的过程,底部的编织比较繁琐,等底部完成之后边缘相对简单一点。"在匠人师傅的编织过程中,该校指导老师在一旁为学生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们了解竹篮编织的步骤和方法,体会到从一根细嫩的竹笋变成参天修竹、从伐竹取材到华丽变身为精美竹篮的不易与艰辛,更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课后服务+"更有料

“放牛的小伙子哎,我们去放牛去哟,哦哎嗨呵呵呵,哦啊唉哦,哦啊唉哦,红日当头照,晒得真暖和…………”

每天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活动课上,朗朗上口、轻快活泼的《铜陵牛歌》歌声就会从铜陵市田家炳小学音乐教室里传出来,飘扬在校园上空。

《铜陵牛歌》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人们长期生产劳动、生活方式与文化融合的产物。2006年被列入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浓厚的铜陵地方特色,成为铜陵人引以为傲的古铜都传统文化经典。

铜陵市田家炳小学以课后服务为依托,结合课堂教学研究,借助“双减”之力,推动“五育”融合,在讲好铜陵“城市故事”“非遗故事”过程中,让学生爱上《铜陵牛歌》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在校园开花结果。目前,《铜陵牛歌》已成为学校合唱团表演必选的曲目之一,演唱《铜陵牛歌》也成为该校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铜陵市露采小学是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该校开辟的戏曲课后服务课堂,一方面邀请专业戏曲教师到校讲戏、教戏,学生学戏、练戏,让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忠奸善恶、是非美丑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将戏曲文化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及美术等其他学科,将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渗透到各学科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走进露采小学校园,每一间功能教室、每一处文化墙、每一块宣传橱窗都能看到戏曲起源与历史、戏曲种类与门派、戏曲脸谱与唱腔,戏曲成就与影响、唱腔与唱词等传统戏曲文化知识,仿佛置身于一座戏曲博物馆。学校还通过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将中华优秀戏曲打造成为连接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学校鼓励有能力、有意愿、有兴趣的家长参与戏曲文化协同共育。学生学戏、练戏、演戏、赛戏,家长跟戏、陪戏、观戏、助戏。学校、家长、学生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传承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戏里戏外,润德无声。

"校园体育+"更有趣

“弘扬东乡武术,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东乡武术,强壮民族魂魄!”在铜陵市郊区周潭镇永升小学大课间,全校同学整齐排列在操场练习当地传统武术--东乡武术。动作干净利落,招式行云流水、铿锵有力的动作伴着响亮的呼喝声,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令人印象深刻。

东乡武术起源于唐代,已有千年历史,是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东乡武术精神,铜陵市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将东乡武术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特色课程“菜单”,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学生文武兼修。

同时,铜陵市郊区立足当地学校实际,积极打造东乡武术课间操,推动其融入体育课,让东乡武术在每天一节的体育课、大课间熠熠生辉,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了解、感受东乡武术魅力。

黄梅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枞阳县会宫中心学校致力于发掘地方戏曲文化,让同学们切实感受黄梅戏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让戏曲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推进黄梅戏进校园。

从“课出戏彩”“操美黄梅”“品美黄梅”多角度建立“会宫有戏”文化框架,组建黄梅戏唱腔班、表演班、戏曲操班,打造戏曲进校园组合模式,引领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丰富戏曲校园文化内涵,实现黄梅戏戏曲文化学习常态化、特色化,传承黄梅戏艺术。每当大课间,该校近千名同学跟随着轻快悦耳的黄梅戏节拍,一招一式,做起学校自己创编的黄梅艺术操。

"起势调息、上提、下按、虎举、握拳……"在铜陵京师实验学校校园运动会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禽戏深深吸引了在场师生的目光。

虎之威武勇猛、鹿之静谧恬然、熊之憨厚沉稳、猿之敏捷灵活、鸟之展翅凌云,同学们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或身体后仰,或含胸收腹,或退步划弧。在动静结合、刚柔并济之间,同学们在趣味横生的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铜陵市坚持以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级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为抓手,通过美育熏陶,不断拓展艺术实践活动,拓展多元化的美育形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该市不仅引入沙画、剪纸、陶艺、戏曲等特色艺术类课程,同时还积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推动“铜文化”“枞阳大鼓书”“枞阳腔”“东乡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开来、传承下去,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样态之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青少年学生文化自信。

(文/徐小波)

【责任编辑:常晓姣】
无障碍
返回顶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