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近日,为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贯彻落实《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育教学创新和校园治理水平,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与传播,辐射和传播北京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经验,提升基础教育数字化融合创新发展水平,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主办了“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研讨活动,“以数赋智 融合创新”为活动主题,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数字教育研究推广部主任季茂生,以及首师大育新教育集团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清华附中奥森校区、将台校区、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等单位领导及教师参会并进行了智慧校园方面的分享、交流、互动。
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上)
智慧校园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系统性变革的实践对象,其发展不再局限于技术赋能,更是教育与技术双向奔赴的创新进程,是涉及学校办学实践中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方式、治理能力的全面变革。
首师大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国荣在发言中强调了智慧校园的重要性和特点,以及它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智慧校园被描述为一种新型校园样态,具有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和弹性的特点,是教育“三个面向”的体现和载体,也是教育数字化的高级形态。面对新技术应用的挑战,学校采用民主集中制和树立典型的方式来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未来,如何在尊重技术的工具属性的同时,弘扬教育的人文属性和价值属性,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邓翼涛在发言中概括了中关村一小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实践和未来规划,分享介绍了本校跟半导体所合作的“AI观鸟”项目,让孩子们无需外出的情况也能体验自然;“AI心理伙伴项目”,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提供个别指导;新技术的推广是分学科、分年龄段逐步进行,先在教师中进行体验,以应用为核心,解决实际问题,邓校长提出,教育技术应赋能学校管理和治理,构建个性化和共性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旧宫实验小学校长王学武在发言中强调了“开启智慧教育,奠基幸福人生”的学校教育理念,以“精准”为关键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的“5G+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实现课堂行为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以技术赋能教育助力学生更好发展,技术应合理定位与理性应用,教育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重视师生、生生的互动,立德树人永远是第一位。
北京市昌平区城南中心小学执行校长王建阳提出新技术应用要基于实际调研,量力而行,集中优质资源解决重点问题。“智慧”应建立在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基础上。 智慧校园示范校应不断探索,真正地、全心全意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终身发展。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信息中心主任张媛静介绍了学校传承北京十一学校课改的基因,围绕
学生成长、教师发展以及学校治理打造三大平台。创立了课程资源池共建项目,累计了1000多个资源包;成立了108个各类校级社团,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未来校园将通过学习资源的无限扩充实现个性化学习,并为学生打造成长体验空间。教育者需要为未来而学、为未来而教,任重道远。
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索(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校长于瑞利分享了学校在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成果与计划。“二外附中实施了‘1530计划’,也就是1个目标,将二外附中建设成为数智教育生态学校,5大领域,即课程、课堂、评价、师训、管理,30个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于瑞利表示,目前二外附中已落地了包括学业评价、AI英文作文批改、AI中文作文批改、AI课堂行为分析、AI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15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希望未来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助推下,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理想。理想中的智慧校园应该是一个“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提供一种泛在环境的学习条件;现实中的智慧校园项目,希望形成联手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借助智慧校园先进技术突破学习空间与时间的屏障。
清华附中奥森校区、将台校区执行校长朱建宏校长强调了技术进步对提高教学效率和精准化的重要性,并提到清华附中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智能技术提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以及合理理性使用AI。他指出,课堂教学如同信息化应用的最后、最难的那一公里,凡事都需要从实际出发,教无定法,技术应替代重复性工作,释放教师时间以进行研究和学生沟通。智慧校园建设需考虑多样性和复杂性,未来的工作重点包括推进教育公平、尝试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关注学生需求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校长兰春艳强调智慧校园应全面覆盖设备环境、数据终端和大数据支撑,以精准化管理和教学。密云二中建立了五个中心,构建了“能动引擎”中枢系统,通过智慧教研模型推进资源共享和互助。她认为信息技术应赋能教育教学,学校采用“六维支撑课堂模型”以促进能动学习。未来智慧校园应以大数据为核心,全方位画像学校,学校需主动适应变化,积极求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智慧校园建设。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校长任志梅介绍介绍,智慧校园应是一个服务性系统,旨在实现办学理念、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她提到学校应具备全方位的、生态性的、智慧型的基础设施与资源,并介绍了“115N系统”的智慧校园框架。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通过引进大数据诊断课堂项目和研发“教、学、评三位一体七环节”的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并利用“好队友”系统共享迎检材料,新技术应用策略包括抓住契机、搭建平台和举办专题分享。任校长强调新技术应用要有度、有边界,根本目的是有效服务教学与管理需求,她指出数字教育对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提出新要求,新技术和智慧校园应以知识基础能力和价值引领为主,同时强调智慧校园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需要谨慎对待,智慧校园的理想状态依赖于数据和建模两个基础支撑的健全。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副校长赵艳芳强调怀柔三小在扩建后需要超越传统管理,提出了“没有围墙的校园”概念。智慧校园应是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超物理时空的、虚实结合的大学习场,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校通过云平台共享学习资源,打造“三位一体”课堂,并创建智慧教科研学习资源平台以促进师生进步。学校的新技术应用策略包括树立典型、师生互助和组团推进。未来,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基础设施和知识力度的支持,同时要应对设备和软件的快速更新换代。智慧校园的理想是打通数据,推进现代化治理,实现育人目标,并创造更好的未来。
研讨会上不同智慧校园示范校代表就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与应用分享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和宝贵的经验,让大家不仅听到了不同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也看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首先,关于技术创新在智慧校园中应用的讨论。他们分享了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智能资源分配和环境监测,从而为学生和教职工创造一个更加智能和便捷的学习工作环境。同时,也有嘉宾提出了对技术依赖的担忧,他们强调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不应忽视教育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嘉宾分享了他们在数据管理和加密技术方面的成功经验,他们呼吁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应更加注重数据的合理使用和隐私保护。此外,研讨会还讨论了智慧校园建设中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些嘉宾分享了他们在绿色建筑和智能能源管理方面的实践,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减少校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同时,也有嘉宾强调了在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经济成本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普及性等等。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际出发,以开放的心态,汇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有效促进智慧教育生态的构建,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智能和可持续的学习环境。(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