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开幕
在时代奋进的浪潮中,江北区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扎实落实“双减”政策,持续开展“五个一点”特色教育活动,形成“基础+特色”的育人思路,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12月30日,重庆市江北区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隆重举行。
本次科技节由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局、重庆市江北区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重庆市江北区委、重庆市江北区妇女联合会联合承办。各方齐心协力、紧密联动,致力于为江北区中小学生打造一场科技盛宴,激发青少年对科技探索的兴趣与热爱。
一直以来,江北区始终将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视作重中之重,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场来宾和学子们在热烈的氛围中,见证了鲁能巴蜀中学、八中宏帆中学、十八中学、字水中学、新村小学、华新小学、科技小学这7所学校的科技教育成果。
上午9:30,科技节启动仪式在鲁能巴蜀中学礼堂盛大举行。开场之际,歌曲表演《飞翔的路》《祖国不会忘记》率先奏响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激昂乐章,为仪式烘托出热烈而庄重的氛围。
启动仪式上,江北区委书记陶世祥向关心江北、支持江北科技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区委、区政府聚焦打造教育强区“新名片”,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推出包括“搞一点科创”在内的“五个一点”特色教育,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少年科学院、青少年创新学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重庆大学教授仉文岗担任名誉院长,并通过开展“科普专家进校园”、院士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为青少年筑梦科技创新搭建最好平台、匹配最好导师、营造最好环境。希望广大青少年点亮求知之眼,张开创新之翼,走好实践之路,以少年之志、少年之为助力科技强国事业越走越远、越来越好。全区上下要强化要素保障、力量协同,共同让少年人才竞相涌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重庆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雷霆代表市科协在讲话中对江北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予以肯定。他说,江北区成立区级少年科学院、青少年创新学院,为院士专家投身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探索了有益经验。市科协将进一步与江北深化合作,在推动创新发展、培育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区县社会化科普的示范样板间。
随后,江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四川进行江北区科学教育工作部署,要求江北科学教育发展要锚定科学教育高地目标,开创科学教育发展新格局,优化科学教育实施体系,创新科学人才培养方式,以打造具有江北辨识度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为己任,为江北教育高质量发展厚植底色、提升成色、增添亮色。
区委副书记张才明为江北区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科学教育导师代表颁发聘书,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均、区政协主席刘汉华为区少年科学院、区青少年创新学院名誉院长、院长颁发聘书。
最后,区委书记陶世祥再度登台,郑重宣布区少年科学院、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成立,并为区少年科学院、区青少年创新学院授牌。
这标志着江北区青少年科技教育迈入全新阶段,将汇聚更多资源,培育科技之星,让繁星闪耀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科技热土。
在本次江北区首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的知识殿堂里,一位重磅级嘉宾——刘汉龙院士,为莘莘学子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
刘汉龙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水利部科技委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 TC303 会主席。
刘汉龙院士带来的讲座《低碳发展新策略——生物建造》紧扣当下全球发展热题。院士的言传身教,给现场学子们的科技梦想引擎注入了超强动力,启发孩子们将课本之外的前沿知识灵活运用,拓宽视野,感受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魅力。
鲁能巴蜀中学一直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未来发展需要,秉持着教育创新精神,推动科技活动向科学课程迈进。
当前,学校依托一支高水平的科创教师队伍,开设了多门科学特色课程,用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科学课程,引领学生走向科学殿堂。
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近三年,学校累计621人在科技奖项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3人,重庆市一等奖130人,位居全市前列,多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也荣获教育部2021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全国青少年航空特色学校、重庆市科普基地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鲁能巴蜀中学满怀壮志,将继续依托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以及完善的课程、社团体系,为科技创新教育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以教育担当为笔,以奋进实干为墨,为建设教育强区、教育强市、教育强国添砖加瓦,书写属于鲁巴人的教育篇章!
(图文/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