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开场白,追梦路上与支教相遇
作为教育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2020年以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派出9批338名学生前往凉山州彝族自治州金阳县、5批138名学生前往乐山市峨边县支教。四年时间里,一批批支教学生吃苦耐劳、潜心教学,靠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认真的服务态度,挥洒汗水收获成长和幸福。在他们看来,支教是给20岁的自己一个新的开篇、一个新的起点。
愿成为高山,托起孩子们的歌唱之梦
“曾经我想走出大山,可回过头,我才发现无言的大山承载了我所有的梦想,我也甘愿成为高山,只为托起下一代孩子们的歌唱之梦……”
峨边县勒乌乡中心小学,海拔高,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坐车到县城单程需要两个小时,全校300余名学生,大多数是彝族儿童。多数学生都住校,只有两个班是走读班,很多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山路,一个小时是常事,多的甚至要走两三个小时。
2023年9月,23岁的邱卡华到勒乌乡中心小学支教。面对一群特别可爱的孩子,他既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还是体育和音乐老师。开学不久的一次家长会,只来了五六位家长,还是年迈的爷爷奶奶,他才知道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带着,这是所有支教学生都面临的情况。
邱卡华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去村子里找孩子们。一来想多给一些陪伴和关心,二是给他们辅导一下功课。为了有更好的学习效果,他还带孩子们唱一会儿歌,玩一会儿游戏再给辅导功课。
支教启程时,邱卡华带了两把吉他,孩子们觉得很新奇,总喜欢围着他嚷着给他们唱歌。有一次邱卡华把吉他拿到操场边弹边唱了几首歌,围观的小朋友越来越多,很快站满了整个操场。“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让我很感动,像是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每一次邱卡华在班上上音乐课,教室窗户外、门口都挤满了学生。带着一份对教育和音乐的纯真热爱,邱卡华利用大学在琴行兼职所得收入,自费购买了10把吉他,组建了十几个小朋友的吉他小班。
学乐器很辛苦,需要极大的热爱和毅力,孩子们也不负所望,学的很快,彝族年晚会时,他们排练的歌曲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后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合唱团的吴沛琴老师到学校来指导孩子们唱歌,和学校商量后,准备组建一支40人的合唱团。招生时,报名很是火爆,走了三、四个班就有了四十余名同学。邱卡华和老师们利用自习课时间教孩子们最擅长的彝族民谣。音乐给孩子们带来了自信,从一群羞涩内敛的小朋友到敢于去表达,他们的歌声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
再后来,乐山市的媒体记者到学校录制了孩子们的演唱视频,一经发出,好评点赞如潮。看着孩子们穿上好看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邱卡华的内心也感到了满满的幸福。学校开始为合唱团争取很多演出的机会,每一个小小的舞台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次成长。
“送教上门”,让他们的童年不再孤单
“虽然人少,但每位老师都兢兢业业,认真执教,关心自己的学生,每位学生也都怀揣着学习之心,认真学习,积极配合老师,没有一丝的松懈……”
金阳县热水河乡中心校是王家斌支教的学校。这所学校下临金沙江,隔江与云南昭通相望,幼小一体,规模不大,五栋建筑,102名在校学生。王家斌所在的班有25人,学校其他最少的班仅有9个人。
“送教上门”是王家斌到学校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起初他理解的“送教上门”,就是给最近几天待在家里的学生,把作业、书本给送去,然后学习内容和相应的知识点告诉他们。后来才发现,他们送教的对象是满了上学年龄,但因身体残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办法像正常孩子一样到校上学的学生。
当天给两位学生送教,其中一名女生叫吴只伟,送教内容是一年级的单韵母和几个声母。在教她的时候,王家斌感受到她在非常努力、认真地听老师的发音,每当读错或者写错的时候,都会转过头来微笑的看着老师。
“那一刻你会感受到她的微笑是多么有力量,有穿透力,把你的情感全部调动出来。”虽然教的仅仅是几个简单的单韵母和声母,却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王家斌并没有感到很辛苦,反而很有成就感。“因为她学会了,会读、也会写了。”
“当时我的心里就在想,我是多么的幸运,一路顺利从小学读到大学。”在得知有很多孩子只能以“送教上门”的方式接受教育,王家斌很庆幸自己能参与送教。在他看来,虽然不能让他们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到校上学,但可以在支教期间多去陪伴上课,让他们的童年不再那么孤单,感受到老师和学校的爱。
在2023年彝族年前,王家斌购买了剪纸带给孩子们。孩子们对这类活动很感兴趣,因为平时生活和教育中,他们很少接触到这样的活动。那一节课也是王家斌上的最轻松、学生最开心的一节课。
“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否花了足够多的心思,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潜移默化地教授知识呢?”看到孩子们都充满了学习热情,课堂氛围罕见的融洽,王家斌对于小学儿童的喜好和课堂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把握好教材,抓准重难点,抓好学生,多听、多看、多问、多反思、多研讨。”在支教期间,王家斌参加了金阳县教育系统组织的两场培训活动,从新课标到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有了更为系统的学习,教学能力获得了较大提升。
开心很简单,老师是很容易满足的职业
“他们总围着老师问外面的世界,总说老师你陪伴在我们身边吧,总说等我长大也要去老师的大学读书,总是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老师的热爱……”
20岁的拉姆,来到金阳县春江中心校,她说:“20岁的开场白不是在大学的校园里,而是在追梦的路上,我与‘大凉山’支教的相遇,这一次的相遇也是我一直追寻的路口。”能参与支教,拉姆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这让她比很多同龄的人更加清楚人生的出发点和想要的生活。
在支教学校,条件虽然艰苦,但拉姆学到了很多东西,如何管理班级,如何和学生沟通交流;也学会了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支教也让她更深刻的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一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都一样来自大山,来自普通的家庭,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第一次看见孩子们是在教室里,爱咬笔杆、吮手指头的孩子给拉姆很留下了“特别”的印象。她便让孩子们从基本生活学习习惯做起,渐渐的班上的孩子有了很大的变化。
“发现原来老师的开心很简单,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一个职业。”在拉姆看来,支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会因学生一声问候而开心,会因学生的一丝进步而开心,会因学生听懂知识点而感到高兴,也会因家长的认可而感到高兴。
“这边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拉姆在路上碰到学生家长时,总是会听到感谢的话。有个学生家长曾邀请她去家里过彝族年,她很开心但婉言拒绝了。那位学生再次邀请时说,“老师来嘛,我家离学校不远的,妈妈说老师来就租一辆车回家过年”。拉姆心里很清楚,他们平时都是坐摩托车,租车让她感动,因为这就更不能去了。
虽然是支教老师,但来自学生的尊重和爱让拉姆感受到很幸福,也更加坚定了她走从教之路。孩子们对拉姆特别的好,这让拉姆在异乡感受到了温暖。他们总是说“拉姆老师,你能不能留下来带我们到毕业?我们不想让你走。”每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拉姆难以作答,唯一能做的就是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她心里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好的未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